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穎
生活方式是人們在生存和發展中表現的日常行為,也是人們生活活動的總稱。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影響和改變著整個人生的發展。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是反映國家或地區健康保健、社會發展水平、未來人口素質的重要指標。而近年來教育部對青少年進行的調查顯示: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主要指標持續下滑。也有研究表明,體質健康水平與其生活方式、環境、行為等多種因素有一定的關系,而生活方式相對來說是較易改變的因素。本研究主要是以探究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對其體質健康的影響為主。
1 生活方式與大學生體質健康
1.1 體育鍛煉與大學生體質健康
適宜的體育鍛煉會給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科學的體育鍛煉會增強學生的體質。根據國家體育鍛煉人口標準(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來看,如果高校大學生能夠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并進行中等強度的鍛煉,將會更好的增強其身體素質,若能養成良好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不僅可以增強其體質健康,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其心理素質的發展。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并非是指經過某一個階段的學習就可以達到的,大學生的體質健康也并非只與其大學的生活方式有關,高中以及初中的體育經歷對其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2 飲食習慣與大學生體質健康
與初高中時期相比,大學時期的生活環境和方式也改變著大學生的飲食習慣,其中包括在校外吃飯、叫外賣、夜間吃零食、食用垃圾食品、不按時休息等等都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飲食營養行為影響體質健康,規律飲食、合理營養益于體質健康。健康生活方式水平越高,越正向豐富健康知識、保持充足睡眠、主動咨詢醫生、注意飲食營養等,更愿意參與體育鍛煉,減少體質狀況不良。
對中國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只有53.2%每天吃早餐,每周早餐使用次數越少,體質健康不及格率越高。男女生在飲食習慣的自我控制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女生相對來說更關注自己的體型、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會在飲食控制方面做的更好。
1.3 作息習慣與大學生體質健康
與初高中時期相比,大學時期的空余時間相對比較充裕而且可以自由支配,對學生來說被動學習的時間將大幅度減少,這使得學生在校期間形成了獨特的“大學生活方式”,即主動學習時間長,夜生活增加等。熬夜也是影響人體體質健康的因素之一,熬夜對人體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胃腸蠕動、視力衰退、失眠抑郁、皮膚嚴重傷害等。在軀體亞健康的30項軀體癥狀表現中,最突出的是睡眠異常,包括多夢、入睡困難、易醒或嗜睡或者睡不解乏等。現代社會睡眠障礙越來越突出,而大學生的生活作息自主支配,普遍存在睡眠較晚或熬夜現象,情緒心理問題的困惑會加重影響睡眠質量。另外,對青少年身體活動量和體質健康造成影響的還有吸煙、酒精和毒品等。
1.4 電子產品使用與大學生體質健康
現如今,已經是被稱為互聯網的時代了,大多數高校都覆蓋了校園寬帶網絡,電腦和手機已經成為了學生的必備品。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經過一天緊張忙碌的學習之后,通過手機、電腦等工具進行網絡消遣,可以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但有時網絡卻如同精神鴉片一般,能夠讓人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大學生熬夜通宵玩游戲、追劇的現象比比皆是。研究認為,長時間屏幕時間和靜態生活方式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有一定消極影響,但科技發展是社會進步需要,現代信息技術對大學生體質也并非僅有負面作用,通過體育類手機APP進行健康教育和運動處方干預對大學生體質和健康生活方式有較好效果。
2 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干預
2.1 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參與度
提高大學生的體育參與度是改善其體質健康最直接的干預措施。而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在校園內最容易接觸到的健身途徑為健身房、健身中心等。但研究顯示,這些場所的利用率并不高,大多數學生對參與體育運動的態度并不積極,而積極的體育運動態度對終身體育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可以多組織一些游戲化的體育教學,游戲化的體育教學比傳統課程教學更能提高對大學生身體活動的激勵,使得大學生更愿意參加體育活動。
根據我國高校課程設置現實,以及國家關于課外體育運動的政策要求,國內一些學者通過體育課程改革探索增加大學生身體活動參與度。曹俞等進一步提出建立課堂教學、體育課外俱樂部、群體活動為一體的大學生體質提升多元路徑,并對每個路徑的建設提出了具體建議。
2.2 增強體質健康相關知識的傳授
付曉蒙等對體質健康知識的調查發現,我國青少年對鍛煉方法、鍛煉負荷、體質健康自我評價等方面的知識嚴重缺乏。萬炳軍等提出體育作為促進健康的主要路徑之一,不僅表現在以技能為主的體力活動上,還表現在以科學運動為主的知識體系上。現代高等院校的體育課程一般分為體育理論課程和體育實踐課程兩部分。在實施體育實踐課程的同時還可以傳授一些相關的裁判法、以體育欣賞為內容的理論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體育知識,還可以豐富體育知識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的參與體育活動。
2.3 擴大社會媒體有關體育鍛煉的宣傳力度
網絡的廣泛使用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干預手段。現代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有限的閑暇時間變得愈加珍貴。而近些年日漸興起的休閑體育已悄然成為社會時尚的一部分,它漸漸的淡化了體育的增強體質的功能,而成為一種休閑生活方式。對各種社會時尚,大學生一般都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體育也不例外。實踐證明,運動時尚的宣傳能激發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對形成一生不舍的運動愛好有明顯促進作用。雖然大多數學生都知道健康飲食的重要,但如果僅靠自覺是很難做到的。由于學生一般將健康與外表或吸引力聯系在一起,特別是媒體塑造了他們對健康和健身的許多看法。因此,積極正面的媒體宣傳對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健身觀有重要作用。
2.4 適當增加外在激勵措施
有研究顯示,外在激勵措施可以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的參與周期。如健身中心的物質獎勵、健身APP的排名等都可以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健身APP軟件不僅可以進行步數測量,還可以提供一些諸如活動強度、心率、消耗卡路里數值等額外信息,頗受現代大學生的青睞。雖然“手機控”被普遍認為是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罪魁禍首,但一些智能設備和互聯網的使用對促進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作用已被國內外的學者所關注。許多高校已經將各種APP的使用作為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監督手段,雖然這種做法有時其功利性大于其興趣的培養,但在實踐中確實對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 結語
體育鍛煉意識的強弱對體育鍛煉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是促進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重要條件。因此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和體質健康的培養需要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的共同重視,同時還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引領。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和節奏的加快與變化給當代大學生的學業和就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成為影響大學生睡眠不足、精神緊張等體質健康的因素。因此由于社會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人們身體活動減少,高校應該合理引導學生規律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與效率。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