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妍
摘要:故事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主要教育形式,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幼兒年齡較小,所以一些內容深奧、不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內容,很難調動幼兒的興趣,使其通過故事學習到相應的知識內容。因此,故事教學的形式必須要與幼兒的學習特征相符,才能收獲最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幼兒教師要努力做一個會講故事的幼師。對此,本文將對幼師應該如何進行故事教學,并提高故事教學有效性的方法進行探索,希望能夠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故事教學;講故事;有效性;探索;幼兒園
前言
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故事教學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教學內容,對幼兒的智力、德力有著一定的培養作用。但是,在實際故事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幼兒在剛開始聽教師講故事時,都激情滿滿的,越往后其興趣越來越低下,甚至會出現走神、打瞌睡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因為長時間單一形式的講故事方法,使得幼兒感到無聊,又如何讓幼兒保持長時間的興趣呢?因此,幼兒教師必須要對提高幼兒園故事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方法進行積極探索。本文總結了以下幾條策略:
一、通過手勢提高故事教學的生動性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結合故事內容加上合理的手勢,不僅能夠調動幼兒的視覺神經,使其注意力被快速的集中,還能加深幼兒對故事情景的想象,從而提高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因此,教師要積極提高自身的表演力,并在講故事之前做足練習和準備,這樣在實際故事教學時,才能非常自然和流暢的做出相應的動作。例如,教師在講述《調皮的小老鼠》這一故事時,教師可以將左手比作老鼠媽媽,右手比作小老鼠,一邊講故事,一邊作出相應的收拾。這樣能夠讓故事真正的“活”起來,使得幼兒聆聽興趣倍增,進而學習態度和專注力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講故事的時候不能忽視“講”的主體,過于重視手勢和動作,這樣會使得幼兒將注意力都放到教師的手上,進而無法專心聽故事的內容。另外,教師比手勢講故事這種教學方法外,還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手勢表演。例如,在講完《調皮的小老鼠》之后,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選擇故事中的老鼠媽媽角色和小老鼠角色,讓幼兒通過手勢加語言的方式,來復述故事的情節和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對故事的記憶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深化,還能讓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得到合作能力、表演能力、溝通能力的提升,從而使得故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得到顯著提升。
二、運用提問提升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本文提到的“提問”是指教師運用別人的口吻向學生進行提問,而不是教師本人,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幼兒參與故事的速度,并對學生參與到故事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有顯著的提升作用。因為提問能夠激活幼兒的思維,讓其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進而擁有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在進行故事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故事某個角色的身份來對幼兒進行提問,以此引導幼兒積極思考,使其智力得到提升和發展。例如,教師在進行《小兔乖乖》故事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用兔媽媽的口吻向學生提問:小朋友們,老師現在是小兔子們的媽媽,我剛從外面回來,但是家里的門是關著的,我該和兔寶寶們說些什么,它們才會給我開門呢?再例如,《誰的主意好》故事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有一天天氣特別好,小貓、小羊、小鴨、小雞想要去找小兔玩捉迷藏,結果來到小兔家門前,發現門是關著的,如果你是小貓、小羊、小鴨、小雞中的一個,你會用什么方法才能判斷出小兔到底在不在家呢?通過類似這種問題對幼兒進行提問,能夠快速吸引幼兒參與故事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其對問題的答案產生強烈的求解欲望。這樣不僅能夠讓幼兒對故事內容進行自主探索和學習,還能有效培養幼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這類提問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更適用于回憶某一故事情節,或者進行故事復習教學時使用,學生對故事內容有所了解,才能順利的解決與故事相關的問題,進而問題才會發揮出價值和作用。
三、設置情境深化幼兒的情感體驗
幼兒的認知水平仍處于直觀思維階段,所以形象具體的事物和情境內容,才能被其更好的認識和接受。因此,教師可以想方設法的為幼兒設置情境,以此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情感體驗,使得故事教學變得更加有效。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情境創設方法,能夠滿足幼兒生動、形象、具體的思維特點。例如,《迷路的小花貓》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幼兒播放這樣的內容:一個下著大雪,掛著寒風的冬天。然后,引導幼兒思考:如果你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迷路了,你會怎么辦?通過多媒體為幼兒創設特定的情境,再利用問題將幼兒引入到情境中,能夠加深幼兒的情感體會,使得接下來的故事講解變得更加順暢。再例如,在講授《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前,教師可以為幼兒播放賣火柴小女孩點亮火柴的視頻片段,并引導幼兒關注小女孩的表情和周圍的環境。這樣能夠讓幼兒對賣火柴小女孩的孤獨有深入的體會,以及她為什么會點燃火柴有一定的理解,這對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有促進作用。可見,創設情境能夠加深幼兒的情感體驗,使其對故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合理中斷故事教學活動
在故事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因故事篇幅過長不得不中斷故事,如果對此沒有進行有效的處理,將會掃了幼兒的興致,使得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對此,教師需要應用巧妙的方法,讓故事自然而然的中斷,而不是突然結束,這樣會讓幼兒“意猶未盡”,對下一次的故事教學充滿期待。例如,在講授“與狗熊斗力和斗智”時,教師可以講到故事的關鍵和高潮的時候中斷故事。如:孩子說:我光聽說狗熊傻......。你猜孩子說完這句話之后,狗熊怎么了?大家可以發揮想象力想想一下,我們下節課揭曉謎底。這樣能夠給幼兒留有更多想象的空間,還是使得故事得到了有效的中斷,不至于掃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結語
故事教學是一個很講究方法的教學活動,只有符合幼兒學習習慣和能力水平的教學形式,才能有效提高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使其能夠對故事教學充滿期待。因此,幼兒教師應當對一些講故事的方法進行積極實踐和探索,,做一個會講故事的幼師,進而提高故事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狄盼. 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幼兒故事教學[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20):48+47.
[2]于建秀. 對小班幼兒故事教學的兩點體會[J]. 保定師專學報,1998(01):79.
[3]韓樂恩. 提高幼兒園故事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J]. 北極光,2020(01):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