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要:目的:研討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觀察及疼痛程度影響。方法:對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進行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68例患者,進行隨機抽取,均分到研究和對照兩組,接受傳統切開手術治療的為對照組,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的為研究組,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及疼痛程度。結果:經過治療,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研究組VAS評分(1.95±0.41)分比對照組(3.79±0.68)分低(P<0.05)。結論: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顯著,可明顯降低病人疼痛程度。
關鍵詞:經皮椎間孔鏡技術;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程度
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為一種骨科常見病癥,其典型臨床癥狀為腰痛以及下肢放射痛,一般常見于體力勞動群體,給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影響。臨床對其治療多通過手術治療,但存在創傷大、恢復時間長等缺點[1-2]。本文目的在于分析研討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觀察及疼痛程度影響,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進行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68例患者,進行隨機抽取,均分到研究和對照兩組,研究組女15例,男19例,年齡33-74歲,平均(55.21±12.43)歲;對照組女16例,男18例,年齡32-75歲,平均(55.94±12.19)歲。兩組資料可比(P>0.05)。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接受傳統切開手術治療:病人俯臥位,1%利多卡因麻醉,通過C型臂透視定位病灶,切開皮膚將椎板間隙暴露,用C型臂再次透視定位;將部分下關節突及上位椎板磨除,淺層黃韌帶切除,讓硬膜、神經根展露;進行牽引,使椎間盤暴露,將髓核切除;然后置引流管;術后抗感染處置,一周后康復治療和功能練習。
研究組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病人俯臥位或側臥位,通過MRI掌握突出物形態,借助腰椎DR明確椎間孔和髂棘的高度;找到進針位置進行標記,麻醉使用1% 利多卡因;穿刺完成后將導絲置于椎間盤內,用1至2 ml比例為1:4的亞甲藍和碘海醇混合液把核染藍;借助磨鉆逐級將椎間孔擴大,放置工作套管和椎間孔鏡,最后將染色突出的髓核組織通過雙極射頻消纖維環進行摘除;傷口縫合,術后開展康復治療和功能練習。
1.3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治療3個月后,病人腰椎功能正常,疼痛消失,顯效;腰椎功能顯著好轉,疼痛明顯改善,有效;未見上述情況為無效。疼痛程度:采用VAS進行評估,疼痛隨分值升高而增大。
1.4統計學處理
以SPSS2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治療效果用n%表示,X2檢驗;VAS評分用表示,t檢驗。P<0.05為試驗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12%比對照組76.47%高(P<0.05),見表1。
2.2 VAS評分對比
經治療,研究組VAS評分(1.95±0.41)分比對照組(3.79±0.68)分低(P<0.05),見表2。
3.討論
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原則為減少創傷,保證脊柱穩定,避免并發癥發生。傳統手術治療雖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出血量較多、術后并發癥較多,進而影響其在臨床上的應用。近年來,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因其創傷小、視野清晰、恢復時間短以及安全性高等優點,逐漸受到臨床醫生的肯定[3]。
本次研究中發現: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12%比對照組76.47%高(P<0.05);兩組病人術前疼痛程度未見顯著差異,經治療,研究組VAS評分(1.95±0.41)分比對照組(3.79±0.68)分低(P<0.05)。由此可知: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顯著,可明顯降低病人疼痛程度,在臨床應用上存在明顯優勢。與開放手術治療相比,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技術存在鏡下摘除準確、創傷小、病人疼痛少等優勢,而且技術操作比較靈活、遠期療效更好。
綜上所述,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效果較好,可明顯降低病人疼痛感,有助于術后快速恢復,適宜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賀毅.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頸腰痛雜志,2017,38(05):397-400.
[2]蔡進奎,李章華,方衛軍,等.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安徽醫藥,2018,1(22):54-57.
(武漢市普仁醫院 湖北武漢 43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