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年畫是富有繪畫特色和裝飾意味的民間美術品,在民族傳統節日中常用作“除舊更新”的重要象征。舊時候,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把房院打掃得干干凈凈,在堂房、臥室、窗旁,門上以及灶前,院內的神龕上,貼上煥然一新的年畫,既用以營造喜氣洋洋的新年氣氛,又藉以祈求上天賜給幸福,消除災禍與不幸。
近日,繪制木版年畫、剪福字、捏泥塑、畫糖畫……這些小時候的過年記憶在雙塔街道大公園社區“紫藤花開”校社聯盟迎新年非遺集市上重現。現場滿滿的新年盼望,濃濃的新春儀式感撲面而來,來自轄區多所學校的學生和家長共同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感受到了年味里的民俗。
非遺進校園,喚起蘇城記憶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地區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中國民間傳統審美內容。
“生肖福木版畫,主要體現吉祥喜慶,表達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望。”在非遺集市現場,來自姑蘇區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印敖齊老師為大家生動講解了古法拓印的傳統文化技藝。印敖齊精心刻制的木版“福”的內容包含:百福,竹子節節高,葫蘆(福祿),牛轉乾坤,牛背上有元寶,腳下為如意,兩邊是小銅錢,右上角是太陽和云,寓意牛年吉祥幸福。作為一門獨特的手工技藝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惟妙惟肖的年畫吸引了家長和孩子們爭相體驗。“農歷新年就要到來,帶著孩子親手拓印一份福字年畫,帶回一卷新年的美好祝福,非常有意義。” 家長何文妍說道。現場還有吹糖人、畫糖畫等傳統技藝,也很受孩子歡迎。熱鬧的非遺集市上,動動手就能喚起屬于蘇城的回憶,有趣、質樸、喜慶。
紙鳶靚童年,弘揚傳統文化
對于草橋小學的孩子們來說,傳統工藝并不是陌生的事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朗朗的讀書聲回蕩在草橋小學課堂里,民俗老師正為小朋友們帶來一堂“放飛夢想紙鳶”的傳統文化課程。
2020年,大公園社區“紫藤花開”益課堂在草橋小學拉開序幕,每周三下午將傳統民俗和非遺文化送進學校,讓學生們近距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動現場,大家會一起猜一猜紅樓夢中關于風箏的燈謎,讀一讀關于風箏的古詩詞,并觀看小視頻進一步了解關于紙鳶的“前世今生”。最后一起動手給紙鳶組裝、繪色,分享自己的夢想,在趣味互動中啟迪智慧、浸潤心田,了解學習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踐行者。
據悉,“紫藤花開”校社聯盟自2018年成立以來,充分發揮校社文化圈力量,通過“小手拉大手”的運行模式,實現社區與學校文化教育資源共享。2020年起,社區以“文化融人心,教育立長遠”為主題,結合雙塔街道子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文學教育資源開展“紫藤花開”益課堂,開設剪紙、蘇扇、泥塑等課程,服務了近2000位學生,為學生的校園生活增添了一道靚麗的色彩。
紫藤開滿枝,收獲一路芬芳
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不只是在蘇作。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在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國學經典課程也受到很多“10后”孩子的追捧,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會感恩師長,孝敬父母,在實踐中學會行孝感恩、尊重他人,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使傳統文化精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傳統文化到家風培育,“紫藤花開”校社聯盟受到了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形成了系統的聯盟體系,并不斷吸收新的資源入駐,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課后活動陣地,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我體驗了繪制京劇臉譜、制作花燈、古彩戲法,每一次課程都有不同的收獲。”草橋小學的夏依錦說道。未來,“紫藤花開”校社聯盟將依托蘇州古城人文教育資源開設特色課程,引導學生走進古城,用眼去觀察,用耳去聆聽,用腦去思索,用手去創作,使學生認識古城,熟悉古城,喜愛古城,保護古城,用孩子的視角展現獨特的家鄉風光,幽靜的自然環境,淳樸的民風和底蘊深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