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美學為設計學提供了無限的靈感,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家的創作來源。環境藝術設計是現代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眾多學科于一體。現代環境設計中融入傳統美學精髓,結合現代美學體系的形式美理念,可以促使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體現多元化的文化氣息與審美效果。本文以室內設計為主要研究對象,展開美學表現探討,旨在注重科學實用的基礎上,滿足現代人們對審美情趣、文化內涵、思想個性的追求。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美學思維;美學價值;表現手法
環境藝術設計的起步較晚,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環境藝術設計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當下的熱門行業。環境藝術設計需要同時滿足審美性、實用性、生態性等要求,具有視覺審美和實用功能。本文從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表現形式展開,從中國傳統美學思維入手,分析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價值和現代美學的表現特征,進而明確環境藝術設計獨特的形式美表現方法。
一、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內涵
中國傳統美學生長于中華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發端于先秦,在之后的發展中逐步深化,形態豐富且十分明顯。從理論層面分析,道家美學思想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代表。老子、莊子是道家美學的代表人物,以哲學視覺為出發點,提出了諸多具有價值的美學思想,被看作是中國美學史的源起,對我國的美學思想與藝術體系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道法自然思想體現了一種豁然、達觀的哲學態度,映射出崇尚自然之美、有形同于無形的美學觀,借助有形的實物營造美的意境,進而引領無形的審美導向。我國傳統美學對自然美的追求正是源于此,這也是從古至今的藝術家始終追求的藝術創作目標。老子還提出了著名的虛實結合理念,同樣被引入美學思想中,被后世的文學、美術學、藝術學、建筑學等廣泛使用。老子提倡萬物合一論,世上萬物是一個整體,互聯互通,不可分割。這一哲學觀念也融入美學中,老子將這種美視作廣泛存在于萬物中的“大美”。以整體為美也成為中國傳統美學最基本的審美準則。
二、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價值
環境藝術設計相較于其他設計門類,更具綜合性特點,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美學價值體現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一直伴隨著真實再現效應。再現不會隨環境的改變而發生某種變化,而是以引導的方式,將美學所映射出的現實價值直接融合于環境設計過程中,并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表現手法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
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價值還體現在對使用者所產生的審美引導上。因為環境藝術設計最終形成的美學感受,是作品本身作用于人審美感受的一種結果,長此以往,便能引導人們的審美情趣,這也反映出美學實踐活動與人們的審美意識是一個相互統一的過程。
同時,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價值還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上。隨著國際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外來文化滲入情況顯著,我國傳統文化面臨著雙重威脅:一是自身傳承問題,二是外來文化沖擊的問題。因此,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文化美學成為傳統文化的堅守者和保衛者。在保證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取長補短,使得傳統文化得以向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三、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現代美學表現特征
(一)科學內涵與藝術性相融合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講求的是集安全性、生態性、實用性與審美性于一體,在注重建筑與其周邊統一、和諧、美觀的前提下,還要努力為居住者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這正體現了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融合。提升環境藝術設計的整體水平,增強舒適感,還要合理應用現代科技成果,運用新型材料與施工工藝,注重生態環保性,如借助自然觀與自然風、減少人工用電、溫度調價裝置的使用,在兼顧環境藝術設計美感的同時,提倡生態理念的融入。
(二)兼顧裝飾性與結構性造型特點
環境藝術設計造型特點分為裝飾性與結構性。前者用于突出視覺效果,負責增強藝術性,提升美感;后者則用于突出實用效果,為使用者帶來便利感和舒適性。裝飾性造型體現在室內吊頂、墻面造型等,也可體現在室外設計中的綠化景觀設計中,可有效起到調節空間氛圍的效果。結構性造型指將室內、外整體框架作為造型目標,體現在按照隔斷,根據個人要求,在規定條件內對室內空間做適當調整,有效改變室內結構與風格,滿足實用要求。將二者特點相結合,兼顧裝飾物的實用性,可有效提升空間利用率,增強設計美感,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環境藝術設計的形式美學表現
(一)外在美的表現
環境藝術設計展現的外在美,體現在自然美和功能美兩方面。第一,自然美。設計本身就是在客觀存在的現實環境基礎下所進行的主觀性創作,設計主體是無法與其周邊環境完全脫離開的,因此,與客觀現實環境相結合,保留現實環境所具備的真實自然美感元素,在其中尋找可為設計思維提供創造藝術美的靈感,是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美學表現基礎。自然美的表現也有原始美與設計美兩種,原始的美感是未經雕琢地直接展現,設計美則是通過人為干預體現自然美的一種方法。自然美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根據,帶給人綠色生態的美學觀感;第二,功能美。藝術創作就是滿足人的實際需求的過程,究其根本是為了追求功能美。因學科的綜合、實用性特點,環境藝術設計所表現出的功能美更為突出,是經過藝術加工后形成的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定審美和實用功能的人工環境。雖同屬外在美范疇,但較自然美而言,功能美的表現相對更加內斂、含蓄,更能凸顯出作品的藝術性,實現了環境藝術設計從概念到實際運用的現實轉變。
(二)內在美的表現
環境藝術設計所展現的內在美,主要體現在其所具有的文化性方面。通過直觀的藝術設計作品,呈現出想要傳達的文化內涵,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是較為常見的傳統文化傳播途徑,其效果也十分明顯。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現有自然環境的調整改造,更包括對其周圍環境及相關事物所進行的更新換代。較為常見的是古鎮、古村落商業街改造,在保留原有地域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注入時代元素,在凸顯區域特色的同時,又與現代審美相銜接,緊跟潮流步伐,讓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時代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在這種文化交流的活動中,正是展現了環境藝術設計最本質的內容——文化美,文化美是透過其審美性與功能性外在美而傳達出的內核特征,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深入展現環境藝術設計的核心美學形式。
參考文獻:
[1]張迪.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美學價值與理念仁J3.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4,(3):149一150
[2〕任素梅.對現代室內設計中美學原理的應用分析[J〕.藝術科技,2014,(l):285.
[3〕張歡.基于生態美學理念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J〕.藝術教育,2014,(2):181.
作者簡介:郭曉燦(1993-),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
(河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