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婷
摘要:美育自古在教學中就具有重要的地位,高校美育課程涉及音樂、美術等,以通識課程為主;也包含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以及相關的德育意識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利用學生的審美,對美好的事物進行積極的分析和思考,能夠幫助學生發現美好的事物,陶冶學生的思想,凈化學生的思想,促使學生全面、綜合的發展。在高校思政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對美育教學進行積極的探究,利用美育教育,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水平,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美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1以“美育促德育”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1.1美育教學是素質教育過程中的重點內容
隨著科學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對于周圍的事物缺少了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美育教學的引入,將會讓學生對周邊的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判斷能力,能夠正確分辨信息的真善美。同時,在我國教育教學環境不斷變革的今天,素質教育成為了熱門話題,素質教育不僅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德育意識和審美意識,美育教學的引入,是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必經之路,也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體現。在高校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加強相關的美育教學,能夠對學生的能力進行不斷地培養,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對于國家相關人才的建設十分重要。可以通過課堂內的引導讓學生分辨事物的真善美,有較好的判斷能力。比如在音樂鑒賞課的課堂,對于當今流行音樂作品的賞析,讓學生知道美的旋律、美的聲音、美的歌詞、美的思想。
1.2美育教學是培養大學生的重要手段
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人才的重要使命,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德育素養進行一定的關注,要向社會培養出人格健全、全面發展、對社會作出積極貢獻的人才,這是推動我國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渠道。美育是培養學生“以善待物”的重要手段,如果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中缺少了美育教學,勢必會導致學生的全面發展受到影響。因此,通過一定的美育教學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能夠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不斷的弘揚真善美,積極向上,傳遞出陽光的內容,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說十分重要。
2以美育促德育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2.1注重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要想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不注重教育藝術是不行的。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美育的方法,采用藝術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感悟人生哲理。教師可以借助生動的教學課件、豐富的情感、藝術化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語言美、邏輯美、哲理美,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例如,在教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愛國主義內容時,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展示祖國壯麗的河山、勤勞善良的人民,讓學生通過優美的畫面不斷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這種藝術化的教學方式,可以避免傳統講授法帶來的弊端,能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大大的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2注重校園文化的引導性
校園文化具有良好的育人作用,能夠以其感染性和滲透性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多接觸大學生,研究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力度。校園文化不僅包括物化的優美環境,也包括校風、學風、班風,以及各種規章制度、文化活動。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如可以指導學生組建校園劇團,定期開展演出活動,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指導學生開展書畫創作比賽,提高學生的藝術品位;還可以指導學生開展演講比賽、思政知識競賽,讓學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另外,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舉辦各種圖片展覽。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寓于美的形象之中,讓青年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美、創造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三觀”。
2.3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美感
光要緊抓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也要注重實踐教育,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美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提高認識水平、促進人類發展的根本途徑。要想讓學生認識美,學會分辨美與丑,就要重視實踐,引導學生通過廣泛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加深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認知。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不重視實踐,習慣于單純的進行理論灌輸,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充分重視社會實踐的育人價值,指導學生以多種方式參與社會實踐,如理論宣講、學習參觀、生產勞動、勤工儉學、社會調查、“三下鄉”以及“四進社區”,融善于美,達到以美育德的目的,最終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4堅守文化傳播陣地,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應立足于時代發展前沿,將社會熱點作為文化自信培育的切入點,加強古代優秀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合運用,構建創新培育體系,使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得到開闊。以2020年上半年為例,各地高校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號召,相繼開啟線上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共克時艱”為主題,引導學生展開探討。通過“致敬最美逆行者”新聞事件,讓學生感悟到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以及面對突發事件強大的應變力與執行力,深刻領悟“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通過“火神山醫院建成開放”洞悉《易經》等古代文化典籍的奧妙,感受中華文化的歷史厚重感。我們也聽到了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比如《天使告訴我》等歌頌白衣天使的歌聲。課堂內可以通過欣賞、幕后故事講述,向學生講解其中音樂的美,故事的美,團結的美,中國精神。樹立積極的美育觀點,使學生形成自身的文化意識以及文化內涵,為老師在思政教學中進行美育教學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2.5豐富培育內容,加強教育引導
高校應積極探尋文化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元素的有效融合,通過對教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使教學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從而更加突出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一方面,文化自信的培養必須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載體,迎合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形態與流行文化,創設多元化教學主題。例如,通過對曹植詩風分析,探究三國時期古詩盛行的原因,以及戰亂環境對于國家發展的影響,進而實現文化自信與文學的結合;另一方面,應注重對教育內容的區別,在確保主題豐富的同時,應強調內容的垂直性,避免知識雜糅而弱化主題的教育意義。例如,在“社會主義”的相關教育主題中,教師可融入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識,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核心,闡述辯證法的由來及發展歷程,實現文化自信與哲學的結合。也有一些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在課堂內植入了詩歌吟唱,甚至開設了留學生詩歌吟唱課。
3結束語
德育是教育之根本,更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校教師可以以美育促德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使培育工作更好的發揮效果,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吳霙斐,以美育德:構建以美育為先導的融合式德育[J].改革與開放,2018,0(19):143-145.
[2]黃荔,新媒體時代美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0(21):69-71.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01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