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坤 劉靖宇 侯狀狀 張慶亮
摘要:青少年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希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青少年的成長條件和成長環境在不斷得到改善的同時,由于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加之青少年的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造成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數量不斷地上升,極大地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法制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立足于對青少年法治思維的培養,正確認識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現狀存在的問題并且科學制定有效對策,來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
關鍵詞:青少年;法治教育;法治思維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法治社會也在逐步健全。但是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案例逐漸上升,這反映出我國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偏弱,也反映出我國對于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而法治思維是法制教育的核心,是用法、守法、遵法和護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正確認識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現狀,加強青少年法治思維培養至關重要。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現狀分析
(一)法治教育偏重形式
學校作為對青少年開展法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擔負著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的重要責任,但是在很多的學校中沒有將法治教育的課程納入到日常的教學體系之中,對學生開展的法治教育也很多都是走走過場,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授都沒有硬性的要求,導致很多教師和學生對法治教育不夠重視。在現階段的青少年學習的中,除了在《思想政治》課程中有少量的對法律知識的講解,學校教師的教學內容缺乏更多有效的教學指導,致使教師的教授雜亂無章,學生對法律法規一知半解。使法治教育流于形式。
(二)教學內容死板
近年來,很多學校響應國家的號召,在教學中開展法治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科普法律法規,但是由于這些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太大的聯系,致使很多教師不注重對法治教育的重視。另外,由于教學經費的限制使教師在教學中只能夠采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講解相關的法律法規,長期以往學生在枯燥單板的知識點學習中,很容易產生厭倦心理,致使教師的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缺乏法制教育專職教師
目前絕大多數設立法制課的學校基本由思想品德課教師或者班主任兼任法制老師,多數教師沒有經過正規的法制教育培訓,也很少接觸過法律書籍,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教學方法便存在著一定的欠缺。
(四)缺乏法治教育監督考核體系
在目前的教學體制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學校、家長以至社會把升學率作為評判教育成果的主要標準。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已明確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包括法制教育的內容,但內容和分值都不大,同時由于對法制教育成效的好壞缺乏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加上考核力度不大,使得少數學校產生法制課上與不上一個樣、上好上壞一個樣的錯誤思想。
二:培養青少年法治思維的作用
(一)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
法治思維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青少年法治思維對于個人而言是為了青少年全面發展,提高其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促進個人成長。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要求社會成員具有與之相匹配的素質,以進一步促進物質社會的發展。當前仍然是法治社會,青少年不可能改變這種事實,只能適應并提高個人法律修養。法治社會要求青少年用法治思維來判斷分析事物、解決個人問題。培養青少年法治思維,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提高其綜合素質,促使其成人成才。
(二)促使青少年法治思維融入社會
法治社會的青少年要想融人社會,必須培植法治思維。傳統的依靠 “特權"、關系的辦事方式在法治社會行不通。法治社會強調公平、程序,反對以人情、關系來損害法律的權威和大眾的平等,不同于傳統的等級、特權思維,違背法治思維辦事必然造成不良結果,這是對傳統“法外人情"的否定。青少年牢固樹立法治理念,一切以法律為依據,按照法治思維來辦事,有助于其融人社會。因此,培養青少年法治思維是其成長成才的需要。
三:培養青少年法治思維的具體措施
(一)培養合法性思維。
法治思維要求個人行為合法。遵紀守法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要求,也是公民享有基本權利的基礎。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其法治思維首先要引導其遵守法律,以法律作為自己行為的準繩,將所有行為分為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違法亂紀的事情堅決不做。 青少年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樹立牢固的法治意識,將守法作為自己行為活動的最低準則,恪守法律底線。
(二)培養公平正義思維。
法治思維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思維。公平正義思維主要指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 律平等、所享有的權利特別是基本權利平等、權利保護平等。培養青少年公平正義思維,就是使青少年具有不歧視他人的觀念和行為。青少年要拋棄特權觀念、等級觀念,不為他人地位、錢財等外界因素所屈委,也不被這蚱因素影響而破壞他人所享有的權利。增強公平正義的責任感,要與破壞公平正義的行為做堅決斗爭
(三)培養權利義務思維
法治思維強調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沒有不承擔義務的權利,也沒有不享受權利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青少年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一方面,青少年要有維護個人權利的意識和知識,懂得如何維權,還要尊重他人合法權利,在自己享受權利的同時不破壞他人對權利的享受另一方面,青少年要自覺履行義務。法律規定必須作為的,要及時履行。法律規定不作為的,必須自覺遵循。
(四)培養程序性思維
法治思維注重程序公正。按照法律程序辦事,才能防止主觀任性、無序混亂,才能充分保障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事辦案,處理結果才可能公正并具有說服力和權威性。程序與實體并重。培養青少年程序性思維,就是要讓青少年懂程序、講程序,不能把人情介人法律和權力領域。一切按照程序進行,不能以“關系"越俎代庖,破壞程序應用。
結束語
總之,在青少年法制教育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和辦法,培養青少年法治思維,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水平和效果,有效地杜絕和減少青少年的違法犯罪。為推進依法治國做貢獻。
參考文獻
[1]郭樹勇·加強法治思維的養成[N]·人民日報,2013一05一29
[2]姚舒萌.學生社會活動對于社會化法學普及的研究[J]. 祖國,2016(17)
[3]彭曉娟.我國基層法治教育的時代審視和完善[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6(02)
課題編號:21BSH362
(山東現代學院 ?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