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 陳忠
摘要:朱德是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后,朱德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建設社會主義中,積極探索中國農民共同富裕的道路,為社會主義中國的農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經驗借鑒和思想啟示。
關鍵詞:朱德社會主義農民共同富裕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富裕的社會主義國家,朱德十分重視發展農業農村,十分關注改善農民的生活。朱德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社會要實現人人富裕,首先是讓人數最多的農民富裕,讓農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思想。
一、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實現人民的幸福生活。朱德一生不懈怠地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
1、社會主義是人人富裕的社會,農民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群體,需要建設社會主義農民的共同富裕重要思想。朱德的“共同富裕”,是指全體農民的共同富裕,是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的全體農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家才能做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要讓農民共同富裕的思想。朱德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應該是人人富裕的社會”。朱德在教育干部“要執行好政策,使人民群眾人人富,家家富,共同富”。“農民以后還是要富的,但不是少數人富,而是集體富,家家富,人人富,共同富裕” ?。“如果不靠搞好建設來改善人民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會主義”等等。
2、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于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利的重要思想。朱德指出:“我們進行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利”。“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社會主義中國就是要消滅貧困,社會主義的生產就是要使農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東西一年比一年多,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社會主義社會就應該而且一定是相當富裕的社會”。“個人沒有住的、沒有吃的、沒有家庭,集體經濟如何鞏固和發展?因為生產沒有了”。“要使群眾的生活逐年有所改善,才能使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鞏固下來,并得到發揮”。“家庭發展了,生活改善了”。“只有農民富了,整個國民經濟才能活躍起來”。
3、農民共同富裕是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思想。朱德指出:“農民群眾這個最龐大的勞動群體,首先實現共同富裕,農民共同富裕對于國家發展、經濟工作、社會穩定的極端重要性”。“沒有農民的富裕,建設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的;農民的富裕不僅關系到革命任務的完成,還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政權的鞏固;他要求廣大干部把帶領農民勤勞致富作為一項歷史任務”。“究竟是讓農民富,還是讓農民窮?許多干部看不清楚這個問題。我看應當讓他們富,起碼應該超過過去的富農。應該讓他們一家一家的富,一縣一縣的富。不要怕變成資本主義,不會的”[1]。“農民沒有吃、穿,家都顧不了,哪能建成社會主義?”。“如果不靠搞好建設來改善人民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二、社會主義生產力是農民富裕的路徑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決定力量。朱德認為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的需要,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體中國人民享有經濟發展成果,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所以,朱德指出:“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以農村人口為主的農民國家,要實現從經濟文化落后的傳統農業國家向富強先進的現代工業國家的轉變,發展生產是關鍵環節”。“在農村農閑時間,要把農民組織起來,大力發展副業生產,增加收入”。“我們的方針是發展生產,”。“生產發展了,人民的財富增加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隨之提高”。“我們目前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發展生產”。“要建設幸福的生活,必須努力發展生產”。“只有生產發展了,東西多了,國家和人民才能富裕起來”。“我們進行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增進人民的福利。今后我們必須繼續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的衛生條件”等等。
三、經濟所有制為基礎,提高農民生產的積積性
所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根據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可知,通過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革命,從而實現社會制度的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基礎性的經濟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對整個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具有決定性作用。
唯物主義歷史觀揭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人民是人類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強大、決定性的因素。
朱德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他認為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在所有制問題上,從不盲目求“大”求“公”,保留個人所有制是對社會主義公有制有益補充,在堅持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為主體,保留個體經濟形式,明確提出了保留私有制是對公有制補充的重要思想。朱德指出: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個體經濟都要承認,不承認個體經濟不行。朱德認為社會主義時期存在三種所有制: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2]。“只要他們不從事違法的經營,他們的個體生產是允許的”。“農民是勞動者,又是私有。……看起來是保留了私有制,但實際上對公有制是個補充”。“因為生產資料掌握在集體和國家手里。群眾的生活應該是越富越好”。朱德與李富春副總理談話指出:農業的基本問題是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個人所有制結合的問題,不與個人所有制結合,農民就沒有積極性,我看要退回去,退到允許個人所有制的存在是合法的。蘇聯模式個體經濟受到壓制,朱德明確中國社會主義應該釆取的三種所有制結構形式。
四、因地制宜活經營,共同富裕利農民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從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差異的國情出發,在探索農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從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的現狀、從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水平和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出發,建設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多種經營的重要思想。朱德認為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是農民擺脫貧困、勤勞致富的有效措施,他反對不顧實際情況,“單打一”的做法,片面追求糧食高產量而忽視發展多種經營的做法。“大躍進”“人民公社”的失誤之處過分強調生產關系的“公”、“大”、“純”,脫離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發展農業生產,要建立在因地制宜,要建立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想法,要建立在把多種經營、主業與副業相結合作為富裕農村、富裕農民、鞏固集體經濟的重要措施。“現在限制家庭副業太死,要解除禁令!主業和副業結合起來,農民收入才能增加。在農村要兩條腿走路,主業和副業結合,農民的衣食住行,光靠農業分點糧食解決不了,一定要靠家庭副業來解決。合理安排農村勞動力,發展多種經營,發展農副產品的出口貿易,實現城鄉互助、內外交流,活躍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最終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由于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勞動生產率必然大大地提高,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就可能發生勞動力相對剩余的問題。對于這部分勞動力,必須預先計劃安排,使之能有合理的出路。除了用到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改良土壤、提高耕作等方面外,還應該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向多種經濟方面發展”[3]。“農場除發展主業外,還要因地制宜地發展多種經營,農、林、牧、禽等都要發展起來”。我國學習蘇聯模式,朱德發現我國農業單一化的弊端,重視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發展農業多種經營,只有這樣,農、林、牧、副、漁才能全面發展。
參考資料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年譜》新編本(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1576,1737頁。
[2]王安平,龍騰飛主編《朱德研究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11月版,第3039頁。
[3]江泰然著《朱德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13,126頁。
(朱德故居管理局 ?四川南充 ?63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