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保峰 楊博 李興國 王君花


【摘 要】在國家對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趨勢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成為普通高校轉型發展的必經之路。文章認為,在轉型探索中只有高校和企業的合作理念向國家政策導向和人才培養方向融合,打造專業集群形成高校教學特色,才能與企業優勢互補,形成緊密合作;在智媒時代利用互聯網思維打造校企合作實踐平臺,從而形成合力,面向市場,實現共贏。
【關鍵詞】校企融合;理念轉變;專業融合;平臺搭建
一、理念之“融”
自2017年國家提倡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轉型的關鍵就是“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國家的號召下,全國普通本科院校雖然紛紛響應,在路徑探索上各顯其能,但真正較好地做到學校與企業深度融合可以說鳳毛麟角。究其根本原因是學校和企業在合作理念上的巨大差異。校方在校企合作的根本理念是“穩”字當頭,管理理念求“穩”,教學理念求“穩”,學生管理求“穩”,這從根本上制約了高校主動適應社會和企業的多樣化需求,制約了行業、企業與高校深入融合的積極性。而企業方的合作理念是以效益為重,看重學校較為便宜的人力資源,看重學校的設備和場地資源,真正愿意拿出時間、精力和資源來培養人才、研發項目的很少。所以如何讓高校和企業看似南轅北轍的合作理念能夠融合到一起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做到兩者理念的融合,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深刻思考。
(一)深刻理解教育國策
深刻理解和解讀國家近年推動的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的根本動因,主要是解決普通高校培養的人才和企業的用人需求脫節的問題。普通高校相較于以科研型見長的知名院校培養科研型人才沒有優勢,未來想要生存和發展必須有自己的特色,這特色就是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結合自己的專業特色進行打造。只有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者能夠真正認識到向應用型轉型關乎學校存在的價值,只有上升到這一高度時,在產教融合中存在的過于求“穩”的局面才能打破,高校才能真正地放下身段,走出象牙塔,積極要求與社會的合作,校企合作中的各類問題從學校層面才能真正解決。而企業方首先也應該從國家這一系列高校教育政策改革進行深刻領悟,開拓企業升級之路。國家倡導企業要參與到高校的教學全過程中,進行校企協同育人,企業應增加此類業務,研發具有行業特征的應用型課程,采用專業共建、學校購買服務等方式來開拓新的業務板塊,促進企業深入發展。除此之外,國家每年推出學校和企業聯合申報課題的舉措,可以將兩者深度綁定,共同研發成果以面對市場,運用國家在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促進高新科技和傳媒類企業共同發展。
(二)合力培養應用人才
高校培養人才是根本任務,而培養的人才是否能夠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又是檢驗高校培養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所以高校設立專業的社會需求度、畢業生的就業率、用人單位的滿意度等指標將會決定著普通高校未來的存在價值。普通高校必須把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第一要務,積極與社會、行業、企業尋求合作,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摸索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因為學生是高校最終的“產品”,產品能否適銷對路,關鍵在生產過程中就要和市場接軌,這就使高校必須與企業緊密合作,讓企業全程參與。
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大瓶頸就是人才緊缺,而國家推動高校轉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著力解決人才短缺現狀。企業只要扭轉短視的逐利思維,能夠拿出時間和精力用在與高校一起協同育人上,積極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全過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應用型人才短缺的現狀將會得到緩解。從較為長遠的角度看,企業可用人才多了,發展自然更快,行業對人才的惡意競爭得到緩解,企業的用工成本反而降低,這對于企業是一舉兩得的好事,需要企業拿出“磨刀不誤砍柴工”的耐心和魄力。
高校的“穩”和企業的“利”,只有在國家政策的導向和人才培養的目標調整的雙重作用下,摒棄短視思維,才能迎來高校和行業企業在合作理念上的真正融合。
二、專業之“融”
教育部推行“一流專業”建設,這給許多普通本科院校提供了鯉魚躍龍門的機會,各大高校紛紛集中力量爭取,梳理優勢專業,進行硬件投入、招攬優質師資、進行專業梯隊建設等,這無疑對于高校的專業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于提升學校的競爭力、擴大影響力、吸收更多優質學生意義非凡。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兩個專業做大做強,不是一所高校真正的強大。如何能夠使一所高校的相關專業間有效互動、形成合力,從而彰顯自己的專業特色,這是高校應該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當今社會需要的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如何能夠培養出這樣的人才呢?一個重要的實現途徑就是專業融合,尤其是傳媒類專業存在著極大共通性,更適合打通相關專業進行融合。對于傳媒類專業融合可采用如下方法實現。
(一)學校總統領,打破專業壁壘形成專業合力
在高校中各個二級院系如同一個個較為獨立的專業群體,彼此獨立,互不干涉,要形成專業間的互動僅靠院系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因此,需要從學校層面進行組織:①成立專門的機構或明確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一般是由學校的產學研處牽頭,校長或主管副校長掛帥,由各二級院系主管實踐教學副院長構成);②出臺學校層面的促進學科專業間聯合實踐的相關文件(如《產教融合實施管理辦法》《產教融合實踐平臺建設管理辦法》等);③建立試點性實踐團體對接項目,推進專業融合需要建立一個由學校統一管理的、由各專業選拔的師生組成的團體,以團體為依托承接社會實踐項目。在這樣的試點成型后再逐步向整個學校進行推廣,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逐步實現專業的大融合,從而達到以學科集群服務社會的目的。
(二)結合專業特色,打造以專業集群為核心實體
每所高校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淀,都會形成自己的優勢學科群,圍繞學科群的相關專業打造實體是一條不錯的路徑。以傳媒類院校為例,多數是以傳媒類專業和藝術類專業為主,就可以圍繞這兩大專業集群來組建團體。比如圍繞傳媒類專業可將戲劇影視類、新聞傳播類、管理類、信息工程類甚至機械類、電氣自動化類等學科納入進來,首先挑選有意愿的各個專業的教師和學生組建團體;其次采用打破專業界限,按照傳媒公司部門設置進行重新劃分,例如將戲劇影視文學、電子商務、漢語言文學等相關專業的師生進行整合進入團體的文案策劃部,主要發揮幾個專業的特長,就影視文案策劃、影視腳本撰寫、演出文案策劃、商業活動文案策劃等內容承接社會項目鍛煉實踐能力。照此思路,將傳媒公司的基本構架和演出團體的基本構架,分別對應到相關專業的師生,從而打造一個由傳媒類師生構成的公司化運營的實體。
三、平臺之“融”
互聯網時代的最大特征就是萬物互聯,而互聯網企業能夠迅速崛起的制勝法寶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各類平臺,例如淘寶、京東搭建的是滿足大眾需求的購物平臺,微信、微博搭建的是滿足大眾的社交平臺,抖音、快手打造的是短視頻播放平臺,滴滴出行、神州專車是打造大眾出行打車平臺,餓了么、美團是打造外賣平臺。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但其共同特點無一不是選擇能夠滿足大眾需求的某一個方面為切入點來研發平臺。這種互聯網思維被各行各業進行借鑒和效法,在國家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的當下,是否可以也將互聯網的平臺思維應用到產教融合過程中呢?接下來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校企融合平臺建設進行闡述。
(一)公司化運營,以專業部門打造復合型人才
學校如果要想與行業、企業進行對接形成平臺,就必須也采用公司化的構架和管理機制。下面以傳媒類高校的公司化實踐平臺的搭建為例進行具體闡述,如圖1所示。
總體思路概括為一個平臺、兩個團體、多個部門。一個平臺,即以學校總牽頭來建立一個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旨,融合多學科專業,承接社會項目的綜合實踐平臺。兩個實體,是指在這個平臺下依據學校形成的特色集群分別組建團體,如傳媒類院校以傳媒和藝術為特色專業集群,就分別圍繞傳媒類專業打造一個團體,圍繞藝術類專業打造一個團體,如果是多個集群還可以再進行增加。例如,傳媒專業團體可以由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影視攝影與制作、錄音藝術、播音與主持、網絡與新媒體、視覺傳達、物聯網工程、電子商務、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的師生構成,藝術專業團體由表演、舞蹈表演、音樂表演、藝術與科技、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影視攝影與制作等專業的師生構成。多個部門,即在兩個團體下組建多個公司化部門,部門的劃分可參照傳媒類公司和演出團體。例如,圍繞傳媒類團體可組建行政管理部、綜合業務部、文案策劃部、影視制作部、媒體宣傳部、網絡直播部、文創設計部、電商營銷部等部門,圍繞藝術團可組建行政管理部、綜合業務部、文案策劃部、舞美技術部、導演編創部、演員統籌部等部門。其中重疊的部門可以共用,將相關專業的師生納入各個部門,這樣實際是在校內組建了一個傳媒公司和一個文藝演出團體,不同的是全部由在校師生來構成。按照傳媒公司或演出團體的管理構架進行分工,采用學校主管校長或副校長、主管部門領導、各部門負責人的三級扁平化管理。這樣的構架既可以整合學校的專業學科資源,也便于與公司進行無縫對接,從而形成更好的校企融合。
(二)項目制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
在平臺搭建好后如同一臺精密且大的機器已經組裝完成,但是機器要運轉需要動力和原料,那就是項目。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想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就是項目制合作。這樣企業能夠在合作中較快收到效益符合企業的需求,在項目中可以培養實用型人才滿足高校的訴求,項目制合作如同架起了高校與企業兩條高速公路之間的一座天橋。具體的合作形式可以概括為項目制合作、校企各司其職、共同主導過程、項目組推進、共同面向市場。如圖2所示。
項目制合作,即校企合作的結合點在具體項目,以項目來牽引學校和企業的各方資源,真正能夠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校企各司其職,即學校的優勢在于專業和人員,所以學校負責組織和管理與項目有關的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專業教師、輔導員和相關專業學生,保證相關人員能夠利用自己的專業為項目服務。企業的優勢在于項目和實踐,所以企業負責提供適合學校的優勢項目,并安排市場部、策劃部等相關專業人員對學校組織的相關人員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共同主導過程,即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采用雙主體主導的形式,企業和學校在過程中具有平等的主導權,雙方的項目管理人員具有項目的共同決定權。項目組推進,即針對具體項目打破學校與企業界限,打破專業和部門界限,根據項目的需求由校企雙方匹配項目組成員,保證項目能夠落地并順利完成。共同面對市場,即校企的合作關系不僅是優勢互補,更要服務社會向市場要效益,通過完成項目、做出產品、打出品牌,最終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1-1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109/t20110929_171561.html.
[2]胡類明.豐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涵要素[J].江蘇教育,2015.(1).
[3]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J].教育與職業 ,2014(33).
[4]關晶.西方學徒制研究 [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5]葉鑒銘.“校企共同體”的實踐探索——以友嘉機電學院為例 [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