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人類獲取抽象信息的基本手段。閱讀理解能力的缺乏將導致閱讀困難群體對公共信息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渠道的限制。公共信息資源的缺乏直接影響到閱讀困難群體的社會競爭力、公眾聲音和參與社會活動的程度,使他們處于社會邊緣化狀態,被社會主流文化排斥,無法保護文化權益,這可能導致經濟貧困和社會競爭劣勢。成為社會的弱者。圖書館作為國家和政府保護公民自由、平等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制度,對于保障閱讀困難階層的基本文化權益,實施終身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圖書館;閱讀;困難群體
1、 圖書館是服務閱讀困難群體和考試困難群體的現實意義
圖書館具有為閱讀困難群體服務的“先天”優勢。首先,圖書館信息資源豐富,有助于緩解閱讀資源的不平衡和不對稱。閱讀資源的缺乏是造成閱讀困難層薄弱的重要原因。這是因為閱讀困難層不能保證正常獲取信息。閱讀困難層的服務性研究缺乏疾病健康知識,影響生命健康,智力缺乏,經濟收入低。由于精神生活的缺失,存在觀念的異化和信仰的混亂,因為沒有社會的聲音,他們無法參與公共政策決策和政治生活。圖書館收集了全社會豐富的信息資源。它不僅是一個公益性的社會機構,還為人們的正式和非正式學習提供各種職業材料。作為公眾終身學習的場所,可提供免費學習場所和設施。因此,圖書館豐富的閱讀資源優勢可以增加閱讀困難群體獲取資源的機會,拓展閱讀困難群體的公共生活空間,縮小閱讀困難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的知識差距。其次,圖書館閱讀服務的多樣化有助于提高閱讀困難階層的公眾素養。圖書館作為公共知識的基礎設施,通過免費服務、延伸服務、培訓服務等方式滿足閱讀困難人群的需求。圖書館多樣化的服務模式和讀者活動,不僅為閱讀困難群體提供了了解知識和不同文化的平臺,還通過公益講座、技能指導和培訓,提高了他們的信息素養和生存能力,增加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和提高。例如,美國的一些社區圖書館為外國人提供語言學習材料和進修課程,以幫助了解當地情況,減少語言和閱讀障礙,從而提高這些群體的社會參與度。
體現社會包容性,促進社會和諧和閱讀困難群體。由于目的不明、閱覽場所有限、信息獲取能力差、無法獲得有效的閱讀資源等原因,他們往往處于社會領域,沒有文化氛圍就很難獲得主流知識和文化。更嚴重的是,這種知識貧困代代相傳,通過家庭關系影響下一代的閱讀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形成下一代的閱讀困難群體。由于缺乏此類知識和文化,閱讀困難群體與外部知識、信息和精神缺乏溝通,公共事務決策缺乏語言權,無法保障其民主權利和知識自由,逐漸被社會其他群體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圖書館是政府和社會支持的公共事業,其目標是確保公眾平等、獲取知識和自由選擇知識。圖書館資源的無障礙性和服務的冷漠性,對困難群體知識自由和平等機會權利的保護,以及為閱讀困難群體提供的特殊服務,使社會公共事業的基礎地位縮小了“知識鴻溝”,這意味著提高社會的容忍度。同時,閱讀困難群體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加強知識積累,提高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有助于消除觀念的異化和信仰的混亂,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2、 我國圖書館為閱讀困難群體服務的優化措施
2.1.為加強多方面合作,建立困難群體權益保護機制,緩解困難群體文化信息資源匱乏,提高閱讀能力,圖書館以社會教育為己任,充分發揮公共空間的作用,加強多方面的合作與協調,構建完整的閱讀困難群體公共信息,獲取權益保護機制。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閱讀困難群體公共信息獲取機制以制度保障為基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政策引導,加強高層制度設計),以行政保障為主體(政府推動,以公共信息服務機構(如圖書館)和社會保障為輔助(第三部門、企業和社會的廣泛參與)。
2.2.完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為閱讀困難群體提供知識援助。現在,中國正在開展各種支持、救濟事業和活動。例如,慈善救濟中心(支持不幸的個人和困難群體)、女孩救濟中心(幫助少女意外懷孕)、家庭暴力救濟中心、旅游救濟中心、青年心理咨詢室、無家可歸兒童救濟站、,圖書館作為提供閱讀資源和知識援助的公共基礎知識設施,主要為殘疾人、老年人、長期病人和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公共信息資源和知識服務。為了更有效地普及和拓展圖書館的閱讀服務和閱讀普及活動,構建網絡化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體系顯得尤為迫切。網絡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不僅可以實現閱讀資源的合理加工和配置,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可以實現互聯網集團內圖書館的一體化、專業化管理,拓展圖書館服務的觸角,為公眾提供所有圖書館服務。為此,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從頂層設計入手,實施公開透明的保障體系,開展困難群體閱讀狀況和知識能力調查,積極參與政府文化項目建設。有必要與其他社會機構合作,建立閱讀資源共享平臺。同時,致力于終端圖書館服務站的資金投入和人員培訓,設計針對群體的閱讀普及活動,打造“無障礙”閱讀空間和活動場所,構建知識援助的長效機制和實施機制。
2.3.對于閱讀困難群體,圖書館服務具有針對性、差異性和高效性。閱讀困難群體的成因包括生活理性因素、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排斥因素。針對不同原因造成的閱讀困難群體,圖書館必須提供具有集體客觀性和特殊性的積極服務。強調具體行動措施的差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服務的實施效率和效果。以書本療法為例,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已成為現代的“生物”醫學模式→ 心理學→ 社會”。疾病不僅會給身體帶來痛苦,還會給精神帶來痛苦。它不僅有助于消除壓力,而且滿足了每個人積極閱讀醫學知識的愿望,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此外,關于閱讀困難代際傳播的特點,圖書館在向文盲婦女和工農業兒童提供閱讀資源和服務時,應傾向于改善家庭閱讀習慣,限制閱讀內容,改變長期以來社會排斥形成的落后文化習慣的根源和價值觀念。消除閱讀困難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的知識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此外,圖書館服務注重閱讀困難群體的效率,深入社區、殘疾兒童學校等基層組織,為閱讀困難群體提供延伸服務和閱讀活動,提高圖書館服務的效果和反應。
參考文獻:
[1] 王雪超. 公共圖書館為閱讀困難群體服務的對策研究[J]. 蘭臺內外(13):2.
[2] 高華. 閱讀困難群體的閱讀需求分析研究[J]. 知識文庫, 2019, 000(013):P.71-72.
[3] 王瑛琦. 農村閱讀困難群體的閱讀需求與圖書館閱讀關懷策略研究——國外研究掃描[J]. 國家圖書館學刊, 2013, 000(006):80-87.
校級項目號: NXSFYB2152 圖書館 圖書館學 李雅珺 對閱讀困難群體服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