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叢叢
學校體育學的研究對體育學科體系的發展以及體育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得出我國學校體育學發展過程中存在學科發展的原創性不足、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力不強、學科的本土特色不突出等問題,創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質量、形成系列研究是今后學校體育學的發展方向。
國務院辦公廳在2016年發布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強化學校體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健康中國和人力資源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學校體育學是研究學校體育現象,揭示學校體育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通過對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學校體育學科發展的歷程進行剖析,總結歷史經驗,探討未來發展趨勢,以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校體育學科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
1 學校體育研究概述
1.1 研究數量較多,但總體呈銳減趨勢
以“學校體育”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指數檢索發現:有關學校體育的研究自2000年以來呈現出快速增長之勢,但自2012年“學校體育”研究數量達到頂峰以來,研究數量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2000年以來,“學校體育”研究數量不斷增加,但研究內容的變化并不大,缺乏與新事物的結合,研究者研究視角單一,創新性缺乏,致使目前有關“學校體育”的研究數量遞減。
1.2 學校體育學主要研究內容
該研究主要選取了2010年以來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313篇文章進行分析,可以得出:自2010年以來有關學校體育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學校體育思想、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中外學校體育對比、學校體育場館、學校體育政策等方面。這是由于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全民健身”需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學校體育必然要進行一系列的變革,學習國外先進的學校體育思想與經驗,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2 學校體育學科發展的困境
2.1 學科發展的原創性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始終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橫向上,表現在受其他學科和母學科的深刻影響;縱向上,表現為對國外體育教育理論的依附。在70年的萌芽與發展歷程中,學校體育學始終未能完成對多種學科理論與方法的有機整合與消化吸收,真正從本學科的語境出發去揭示學校體育的本質與規律。加之社會、文化等多種原因交互作用,使得我國學校體育學學科自身理論體系建構缺乏整體性與原創性。
2.2 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力不強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學科對學校體育實踐的問題未能給予有力回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作為指導學校體育實踐的學校體育學新研究、新成果始終難以得到廣大一線體育教師的認可,對學校體育實踐的指導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揮;第二,學校體育改革理論研究滯后于學校體育改革實踐的現實需要,對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無法及時做出回應,難以推動深入改革。
2.3 學科的本土特色不突出
我國學校體育學科的發展一直借鑒蘇聯、歐美以及日本等國家的經驗方式,由于學習引進國外相關體育教育理論時,只是一味地機械化引進,忽視中國傳統體育、教育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使得我國學校體育學科本土特色不夠突出,從而影響了中國特色學校體育學科體系的建構。
3 學校體育學研究的完善措施
3.1 創新研究方法
該研究所選取的文獻均發表在核心期刊,但仍存在研究方法單一的問題。大多數研究采用純質化研究的方法,文獻資料法是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而純質化研究對研究者的學術水平要求較高,把握不當容易造成研究成果質量不佳。部分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法,但少有對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缺乏實地研究、個案研究、實驗等研究方法。因此,學者們應加強學習研究方法的相關知識,了解更多的研究方法及其適用范圍,在后續研究中根據相關研究目的與性質選擇更為合適的研究方法,提倡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合,克服研究方法單一的局限。
3.2 提高研究質量
雖然有關學校體育的研究數量較多,但總體來說質量不高,大多數研究停留在問題表面,對實際問題的深度挖掘明顯不足。此外,現有的學校體育研究與實際聯系不足,研究成果少有能用于實際學校體育改革。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鼓勵更多的一線體育教師參與學校體育研究工作,從實際出發,拓寬研究視野,尋找新的研究視角。
3.3 形成系列研究
學校體育研究內容比較集中,缺乏系列研究,即缺乏對優秀研究成果的繼承。隨著多學科融合趨勢的不斷加強,學科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因此很難用單一視角簡單地對一個問題進行描述、解釋,系列研究已然成為學術研究的一大趨勢。因此,提倡對研究問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重視對優秀研究成果的繼承,系統、深入地進行學術研究。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國際足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