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娟
低年級的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初始階段,也是識字以及識字能力養成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里,識字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不僅給語文閱讀的學習打下基礎,也給其它科目的學習打下基礎。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的識字任務有明確的要求:認識1800個左右的常用字。對六、七歲的孩子來說,這樣龐大的任務是艱巨的。而語文與生活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語文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漢字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在生活中識字,那么識字就變得簡單多了,有趣多了,快樂多了!
一、社會環境資源地利用
廣告牌、商店招牌、路牌、宣傳標語、琳瑯滿目的食品包裝袋……這樣的社會資源,在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通過這些有利的資源,孩子基本能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漢字。當我們班一年級時,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通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認識漢字:上下學的路上、逛超市的時候、散步的時候、坐車的時候,甚至是看電視、吃零食的時候……
一次,我們學習生字“面”時,一位女同學舉手了。她站起來,告訴我們:一次,爸爸在家吃方便面時,她就認識了“面”這個字。同學們一聽,都笑了!同學們在生活中認識漢字是多么快樂,多么有趣啊!相信,以這樣有趣的融入生活故事的方式來認識的漢字,這位女同學以后肯定能牢牢地記住這個“面”字。
哪個孩子能拒絕這樣快樂、有趣的識字方式呢?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說:“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
二、閱讀課外書地積累
閱讀是一顆種子,讓知識在孩子心間萌芽;閱讀是一座燈塔,為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閱讀是一縷陽光,為孩子照亮人生的旅程。剛入小學的孩子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是好奇的!我們何不趁此機會將繪本、童話故事、兒童讀物、經典名著(可用注音版)捧到他們的面前,讓孩子們接觸它們、喜歡它們、愛上它們!哪一個孩子能拒絕“故事”這個具有無限吸引力的詞語呢?
在書包里,孩子們準備一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在教室里,老師給孩子們準備好書柜里的書籍;下課后,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在教室里看課外書;上閱讀課時,老師給孩子們講書里的故事;“故事大王”比賽時,孩子們給老師講他們看到的、讀到的故事;在家里,孩子和家長一起閱讀。這樣的一次次閱讀、一次次積累,不僅鞏固了孩子的拼音拼讀,而且認識了更多的漢字,還培養了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的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通過閱讀課外書,孩子認識了更多的漢字,可以提高在學校、課堂上的學習效率;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又可以促進孩子看更多的課外書,認識更多的漢字,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糧。至此,識字、閱讀課外書、學習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語文課程的特點也在這個良性循環里得以體現。
一邊識字,一邊閱讀;一邊閱讀,一邊識字。識字、閱讀帶給孩子的就是快樂、自信、好習慣……
三、各類比賽活動地促進
團隊靠活動。班級的識字氛圍也需要各類比賽、活動的地促進。我不定期地在班級里組織“識字大王”比賽、“故事大王”比賽等。很多孩子將零食袋、商品標簽、礦泉水瓶等帶到學校里來。同學們互相考一考、比一比:有同學獲得了“識字大王”的美譽,有同學獲得了“故事大王”的稱號,有更多的同學就在生活中、游戲間,無形、快樂地認識了更多的漢字。
識字教學中,我將個人競爭、小組競爭融入課堂。孩子們競爭“小老師”教識字;小組間開火車、“花落我家”識生字比賽 ……課堂上歡聲笑語,最大限度地發揮孩子的積極性;無形間強化記憶,字音字形鐫刻在孩子的腦海中。“學中玩,玩中學。”是孩子們樂于接受的識字方式。
識字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書本與社會是緊密相連的。將識字教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書本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快樂識字、快樂學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