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旭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愈發強調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在實踐中, 很多初中歷史教師已經意識到進行趣味性教學的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束縛,導致整體教學效果不高, 無法適應當前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需求,有待進一步優化提升。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結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的融入歷史故事,以故事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對此進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幾點淺見。
關鍵詞:歷史故事;教學方法;初中歷史教學
歷史知識的學習對于當代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可以促使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歷史不僅具有文化知識教育的功能,而且還擁有德育的效果,是初中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動力。要想充分的發揮出歷史學科的重要作用,老師需要在教學中重點的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這一點至關重要。下文對此進行簡要的闡述。
1 利用歷史故事進行新課導入
對于歷史課堂來說,良好的課堂開端,可以基本代表教學的成功,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如果想要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就必須要重視新課導入環節,這一點至關重要。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許多的老師直接步入正題,開始課堂教學,缺乏新課導入,由于課堂結構的缺失,許多的學生遲遲不能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注意力無法有效集中,這種教學方法非常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而且許多的學生因此對歷史的學習失去了興趣。為了改善這種教學現狀, 老師需要合理的進行新課導入,為課堂教學開一個好頭,在課堂開展之前利用各種趣味性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對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充滿期待,有效的新課導入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有非常明顯的幫助,而且還能使學生發現歷史的魅力,更加主動地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究。如在七年級上冊的《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起義軍中的項羽和劉邦作為開篇故事對象,分別給學生塑造雖為“無賴”卻“斬蛇起義”的劉邦;出身貴族有舉鼎拔山之力的項羽。在介紹完兩人以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懸念,讓學生猜測和選擇哪一方能夠最終推翻秦王朝。在這種誘導方式下,學生會不自覺地在塑造出來的英雄形象下受到吸引,從而關注后續的發展,并且在同時吸收同時期的各種知識。在故事導入的影響下,學生在課堂學習階段會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認真的聽講,對歷史知識進行自主的分析,形成自己獨到的間接,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有非常明顯的幫助。
2 利用歷史故事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歷史這門學科具有人文性的特點,知識結構相對零散,故事是歷史知識的優秀載體,大部分的歷史知識都可以利用故事的方式進行呈現。在傳統初中歷史教學中,由于老師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一味的強調教學效率,為了完成大綱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照搬,理論性知識占據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教學氛圍非常枯燥,學生難以感受到歷史的趣味性,這種教學方法與初中學生天性完全不符,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遏制,不利于學生歷史知識基礎的形成。現階段,老師可以利用歷史故事來開展課堂教學,以故事為載體,通過故事的講解,滲透歷史知識,在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同時,為學生奠定一個良好的歷史基礎,達到高效教學的最終目的。例如,在初中的歷史課本《“秦王掃六合”》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講解了秦國發起戰爭,統一了六國的故事。其中發生了很多戰爭,教師在為學生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講解一下秦國滅韓或者是與楚國的戰爭,也可以融入一些楚霸王項羽的故事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講解完了這些故事,教師可以問學生有什么感想,說一說自己獨到的見解。另外,當學生的觀點不同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開展一些辯論賽,比如論秦王的功與過等一些比較有議論性的話題,讓學生的在別人的觀點中能夠舉一反三,始終保持靈活的思維。
3 合理利用媒體設備
現階段,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中應用頻率逐漸上升,利用這種設備,可以把文字類知識進行轉化,以圖像的方式呈現在課堂中,從而提升學習體驗,增加學生的課堂學習感受。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故事元素的導入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使用媒體設備播放歷史故事,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初中的歷史課本《輝煌的隋唐文化》一個章節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能夠了解到隋唐的文化習俗,教師在講解到這一個章節的時候,就可以為學生講解作為隋唐人民的一天的故事。利用媒體設備播放相應的影視資料,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歷史知識,實現高效的歷史教學。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要合理的應用故事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歷史教學效果,推動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峰芒. 基于歷史故事的初中歷史教學探究[C]. 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9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9: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