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濤 王俏
摘要: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隨著時代發展走入了新常態,根據目前現狀,從加強體系建設、硬件平臺建設、專業人才建設、應急物資保障四個方面全面加強吉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建設進行思考。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衛生應急;能力建設
【中圖分類號】R-0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1-190-02
我國政府對公共衛生、特別是公共衛生應急能力的重視,應該源于2003年SARS危機[[ 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研究現狀及展望[J]. 宣琳琳,常爍.對外經貿. 2015(12)]]。因為,2003年SARS危機,充分暴露了我國公共衛生發展滯后,特別是應急機制不健全、組織指揮不統一、信息渠道不暢通,疫情的蔓延造成了國民經濟的嚴重損失。為了加強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建設,2003年5月,國務院就頒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為現今有效應對和預防H7N9禽流感、全球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奠定了基礎,但我們國家的衛生應急能力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也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走進了新常態。
1、加強應急能力建設,根本是加強體系建設,衛生應急工作步入新常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弘揚生命至上的思想,提升救災能力,要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并將重大傳染性疾病作為世界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領下,衛生應急工作肩負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和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兩項重大使命[[ 劉富強,高立冬.夯實衛生應急之基 鋪就健康湖南之路——湖南省衛生應急體系的發展與展望[J].實用預防醫學,2019,26(11):1281-1284.]],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落實國家公共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
1.1 衛生應急工作進入新常態,是時代和形勢的要求。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吉林省衛生應急工作的大邏輯,也是準確把握衛生應急工作大勢、做好衛生應急工作的重要遵循。應當高度重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建立省、市、縣、鄉四級衛生應急體系。形成機制合理、專業齊全、反映靈敏、運轉高效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
1.2 組織協調加強,適應新形勢下的衛生應急工作的需要,衛生應急指揮機構發揮組織、溝通和管理等作用,在重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由疾病預防控制部門等機構加強參與與協調。
1.3 充分發揮社會動員的優勢,促進各項措施落實。特別是傳染病的突發事件,必須開展廣泛的社會動員,取得群眾的支持,發動群眾自覺參與防控工作,在政府的領導下,在較短的時間內動員、組織和使用各種力量和手段實現傳染病預防控制的廣泛群眾參與。
2、加強應急能力建設,重點是硬件平臺建設,監測預警步入新常態。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條例》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要建立完善預警機制,為早期發現、有效控制和預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信息保障,為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對策、控制措施及預測、預報提供科學依據。
2.1 吉林省圍繞省衛生應急指揮大樓已建成了聯通省、市、縣衛生行政部門的省級衛生應急指揮系統,應當進一步加強推進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平臺作用。省級衛生應急指揮系統包括[[ 國內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建設研究[J]. 趙飛,傅承主,矯涌本,吳敬,孟群. 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 2012(02)]]:衛生應急系統軟件(由應急資源、監測預警、應急值守、應急處置、輔助決策、指揮調度、培訓演練、系統管理八個方面組成)、移動指揮平臺(由會商車、信息采集車、單步、衛星通訊等組成)和系統集成(由數據交換機房、高清顯示屏、指揮大廳等組成)。實現了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危機判定、決策分析、命令部署、指令下達、實時溝通、聯動指揮和現場援救。平常,實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快捷、及時、高效地掌握全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動態。
2.2 重點對軟件、數據庫統一進行頂層設計,協調推進吉林省應急指揮平臺與國家和各地衛生健康部門應急指揮平臺的互聯互通。由醫院與武警聯合組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借助醫院的醫療實力和武警的快速實戰能力,全面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為達到全方位的監測預警,與120系統對接,實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數據實時共享,及時監測和掌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動態,為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可靠依據。
3、加強應急能力建設,關健是專業人才建設,培訓演練步入新常態。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隊伍,是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的前提基礎。
3.1 加強系統培訓,提高專業技術人員衛生應急能力。一是針對衛生應急指揮系統操作人員應用水平薄弱的實際情況,每年應當組織全省各地區信息、操作技術人員的培訓,熟練掌握衛生應急指揮系統操作應用。二是積極派人參加國家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培訓,吸收先進的衛生應急處置救援知識和經驗,并結合吉林省實際做好培訓和普及工作。三是做好各種傳染病預防和處置的培訓工作,把鼠疫等傳染病的處置救援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培訓。
3.2 加強實戰演練,提高專業技術人員處置救援能力。著眼實戰,開展規范化培訓演練,豐富培訓演練模式和制定合理的培訓演練考評標準,組織全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演練,在演練中鍛練隊伍、在演練中提高能力。
3.3 加強科研創新,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能力。《公共安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報告》中指出“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國公共安全工作的必由之路[[ 范維澄,翁文國,張志.國家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應急管理,2008(04):22-25.]],實現公共安全應急科學與技術的持續創新,是實現公共安全應急保障的重要支撐。堅持使用新理論指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把理論研究作為先導,在實踐中創新理論,不斷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
4、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基礎是應急物資保障,衛生應急物資儲備步入新常態。
建立衛生應急物資儲備,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4.1 大力爭取財政專項投入,應急資金投入不足會嚴重制約到應急能力體系建設,要加強實物儲備基礎性工作,嚴格按照《衛生應急隊伍裝備參考目錄》實施采購和儲備,同時,持續開展需求評估,根據需求評估結果適時調整物資儲備計劃,確保儲備物資滿足實際應急工作需要。
4.2 實行多種儲備形式,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根據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需要和中心建設的實際情況,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實行“實物儲備、資金儲備、能力儲備、信息儲備”等多種儲備形式,以實物儲備為主,資金儲備、能力儲備、信息儲備為輔,全面提高吉林省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3 建立健全衛生應急物資存儲管理制度,確保衛生應急物資存儲管理的科學性,對衛生應急物資進行系統分類,針對具體情況適當地增加所需存儲的衛生應急物資的品種和數量,合理化物資存儲的布局、規模和結構。同時,全面制定衛生應急物資的籌集、存儲、配送等各個環節的程序和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和統計報告制度。
參考文獻:
[1] 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研究現狀及展望[J]. 宣琳琳,常爍.對外經貿. 2015(12)
[2] 劉富強,高立冬.夯實衛生應急之基 鋪就健康湖南之路——湖南省衛生應急體系的發展與展望[J].實用預防醫學,2019,26(11):1281-1284.
[3] 國內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建設研究[J]. 趙飛,傅承主,矯涌本,吳敬,孟群. 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 2012(02)
[4] 范維澄,翁文國,張志.國家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應急管理,2008(04):22-25.
作者簡介:陳波濤(1964.11-)男,漢族,湖北武漢人,本科,主任,研究方向:衛生應急政策研究。
(吉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服務中心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