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躍
【摘 要】不少新媒體普遍存在“標題平淡、內容無奇”的尷尬,無論是閱讀量,還是點贊量、轉發量都不高。新媒體新聞稿件如何提高閱讀量和有效傳播?值得業界探討。文章分析新媒體新聞稿件點擊率的現狀及問題,提出制作“吸睛”標題和“走心”內容的方法,以期為業界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標題;標題“吸睛”
一、新媒體新聞稿件點擊率現狀及問題
據觀察,一些官方新聞網站、手機客戶端以及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很多新聞稿件的點擊量、閱讀量及轉發分享量不高。這讓很多新媒體采編人員困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新聞產品,為何用戶不買賬?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很多新媒體新聞稿件存在標題平淡、內容無奇、管理制度落后等問題,而造成這些問題主要有下面三個原因。
(一)記者簡單復制粘貼
有些記者在采寫稿件時,怕辛苦,怕麻煩,不用心,不動腦,原封不動把一些會議材料或新聞通稿,復制粘貼搬到網上,圖省事,不重視稿件是否有人看。對于標題的制作更是粗制濫造,馬虎草率。有的標題長達幾十字,讓人讀起來有種“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很難吸引網民點擊閱讀。
(二)編審缺乏精雕細刻
有些編輯、責任編輯和值班主任在編發稿件時缺少耐心,只注重審核內容,對稿件標題和內容沒有精雕細刻就“秒發”上網。如有的時政稿件,標題呆板,沒有提煉出老百姓關心的內容,毫無新意。有的內容全文刊發密密麻麻的公文,使讀者在手機上閱讀十分費勁,沒有耐心看下去。
(三)績效考核制度滯后
因績效考核制度沒能及時更新,缺少激勵機制,導致一些新媒體的采編人員缺乏積極性和責任感,干得多少與好壞,沒有合理的價值體現,導致記者編輯沒有用心、用情去做。
標題平庸、內容一般、管理滯后的問題如得不到解決,新媒體就很難做出精品,大量新聞稿件無法引人關注。
二、新媒體新聞稿件提升點擊率的對策
官方新媒體平臺是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渠道和陣地,具有權威性和貼近性,是大眾獲取新聞資訊的重要平臺。要想把這個重要的新聞陣地經營好,得人心,聚人氣,就要盯緊標題和內容這兩個重要環節,把新聞產品做精做細。
(一)用好標題吸引讀者眼球
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如果一條新媒體新聞稿件沒有吸人眼球的標題,就很難在短短幾秒內吸引網民點擊,那么這條新聞資訊很快就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里。為此,制作“吸睛”標題是新媒體新聞稿件提高點擊率的關鍵所在。由于網民每天面對海量的新聞信息,都是從瀏覽標題入手,如不能迅速觸發他們點擊標題的欲望,機會就一閃而過。
有人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如果給我5小時寫文案,我會花3個小時想標題。好標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媒體新聞稿件想要制作好標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提煉新聞亮點
采編人員要把稿件內容最有價值的部分提煉出來做標題,如《最新政策:每人每天200元!這些人可領》這個標題,抓人眼球,吸引讀者迅速點擊一探究竟,看看這個新政策是否和自己有關,這錢自己是否有份。
《新規!教育部: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這篇新聞推出后,廣大讀者都在搶鮮閱讀,并及時轉發分享給親朋好友。原因是中小學生看手機玩游戲,已經成為老師和家長們頭痛的問題,大家都十分關注如何解決這個社會難題。
2.拎出新聞趣味
《醫院主任收回扣345萬 被帶上警車時還問“有這么嚴重嗎” 》這個標題做得有味道,把一個貪污分子被抓時還不以為然的無恥嘴臉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迫切點擊閱讀,看看這個人被抓了為何還這么無恥。
3.滿足讀者好奇心
《春節快遞停運?官方回應:春節不打烊》《食品檢出核酸陽性具有傳染性嗎?專家這樣說》這些問答式的標題,對于讀者來說很有吸引力,能激發其好奇心,迫切想知道答案。
4.善蹭社會熱點
進入粉絲經濟時代,要善于蹭熱點,抓住社會上的熱點作為標題的創作源頭,通過大眾對社會熱點的關注,來引導讀者對新聞作品的關注。特別是專家效應產生的話題很有看頭,可借助一些權威專家,從他們口中發出聲音,吸引大家的關注。如《鐘南山最新研判!這個時間點很關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疫情態勢等問題是全社會重點關注的焦點,這種善用權威專家效應的標題能成功吸人眼球。
5.運用好奇懸念
充滿好奇和懸念的標題能有效吸引讀者注意力。這種標題的最大作用是,不立即揭示答案,而是故意賣關子,吊讀者胃口,讓其欲罷不能,迫切點擊文章閱讀尋找答案。
以上幾種制作標題的方法比較常見,能有效提高標題的點擊率。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好標題不僅能吸引讀者點擊,更重要的是有內涵、有價值、有味道、有看頭。好標題≠標題黨,制作“吸睛”標題時不能違背新聞規律,不能為了追求點擊率而淪落為“標題黨”。否則會失信讀者,損害品牌形象,讓讀者拂袖而去。
(二)用好內容滿足讀者胃口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除了用好標題吸引網民點擊外,還得在文章內容上下功夫。如網民點擊進去,發現新聞內容不實用、沒看頭,就不會分享轉發再傳播。
新聞標題與新聞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就如好產品與好包裝一樣,要有一個完美的搭配,才能激發用戶購買欲望。好標題和好內容組合一起,是顏值與實力優化組合的具體表現,深受讀者喜愛。這是主流新媒體健康發展之道。
無論是中央新媒體,還是地方新媒體,各級主流新媒體的報道內容都豐富有特色,尤其是一些政策性的內容都是剛需新聞,讀者極為關心。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主流新媒體卻養成一種不良習慣,把優質的新聞內容格式化,給人感覺如嚼白蠟,無法提起閱讀興趣。
要想把好政策、好做法等新聞內容表現出來,就需要改變文風,打破固有模式,把內容寫活,讓人看得懂、看得下、看得有味道,建議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把新聞內容做得更好看些。
1.站在讀者角度,把讀者最關心的內容拎出來
比如,政府召開一場新聞發布會,內容很豐富、信息很重要,讀者也關心。記者在發布這則消息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全文發布,而是要把那些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精心提煉出來。要想方設法突出一個新聞亮點和看點,讓人耳目一新。
2.在寫稿件時,要注意消化會議材料,把那些套話以及空話全刪掉,形成新聞干貨
努力用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把文章寫活,讓讀者看得懂,樂意看,并且有一種盡快分享給親朋好友的沖動。
3.在處理一些新聞通稿時,不能照單全收
照搬通稿,容易加劇新聞的同質化,沖淡新聞的公信力。久而久之,讀者就會敬而遠之。要根據自身媒體的特點,選準角度,加以現場采訪,收集鮮活的素材,以講故事、拉家常等形式,和風細雨向讀者傳播新聞消息,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4.要運用網絡傳播常見的表現手法,想方設法把新聞產品制作好,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愿望
不能千篇一律,似曾相識,令人生厭。如果仍采取傳統的傳播手段,就無法獲得眾多用戶和網民的青睞。
(三)用好制度激勵多出精品
一些主流新媒體還存在這樣的通病:把在紙媒上發表的新聞作品,直接復制粘貼后搬到網上。
這些新媒體的采編人員每天只是簡單地做個搬運工,重復機械地把紙媒的新聞作品堆砌到網絡平臺上。他們不愿創新,滿足于完成任務就收工。
這種“新聞搬運工”的存在極易造成不思進取、怠惰平庸的風氣,阻礙官方新媒體健康發展,如不及時改革,勢必會舉步維艱。
造成這種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一個有效的考核管理體制,沒有很好地調動采編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導致紙媒和新媒體上傳播的內容都是一樣,只不過是換個媒介把同樣的新聞產品擺到另一個貨架上。
主流紙媒有自己的特點,新媒體平臺也有自己的優勢。因兩者受眾不一樣,新聞稿件的宣傳形式就需要有所變化。要全方面激勵采編人員做好新聞產品,建議從下面四點入手。
1.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重新定位新媒體的功能,不能簡單充當紙媒的新聞貨架。只有靈活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點,把讀者最關心的內容提煉出來,才能把新聞產品做得更精彩,更有看頭。
2.改變風格,接近地氣
要想方設法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網絡語言,把紙媒的標題及內容重新包裝,改裝成新款產品及時精準推送給用戶,讓更多的用戶愿意點擊、閱讀、點贊、分享和轉發。
3.加強策劃,形成特色
對突發事件、重大事件選取獨特的角度,及時做出符合廣大讀者口味的新聞大餐,以色、香、味俱全的新聞產品留住老客戶,迎來新客戶。
4.加強培訓,開展交流
不斷提高采編人員的業務水平,在考核新媒體員工績效時要以閱讀量、點贊量、轉發量等為重點,全方面激勵采編人員做好新聞產品,努力贏得更多的點擊量。
三、結語
時代在發展,觀念在轉變,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流新媒體如不跳岀傳統的思維模式,繼續做出老氣橫秋、毫無特色的新聞產品,既得不到讀者認可,又浪費公共資源,有損主流新媒體形象。因此,主流新媒體的高層及采編人員應樹立精品意識,認真對待新聞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努力把最精美的新聞產品奉獻給讀者。只有高層及采編人員都高度重視,上下一條心,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贏得更多讀者。
(責任編輯:黃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