摘要:曾樸的《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也是一部歷史政治小說。作者以金雯青為線索將整部小說的諸多事件有機聯系起來。在他身上集中表現出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獨有的悲劇性。通過他的悲劇可以了解當時仁人志士空有報國之志,而無報國之法以及落后的思想、政治和人才選拔制度必將被時代淘汰。
關鍵詞:孽海花;金雯青;悲劇形象;時代意蘊
作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孽海花》,由于寫作時間跨度大,版本改動和變化較為復雜,并且主人公金雯青在小說第二十四回便殞命,故本文選取《孽海花》中革命性和藝術性較強的前二十五回內容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人物悲劇
(一)守舊與維新的撕裂
主人公金雯青主要活動在甲午戰敗之前約30年的時間段里。這段時間是清帝國的多事之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在逐步形成,舊體制未除,新思想始現。身處這樣一個時代交匯點的知識分子,他的思想非常糾結矛盾。
處于社會變革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其悲劇形象大略分為兩種:一種是提出符合社會發展和國家利益的正確主張,但與腐朽落后勢力產生了矛盾,最后造成人物悲劇命運,屈原投江、商鞅變法,戊戌六君子均是此類。這類英雄可以稱他們為“維新式悲劇英雄”。還有一種悲劇人物則是在新舊沖突中堅信舊制度的合理性,堅守舊制度的原則和信條,在新舊沖突中甘愿為舊制度殉葬的,如田橫五百壯士,這類英雄可以稱他們為“守舊式悲劇英雄”。但金雯青的悲劇卻并不是體現在單純地“守舊”或者“維新”上,而是主觀上“維新”的愿望與客觀上“守舊”的行為讓他在守舊與維新之間搖擺不定,思想上的進步要求與行為上的巨大慣性之間的錯位漸漸把整個人扭曲,撕裂,直至最后完全摧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悲劇更是一種時代的悲劇。
(二)中學與西學的沖突
金雯青作為科舉狀元,在漫長的讀書求學過程中,接受了完整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儒家文化的思想觀念的價值體系已經潛移默化地滲入了他的骨髓。這在養成他得體的言行舉止和成熟的為人處事的同時,也給他的思想上了一道無形的枷鎖;另一方面,金雯青再也不能躲在象牙塔里面了,西方列強的炮火打破了國門,西方民主體制和先進科學思想的涌入也吸引以金雯青為代表的有識之士走出“象牙塔”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在一品香聽眾知識分子在高談闊論西方政治,他卻只能在一旁默默地傾聽,感到十分茫然,無法參與談論遂暗自慚愧道:“我雖中個狀元自以為名滿天下,哪曉得到了此地,聽著許多海外學問,真是夢想沒有到哩!從今看來,那科名頂甲是靠不住的,總要學些西法,識些洋務,派入總理衙門當一個差才能夠有出息哩。”在初步見識到外面的新世界后,他并沒有像某些守舊的頑固派知識分子一樣抱殘守缺,而第一反應是不無誠懇的反思,并且對新事物持一種學習的態度。雖然他“學些西法,識些洋務”只是想“派入總理衙門當一個差”,而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上來分析,則體現出了在西方先進政治制度和科學文化面前,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貶值。雖然金雯青已經通過考取狀元爬上了傳統文化體系的金字塔頂,但是在西方文化體系的沖擊下,這個狀元的含金量已經大不如前。歸根結底,金雯青只是想通過學習西學,彌補自己在傳統文化體系貶值過程中所丟失的含金量,從而使自己重新回歸文化體系的第一梯隊。從這一方面來看,金雯青的經歷也只是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文化上的映射罷了。“西學只是用來裝點門面的東西”才是金雯青潛意識中的真正想法。他后來如愿以償當上了出使俄國、德國、荷蘭、澳大利亞四國的使節,但一路上除了宴會應酬就是一頭扎進故紙堆寫他的《元史補證》,有時候還“把正經公事擱著,三天不管,四天不理”。身處于西方世界,本是身體力行學習西學的大好時機,但他卻選擇了重新鉆回中學的“象牙塔”。最后還不惜花了“一千金鎊”的重金買了一張有誤的地圖,理由是“一來可以整理整理國界,叫外人不能占據我國的寸土尺地”;二來《元史補證》有了確實的證據,成了千秋不刊之業;第三就是為了獲得“西北地理學家黎石農的佩服”。由此可以明顯看出金雯青只是將西學中能夠納入中學體系的東西拿出來,當作建筑材料來修補自己的“中學大廈”,并沒有真正理解西方政治經濟思想的實質。
當金雯青真正接觸到西方民主思想時,中學根深蒂固的本性就暴露無遺。他了解到夏雅麗所在的虛無黨宗旨里面有“皇帝是仇敵,政府是盜賊,國里有事,全國人公議公辦,國里有利,全國人共享公用”的時候,不禁大驚失色道:“按先生說來,簡直是大逆不道,謀為不軌的叛黨了,這種人要在敝國,是早已明正典刑,哪里容他們如此膽大妄為呢!”畢葉為他解釋得很清楚,可金雯青越聽越不明白。這說明金雯青客觀上對于西方的政治民主和科學思想是抵觸的,因為中學和西學兩種體系在這一方面并不能兼容。金雯青特別重視“詞章考據,色色精通”,但是這種對于過去知識的極致追求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并不能應用到實際中去,與西學中的科學務實精神背道而馳。這也說明他一直是在用一種中學的治學理念來理解和看待新興的西學。這就導致了主觀上他愿意接受西學,不管是出于自身功名的考慮還是出于作為士大夫對于國家的責任心來說,他都的確在努力地了解吸收借鑒西學,但是在實際中操作過程中,由于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和傳統治學方式的制約,他只能學習到西學器物層面的一些皮毛,而對于西學本質核心的東西進行了選擇性的忽略。最后,這一座建立在中學沙灘上用西學裱糊而成的大廈最終還是轟然倒塌了,最終他也因為地圖有誤一事郁結心中,一病不起。
(三)新道德與舊道德的沖突
這種由時代引起的糾結矛盾不僅體現在了治學上,也體現在了新舊倫理道德的沖突上。
在傳統的封建禮教中“女子無才便是德”強調女人少讀書,不讀書,在思想上對女性進行控制。如金雯青評價夏雅麗的革命行為時說道:“男的還罷了,怎么女人家不謹守閨門,也出來胡鬧?”這里金雯青明顯是用封建禮教的標準去評價夏雅麗,認為女人不應該有這種革命思想,更不應該走出家門參與到革命行動中去。但是金雯青卻主動送傅彩云去學德文,并且一路上對于傅彩云單獨參加各種交際宴會也沒有任何阻攔。這明顯與傳統禮教相矛盾,不僅讓女性接觸到了新知識、新環境,更直接接觸到了新思想。在這一輪的新舊倫理道德矛盾中,新思想明顯在行動上占據了優勢。但是這種行為也引起了接下來一系列新舊倫理道德沖突。封建禮教允許男人三妻四妾,但是要求女人從一而終,用西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思想根本上違背了男女平等的原則,更多的是把女性當做器物和財產看待,而不是當做人來看待。傅彩云本來就是蘇州青樓妓館出身,風流成性,本性難移。出使德國、俄國的一路上各種宴會讓她大開眼界,接觸到了不少新思想,語言的便利也讓她也結識了不少的外國人。傅彩云的低賤出身和在家中妾的地位讓她在傳統禮教體系中一直受到壓抑,而西學讓她感到了平等和對人本身價值的肯定。于是,對傳統禮教的反叛和對新思想的擁抱具體到傅彩云身上便表現為對金雯青婚姻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忠。途經德國時與德國的瓦德西將軍關系曖昧,在乘船途中與船長質克糾纏不清。回國后與家中的侍從阿福之間不守主仆之節,外出又和戲子孫三有染。而金雯青面對傅彩云的一次又一次出軌卻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然而傅彩云屢次出軌的事情終究還是敗露了,作為金雯青感情支柱的傅彩云形象轟然倒塌,金雯青的感情防線也隨之瞬間崩潰。在這場新舊道德的沖突中,金雯青的行動沒能跟得上西學中的進步思想,根本原因還是金雯青只是把西學中的思想直接生搬硬套過來當作一種工具,利用其中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而并不理解西學的本質——對于“平等”和“人權”的關注。傅彩云出軌事件東窗事發的時候恰逢金雯青地圖有誤事件被同僚告發,金雯青病重不起。事業上的巨大挫折和感情上的上的毀滅性打擊讓金雯青頓時對人生失去了希望,不久便郁郁而終。
二、時代意蘊
(一)政治的腐敗
從政治方面看,同治“中興”的十幾年間,適逢1860年清廷和英法媾和,以及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被完全鎮壓,內憂外患暫時得到緩解,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大家都認為清政府將迎來又一個興盛時期。經濟上對內亂后的經濟調整,降低了農村賦稅以安撫人民的反抗情緒,受到兵禍波及和戰亂影響的地區,都酌情減免了一些賦稅。在此之后的大時代背景便是洋務運動的興起和蓬勃發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總體指導思想下,以金雯青為代表的一批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開始學習西方語言文字,渴望獲得一切有關于力、熱、聲、光、電的學問和堅船利炮的制造工藝,并想借此探究西方國富兵強的原因。但是正如近代中國歷史所記載的那樣,對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政治土壤嚴重水土不服的西方科學技術,對于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無異于是揚湯止沸。隨著帝國主義列強軍事侵略的不斷進行,等金雯青服滿母孝回來的時候國際時事局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朝中依舊一片中興盛世之景,而在海外的各個藩屬國卻丟了個一干二凈,日本吞并了琉球,法國入侵了越南,英國征服了緬甸。然而清政府面對這些對于自己藩屬國的侵略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反倒是擺出了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子。在國內,這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瓦礫還未涼透,中國在各種不平等條約上簽字的墨跡還未干,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政府卻一直把這種赤裸裸的侵略自欺欺人地定性為“地方性事件”,企圖通過削弱事件的嚴重程度來挽回自己的顏面。封建統治者的愚昧自大和封建專制政府的腐敗無能可見一斑。
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的巨大慣性和“三綱五常”意識在知識分子腦中根深蒂固,使得大多數知識分子把“忠君”和“愛國”畫上了等號。這一點上外國人畢葉講的十分明白。“實在是貴國的百姓仿佛比個人,年紀還幼小,不大懂得世事,正是扶墻摸壁的時候,他只知道自己該給皇帝管的,哪里曉得天賦人權,萬物平等的公理呢?”這種封建專制主義思想就成了阻礙中國近代化得到主要障礙,洋務運動的失敗背后有他們的影子,維新變法的短命,也正是他們一手導演的。
從仕途上來看,金雯青通過科舉走上了人生巔峰,摘得了狀元的桂冠,在封建政治制度中“學而優則仕”制度讓他有了一個完美的上升空間。如果他早出生幾十年或者上百年,在封閉的封建君主專制循環內,身為狀元的他想必已經觸及到了權力的核心,成為一名受人敬仰的高官了。金雯青的一生“成也科舉,敗也科舉”,他是通過舊式封建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狀元,作為一個浸淫傳統文化培育出來的優秀士大夫,他也繼承了傳統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也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抱負,雖然也帶有傳統知識分子的一系列陋習,但總體上來看還是一個優秀的官員,無奈卻碰上一個政治黑暗,社會動蕩,思想意識形態發生劇烈變化的時代。舊的政治體系已然接近崩潰,金雯青所精通諳熟的體制和理念已經不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金雯青對于理念和新方法的探索與失敗,也象征著他所代表的封建勢力一系列改革、探索和轉型的失敗。金雯青后來買了帝國主義投機分子繪制的有誤的地圖,斷送了帕米爾地區八百里大好河山,斷送了自己的生命。金雯青的死亡其實也就揭示了封建王朝必將走向滅亡的歷史規律。金雯青死后不久,甲午戰爭的失敗,也象征著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可以說金雯青的死和洋務運動的失敗都是必然的。
(二)人才選拔與時代的脫節
同治“中興”的十幾年間文化上大興科舉,增加考試名額以籠絡人才,有些為剿滅太平天國出過兵員出過錢糧的地方都增加了幾個科舉的錄取名額。古代政府對于國家的統治是通過中央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管理各種紳士鄉賢,紳士鄉賢再來直接管理底層人民實現的。因此清政府為有效避免類似于太平天國的大規模農民運動再次出現,需要用官爵來收買更多的紳士鄉賢維護清政府統治,而紳士鄉賢大都是知識分子出身,這樣客觀上造成了晚清中國知識分子思想的進一步墮落。具體表現為知識分子對于科舉的瘋狂追求,中國自隋唐建立科舉制度以來“十年寒窗苦讀,一朝功成名”便成了支持無數考生堅持讀書學習的信念和夢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科舉制度到了清朝已經僵化為了八股取士,八股取士對考核內容有一定固定要求,相對規范,有利于迅速挑選出符合條件的應試者,相對公平,但是到了后期就變成了死板的教條主義,限制了人思考能力的發展,人的創造力被扼殺的一干二凈,符合八股取士標準的知識分子也越來越脫離實際的執政需求,成了只會之乎者也紙上談兵的書呆子,阻礙了社會和經濟發展。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庚申之變后,清帝西狩,蘇州一帶還是太平天國的地盤,以金雯青為首的四人不顧交通不便堅持入京參加順天鄉試,到了京城之后對于剛剛經歷過動亂的背景漠不關心,反而是成立了研究八股文章的“含英社”,更為諷刺的是他們的文章還大放光彩,震動京師,四處傳抄,成為一時風尚。在這個時候,學問和文章已經不是為經世濟民而作,那種關注現實,關注政治,關注民生疾苦的風雅精神早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學問文章變成了仕途經濟上的一塊敲門磚,一旦功成名就,所學的知識便像用過的廁紙一樣被拋棄到一旁。
三、結語
在《孽海花》中金雯青無疑是一個悲劇性的形象,其作為一個在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傳統的知識分子和官僚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在面對時代轉變的挑戰面前,他也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積極面對。然而,腐敗的政治體系和落后的人才選拔制度最終還是禁錮住了他進步的腳步,脫胎于舊時代的思想體系和治學方法更是最終直接導致了他的毀滅。金雯青的悲劇,其實也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悲劇。作者對于落后傳統文化的批判應該引起當代知識分子的反思。
參考文獻
[1] 曾樸.孽海花[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阿英.晚清小說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3] 魏紹昌.孽海花資料[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楊光(1995—),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湖北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湖北大學文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