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萍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垃圾的產生量也與日俱增,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是垃圾減量的有效措施,通過分類投放、收集、利用可有效減少資源浪費。醫院作為一個人員密集,流動量大的公共場所,做好垃圾分類尤為重要。本文通過了解國家和地方政策,分析醫院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化建設意義及必要性,提出醫院生活垃圾分類標準體系的具體內容,并針對醫院生活垃圾分類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措施及建議。
關鍵詞:醫院;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化;體系建設
1、生活垃圾分類現狀
1.1國外生活垃圾分類現狀
國外的生活垃圾分類有一個從頭至尾的“全過程管理”。在德國,生活垃圾分類始于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塑料回收量達到產生量的5%,紙張回收量達41%,玻璃回收量達50%。在美國,約85%的人口參與廢物收集工作。加拿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始于20世紀70年代,擁有完整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1]。日本是生活垃圾分類上是全球公認的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具有完整有效的生活垃圾分類及處理處置體系。
1.2國內生活垃圾分類現狀
在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制定垃圾分類制度被列為一項重要的改革任務。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強調提出加快建立垃圾處理系統。
2017年3月18日《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發布。
2019年1月28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于同年7月1日起實施。將醫院垃圾治理作為建設生態文明醫院的重要途徑。以強化全過程管控為核心,增強處置能力為關鍵,落實源頭分類為基礎,規范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配置,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019年11月1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標志》標準,并于12月1日起正式實施。相較于2008版標準,標準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對生活垃圾分類起到指導作用。
2、醫院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化建設的重要性
2.1醫院生活垃圾分類的意義
醫院,在診療病患的同時也應該是宣傳環保知識、強化環保理念的重要基地。在醫院開展垃圾分類的意義在于:(1)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能夠提高醫護人員以及病患的環保意識,有利于就醫環境、辦公環境的改善,讓垃圾分類投放變成衛生習慣,更有利于醫院環境的美化和治理。(2)實行垃圾分類回收有利于減少垃圾填埋量,減緩二次污染,節約土地資源,推進垃圾資源化進程。(3)醫院人流量較大,生活垃圾產量大,并且其中可利用成分含量較高,包括辦公廢紙,廢棄包裝箱、未經污染的輸液瓶(袋)等,回收利用不僅節約資源,還能產生較大的經濟價值。
2.2醫院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的需求
根據《關于在醫療機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底,所有醫療機構都要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0%以上。調研發現,盡管醫院均設有生活垃圾分類垃圾桶,但是基礎設施配套并不齊全,加之管理不善、宣傳力度低等原因,絕大部分醫護人員和患者即使有垃圾分類意愿,但在缺乏系統分類方法、垃圾分類意識不強以及缺乏監管懲罰制度的情況下,多數人就會放棄垃圾的分類行為,導致垃圾分類推廣一直難以深入[2]。因此,結合醫院自身發展情況,制定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將能夠有效地指導醫護人員及患者開展垃圾分類,完善管理機制,有序落實垃圾分類工作。
3、醫院生活垃圾分類標準體系
以降低生活垃圾處理成本、提升醫院生活垃圾分類水平、優化院區環境為目標,系統性的開展醫院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建議構建包含基礎通用標準、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管理與效果評價四個方面的標準體系。
3.1基礎通用標準子體系
各地區在垃圾分類實際操作過程中,對生活垃圾的范疇和界定說法不統一,同時分類名稱以及標志標識也不一致,部分地區將“易腐垃圾”稱為“濕垃圾”或“廚余垃圾”。因此,在基礎通用標準體系中應當明確當地醫院生活垃圾的分類類別與標志標識樣式,以保障后續分類工作的順利開展。
3.2分類投放標準子體系
醫院空間構成復雜,整體進出人流量結構差異大,公共區域的人流量最大,以干垃圾和可回收物品為主;病區以干濕垃圾為主,有害垃圾最少;醫療區域,應在四種分類基礎上增設醫療廢物一項;在內部辦公區和休息區域,濕垃圾多為餐余、果皮等,易產生異味,但量并不多,應當設置濕垃圾集中投放點[3]。因此,在分類投放標準體系中應當根據院內區域差異性對投放場所的布局與收集容器擺放進行規定。
3.3分類收運標準子體系
垃圾分類收集和院內運輸是醫院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的最后一個環節,同時也是最重要環節。部分醫院生活垃圾的源頭分類工作非常規范,但是收集運輸時由于缺乏專業設備與專職人員,導致了“先分后混”的情況,久而久之垃圾分類的意識也逐漸淡薄。因此,在分類收運標準子體系中應對垃圾收集的設施設備做出規定,如設施設備的規格參數、數量分布、功能實現等,同時也應對垃圾收集人員的工作方法進行規定,如收集頻率、收集方法等。
3.4分類管理與效果評價標準子體系
當前,醫院對于廢物管理普遍更關注醫療廢物的管理,在生活垃圾分類上還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確、監控體系不完善、考核方式不統一等問題,缺乏有效的監督、評價與獎懲措施。因此,在分類管理與效果評價標準體系中應當因地制宜根據醫院實際情況,在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及處理的每個環節均要有相應的制度,責任落實到人,強化過程監管,統籌兼顧,明確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的職責與獎罰機制、分類過程中各環節的考核方式以及垃圾分類的效果評價。
4、以標準化推動醫院生活垃圾分類的對策與建議
4.1建章立制,樹立分類意識
推行垃圾分類收集的關鍵是加強科學管理,建立長效機制,鼓勵形成習慣。建議醫院成立生活垃圾分類專項領導小組及工作小組,主要包含后勤管理部門、醫務部、護理部、院辦室及門診部等重點職能部門。[4]由醫院高層領導牽頭,聯合各部門共同制定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實行“醫院-科室-后勤服務企業”三級管理體系,由院領導向全院發出垃圾分類倡議,帶頭開展垃圾分類,并監督各科室垃圾分類的效果以及執行情況。各科室根據醫院相關規定自行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后勤服務企業保證按時進行分類收集與運輸,同時做好員工的垃圾分類培訓工作,并接受科室的監督與考核。通過醫院全員參與,提高醫院工作人員和病人對垃圾分類的主動性和認識,以及提高對節能和垃圾分類的認識。
4.2寓教于樂,開展宣傳培訓
開展主題宣傳活動,采取在醒目位置張貼海報、發放宣傳折頁等形式,營造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氛圍,引導全員參與垃圾分類。職工以培訓為主,各科室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現場分類指導實踐等形式,確保垃圾分類人人知曉、人人參與;以宣教為主,通過制作垃圾分類宣傳海報、病區內張貼垃圾分類小貼士、垃圾分類有獎問答等方式對就診人員進行宣傳,同時將垃圾分類知識納入入院宣教,由各病區責任護士負責,以達到就診、住院患者宣傳全覆蓋。但是由于患者的年齡結構、文化水平以及新事物接受你能力不同,在垃圾分類早期經常發生垃圾投錯的現象,為了保證投放的準確率,由后勤服務公司組建志愿者隊伍,每天在院內各處流動宣傳分類知識,指導投放,對投錯位置的垃圾進行二次分揀。
4.3信息助力,分類精準管理
開發和應用生活垃圾分類追溯系統,在環境管理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過程中,借助信息化手段進行過程管控。用戶通過終端下達垃圾運送訂單,調度接收到垃圾運送訂單信息后,分配人員進行現場處理,現場工作人員接收訂單并反饋任務完成情況,有效節約人力成本,減少垃圾收集人員巡邏次數 [5] 。以數據為基礎,對各類垃圾數量進行統計,將統計分析結果作為監督和成果檢驗的依據,不斷探索生活垃圾減量的有效途徑,進而提升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效能。
5、結論
綜上所述,醫院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是醫院可持續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建立醫院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化體系,加強宣傳與培訓、樹立全員垃圾分類意識、合理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對生活垃圾分類進行精細化管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
參考文獻:
[1]馬隨濤,廖穎生.深圳市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模式研究及建議[J].廣東科技, 2019, 028(008):67-69.
[2]蔣國彪,孫勇,黃群.醫院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實踐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9(09):20-21.
[3]徐潔.生活垃圾分類來了之華山醫院管理紀實[J].中國醫院院長,2019(19):28-30.
[4]胡倩倩,胡金芝,盧巖,畢東軍.綜合性醫院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實踐與探索[J].中國鄉村醫藥,2020,27(21):59-60.
[5]解艷艷.試論生活垃圾分類監管系統信息化[J].經濟管理文摘,2020(04):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