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安精神的內涵與歷史生成邏輯
(一)延安精神的含義
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是中國革命精神的結晶,是中國時代精神的體現。延安精神是紅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其實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1935年至1948年,中共和毛澤東在這里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現實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誕生了,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礎。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的精神動力。延安精神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精神,更是一個精神體系,脈絡。是每一個時代通過勞苦人民透露出來的、體現時代發展潮流與歷史進步趨勢的精神氣象。
(二)延安精神生成的基本邏輯
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的各個歷程。延安時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真正形成和成熟的時期。這也是我們黨形成毛澤東思想的時候。它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成就,是延安精神的體現,不斷影響和改變著中國和民族的發展進程。同時,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我們黨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延安精神是在延安時期這個中國革命戰爭的重要時期產生的。在當時國民黨大力鎮壓民主,攻擊進步勢力。與之截然不同的是,延安則成為了一個全國上上下下人民都心之向往的革命文化圣地。我們黨進入延安,為延安精神的產生搭建了歷史平臺。自1934年10月以來,中央紅軍一直在尋找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的立足點。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抵達陜北吳起鎮。陜北成為我們黨的新選擇,這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面對敵人和日本的入侵,毛澤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人不與中國人作戰,形成了以延安為中心的中國革命新格局,解決了當時中國思想統一的問題,偉大的延安精神是由當時的政治立場和發展方向所形成的。周恩來總理說:“是延安人民和小米一起養育了我們。沒有延安,就沒有新中國?!?/p>
二、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的價值意蘊
2020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成立 30 周年賀信中指出:“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傳承紅色基因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在建黨百年的今天,回眸黨史,展望未來,深感延安精神的偉大意義,也深感延安在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的重要使命。延安精神產生于危機與機會并存、挑戰與機遇同在的時代,今天的中國也同時面臨發展機遇和危機挑戰,所以今天的中國仍然需要延安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堅持,否則就會走向歷史的反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作風不能稍懈,否則就會背離真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丟失,否則就會喪失民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意志更不能倦怠,否則就可能功虧一簣。作為延安精神的發源地,延安理應承擔起傳承、弘揚、傳播延安精神的歷史責任。
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在于具有偉大的精神。經過長期的歷史實踐,中華民族的自強精神、中和精神、仁愛精神、禮讓精神等,都為歷代仁人志士所繼承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長期發展的巨大力量。保持這優良傳統的歷史文化,方能由中國工農紅軍從井崗山斗爭和長征而開始凝煉、升華,經過火與血的鑄就,在延安時期形成了延安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作為實踐革命的指導思想,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實行的革命,使之得到升華和創新。也表明了延安精神不僅繼承豐富和發展了民族精神,已經成為民族精神的最精華部分。
(二)實現文化自信
延安精神是延安人民的精神基因,我們要通過學習,不斷去激活它,使延安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力傳播,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時代新精神。延安精神是對歷史優秀文化的傳承。從理想信念與人格尊嚴方面講,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自己獨具魅力的國家尊嚴與政治信仰??梢哉f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近代愛國主義思想的源泉,從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轉戰陜北抗日救國期間,無處不體現著每個愛國志士的忠貞不渝與堅韌不屈。他們把傳統文化的優秀品格升華到強調個人對國家安危的關心上,充分體現出熱愛祖國、保衛家園、服務人民而貢獻自己的精神。延安精神對傳遞社會主義文化具有極其積極的促進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國際地位的象征。文化逐漸成為保持團結、開拓創新的核心,文化財產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呈現出需求增大的態勢。馬克思理論指出:“人是自主的,但是自主受到客觀的約束,一個人的歷史過往并不是自主創造的,更無法選擇經歷中的環境,而是要遵從現實、歷史傳承。時代性的民族精神并不是對傳統的改革,而是對傳統的繼承和弘揚,是傳統創新的時代產物。”
(三)堅定理想信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9年1月25日舉行了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候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就是要鞏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意識形態,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做大做強主流輿論中說,“我們需要做好頂層設計、造好傳播平臺、擴大主流價值的影響力,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要堅持正確的政治站位、政治方向、輿論導向、觀念價值的引導;要及時去采集真實、觀點鮮明的新聞材料,學會掌握輿論新聞中的控制與主導權利,要從維護國家政治環境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的角度出發,去使全媒體傳播的更加有效,充分發揮輿論上的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和引領作用,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意識形態與延安精神的宗旨意識是一脈相承的,通過鞏固政治意識形態,不斷弘揚延安精神的宗旨意識,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建設。
三、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價值路徑創新
(一)在歷史知識傳授中培養對延安精神的認同感
伴隨著精神需求的增加,國家逐漸認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在延安各級政府的努力下具有紅色意義的一批教育基地相繼建成,使得延安精神不斷弘揚,紅色的基地被充分利用,舉行了各種宣傳教育活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極大提升了延安作為我國革命圣地的神圣形象。延安是紅色基地,歷史文化豐富,強有力的推動著思想教育的開展。在被確定為教育基地以來,革命傳統、愛國主義以及延安精神被廣泛傳播并發揚,能否有效的對這些具有深重意義的紅色資源加以利用,將直接影響著接班人的思想與發展,關系著祖國的未來。因此要將延安精神搬進課堂,要充分發掘其本質內容,并在現代化的今天不斷對其進行創新完善,始終保持著自身的先進性,融合到時代的需求之中。讓青少年同學感受到延安精神的歷史情懷,并自覺學習形成良好的社會觀念和行為。
(二)在抵制西方資產階級腐蝕思想中堅定對文化自信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會議上強調文化的自信問題。文化自信,就是我們對我國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文化內涵、文化價值表示充分的認可與堅信。所以說,我們要堅持中國歷史中優秀的精神力量,抵制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對我們的侵蝕,堅持弘揚革命精神。
面對世界多極化,我們要堅定理論與道路自信,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我國,面臨世界各種政治力量,我們應該扮演好什么角色,這就需要我們堅定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從延安精神中吸取堅定政治立場的經驗,發揚政治定力,防止西方思想對我們的影響,對延安精神的侵蝕。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普及,現實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了新挑戰,需要我們加快解放思想步伐,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反對西方資產階級中腐朽的思想,發揮中華文化的突出優勢,這時候我們更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在遇到新挑戰的時候才能不斷地從延安精神中汲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秀精神,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在新時代下提高抵御西方意識形態的能力。
(三)在意識形態宣傳中強調延安精神對核心價值觀的作用
延安精神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發展我國的精神文明,因為民族性和時代感,延安精神是兩者兼具的。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探討學習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聲明:“我們千萬不能放松美德修養、理念教育、認知現狀,大力度培養并且要把當今社會的最主要思想發揚光大?!睒嬙炀裎拿饕呀洺蔀轭I導重視的工作,而且必須加以嚴謹的工作。與此同時,延安精神和如今的中心思想有一樣的原理。由于它們是共產黨在各種運動中不斷提升才得到的,所以,兩者的體內都流著我國民族精神的鮮血。并且,我們能夠毫不猶豫的說,我們不斷提升和引領新時代的延安精神已經成為當今社會要完善的核心思想,所以,如果想要很好的改善中心思想,就必須發揚好延安精神。
四、結論
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對延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極大地鼓舞和激勵了延安人民傳承延安精神的使命感。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中,延安精神鑄成了黨的核心動力,在當前開啟實現 2035年文化振興、2049 年建國百年的新征程中,延安精神仍是強大的精神動力。延安在弘揚延安精神,為新征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過程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參考文獻
[1]吳崇信,申沛昌.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2]劉良軍,鐘晨華.堅持不懈傳承弘揚踐行延安精神[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20,35(03):53-58.
作者簡介:張思璐(1997年—),女,漢族,籍貫:重慶萬州,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與實踐。
(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