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雅欣
體育強國的戰略布局需要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雙向共進,體育強國不僅需要競技運動成績的支撐,更需要廣泛的群眾體育的支持。縱觀體育歷史長河,在全球流行的體育項目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而來,安塞腰鼓作為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一種頗受大眾歡迎,不僅鍛煉體魄,磨礪意志,也是一種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安塞腰鼓的健身價值不可小覷,本文從安塞腰鼓的體育文化價值和傳承進行研究,皆在對我國多元文化進行補充,促進我國體育事業全面發展。
在與國際交往頻繁的今天,若想讓其他國家對我國印象深刻,傳播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民間體育文化、展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安塞腰鼓作為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一種,它是黃土高原文化叢林中一種獨特的民間技藝,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安塞腰鼓已經褪去戰爭與祭祀的時代印記,換上了節慶、健身、娛樂、保健康復的面紗。安塞腰鼓將體育與文藝緊密結合起來,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體育資源,它實現了舞蹈、秧歌和鼓音有機融合,集中體現了黃土高原人們憨厚淳樸、豪邁奔放的個性。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安塞腰鼓的健身價值不可小覷,所以對安塞腰鼓的體育文化價值和傳承進行研究,是對我國多元文化的補充,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陜北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安塞腰鼓的體育文化價值及其傳承。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等進行電子檢索,以安塞腰鼓體育價值、安塞腰鼓傳承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對搜索到的文獻進行整理,了解當前我國對于安塞腰鼓的研究內容和安塞腰鼓發展的現實情況,為論文的撰寫提供理論支持。
1.2.2 實地考察法
筆者借助假期時間三次到陜西省延安市安塞縣進行實地考察,進一步搜集安塞腰鼓的資料。
1.2.3 統計分析法
使用Excel、Graphpad制作圖表,對所得數據進行排列并通過后期加工分析得出相應結論。
1.2.4 訪談法
深入陜西省延安市安塞腰縣,進行考察,在朋友的幫助和老師的引薦下走訪了安塞縣文化館館長、當地有名的腰鼓藝人以及腰鼓協會的負責同志,為研究打下基礎。
2 結果與分析
2.1 安塞腰鼓的興起與發展
2.1.1 安塞腰鼓的歷史淵源
秦漢時期,邊境不寧,邊陲戰士把腰鼓當作作戰必不可少的一種兵器,遇到緊急情況敲響戰鼓,傳遞信息;兩軍交鋒,敲響戰鼓助威;戰事大捷,擊鼓慶賀。鳴鑼收兵,擊鼓進軍,一鼓作氣都說明鼓在軍隊中的重要作用。安塞是重要的軍事要地,安塞腰鼓自然也是戰爭孕育出來的結果。
2.1.2 安塞腰鼓的由來與發展
安塞之名中“安”是平安、安定的意思;“塞”顧名思義邊塞、塞外。安塞腰鼓是流傳于陜北地區的一種鼓樂,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新中國成立后在全國流行起來。對于安塞腰鼓的淵源目前尚沒有統一的定論,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說法:“戰爭說”、“祭祀說”。安塞人民更傾向于“戰爭說”,因為安塞腰鼓具有雄渾、豪邁粗獷的氣勢且古時地處邊塞。現在安塞腰鼓已經演變成一種即興表演的民間體育項目。
隨著歲月的流逝,烽火狼煙的戰爭離我們而去,腰鼓也從之前的軍事用途和祭祀當中蛻變出來,逐漸發展成娛樂健身的活動。
2.2 安塞腰鼓的體育文化價值
2.2.1 安塞腰鼓的健身價值
安塞腰鼓作為根植于陜北地區的民間體育活動,本身就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再加之它動作的靈活性,使得參與者能夠自己掌握運動的強度與幅度,因此適合不同年齡群體的人參與。
2.2.2 安塞腰鼓的體育審美價值
安塞腰鼓剛柔并濟、粗獷豪放以及屈伸有度的特點將音樂、舞蹈、體操、武術、民歌融為一體,充分展示了人體的內在美與大自然的美融為一體的和諧美,因此安塞腰鼓既具有娛樂性還具有觀賞性。其表現在參與者通過親身經歷此項運動,在參與中感知安塞腰鼓給他們帶來的歡樂;旁觀者在欣賞安塞腰鼓運動的同時,精彩表現可以使人們忘記生活當中的煩惱和工作帶給他們的疲勞,調動他們對生活的熱情與活力。
2.2.3 安塞腰鼓教育價值
從事腰鼓活動不僅身體素質的鍛煉,還是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可以增加參與者互相交流,使不同人群了解安塞腰鼓,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安塞腰鼓在慶豐收、節慶期間表演,體現出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的傳遞和教育。
2.2.4 安塞腰鼓的商業價值
體育與旅游業的結合不僅能夠帶來經濟效益,還可以促進文化成果創新發展。安塞縣是陜北民間古老的文藝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人文條件和人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腰鼓這一民間技藝在泱泱大國享譽盛名的同時,也受到了國外人的賞識。安塞縣因腰鼓而聞名,它可以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對游客進行思想洗禮和文化的熏陶,還可以借助安塞腰鼓開發民俗旅游,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吸引學者深入研究腰鼓的文化精髓,從而有利地促進腰鼓的發展與傳承。
2.3 安塞腰鼓發展現狀及面臨的窘境
2.3.1 安塞腰鼓發展現狀
為了了解安塞腰鼓的發展現狀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本研究從安塞縣真武洞鎮居民、安塞縣中學的學生進行調查隨機抽取135人。
從被調查者對安塞腰鼓的了解方式和參與度可以看出被調查者對安塞腰鼓的了解方式主要有通過父輩們了解、在學校了解安塞腰鼓的動作技術和文化內涵、從親戚朋友們處了解有關安塞腰鼓的情況,其中有部分調查者的親戚朋友是從事腰鼓表演的鼓手,他們依靠表演安塞腰鼓謀生。以上幾種了解方式當中,從父輩們處了解到安塞腰鼓的情況的調查者占到30%;從學校教學過程中了解到安塞腰鼓的人數有37%;從親戚朋友處學習或者了解安塞腰鼓的相關知識的人數占到22%,還有一部分人是通過其他方式了解到的安塞腰鼓。從調查結果來看,以上了解方式當中憑借學校教育了解安塞腰鼓的方式在所有方式當中占主流,學校的教學不僅可以提供硬件設施比如媒體設備,音響等,還可以開設一門安塞腰鼓相關課程,使得學生有機會進行理論學習和動作技能學習,練習好的同學還可以上臺表演,參加比賽。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在調查的所有人當中對安塞腰鼓持非常喜歡態度的人數有72人,占到總人數的53%;對安塞腰鼓表示比較喜歡的人數有44人,占到調查對象的32%;還有16人對安塞腰鼓并不喜歡,這部分人占13%;抱無所謂態度的人數有3人,占到調查對象的2%。由于安塞腰鼓只是作為民間自發組織的運動,在節慶、豐收以及大喜的日子才進行表演,因此,缺少推廣的渠道。調查者雖然喜歡參與該項運動,但上臺表演的機會少,與外界的交流少。
安塞腰鼓作為安塞中學的校本課程,學校還專門創建了腰鼓隊,打的好的同學就會選入校腰鼓隊,每天放學后進行編排、訓練,練習好的就會代表學校參加腰鼓展示活動。由高年級的同學教低年級的同學打鼓技巧,打腰鼓不僅鍛煉他們的意志力,還使他們的身體更加健康。對安塞中學的學生參與腰鼓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參與過多次腰鼓表演的學生占到調查對象的約41%;參與過一次安塞腰鼓的學生占到調查對象的約56%;從來沒有參與過腰鼓表演的學生占到調查對象的約3%。
2.3.2 安塞腰鼓發展面臨的窘境
(1)傳承人對安塞腰鼓的認知程度不同,普及率不高
安塞地區山大溝深,當地人們的思想比較落后,他們對于腰鼓的理解還停留在會打鼓就行,至于其中的文化內涵很少有人深入了解。他們有一部分是通過父輩們了解的,如果父輩們并不會腰鼓,就會出現傳承斷層,導致安塞腰鼓普及程度并不高。
(2) 安塞腰鼓傳承方式較為單一
對安塞縣當地居民和學生進行調查,得到腰鼓傳承的方式主要有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師徒傳承主要由民間資深的老鼓手招收學徒,相當于拜師學藝,這部分資深的老鼓手多半在表演隊里擔任著重要角色,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當地人們觀念的變化,愿意拜師學藝的學徒越來越少,一些有經驗的資深鼓手也相繼離開人世。另外一種傳承方式為家傳式,由于家傳式限制了傳承對象和范圍,很明顯已經跟不上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3)安塞腰鼓高難度的技藝失傳
了解安塞腰鼓的多為老年人,當地年輕人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不愿意學習腰鼓,致使腰鼓傳承出現老齡化的問題。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隨后它與當地的剪紙技術和民間繪畫迅速走上商業化的道路,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使得腰鼓隊伍開始注重形式而忽視了眼神身法,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如“鴿子翻身”、“三腳不落地”、“無底洞”等動作無法被鼓手掌握,面臨技藝失傳的窘境。
2.4 安塞腰鼓傳承發展的對策
2.4.1 努力做好安塞腰鼓傳承人的培養
安塞腰鼓發展過程中傳承人對腰鼓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師徒傳承和家庭式傳承過程中都出現傳承人斷層的現象。因此要從小抓起,從學校體育教學當中去培養新一代的符合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腰鼓傳承人。借助教學設施,讓學生們觀看腰鼓表演視頻,通過參加腰鼓社團體會作為鼓手的歡悅,激發他們對于腰鼓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將腰鼓傳承下去。因地制宜將腰鼓引入體育課堂,從腰鼓的動作技能、學生身體素質、意志品質等多方位對學生進行培養,在校園當中接受腰鼓教育,感受民族體育文化的熏陶,讓其在腰鼓的學習過程中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起傳承安塞腰鼓的意識。
2.4.2 豐富安塞腰鼓對外宣傳方式
安塞腰鼓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將它更快、更全面的展現給大家,利用網絡宣傳、撰寫腰鼓相關雜志期刊、定期的宣傳表演都可以讓人們了解到安塞腰鼓最新的動態,提高安塞腰鼓的知名度,同時還可以吸引學者對安塞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促進腰鼓發展的同時,促進陜北地區文化的研究。
2.4.3 成立安塞腰鼓藝術團,定期組織鼓手培訓
安塞縣已經成立了腰鼓協會,各村都有協會的分會,但是協會所起的效果并不大。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安塞腰鼓藝術團”,提供必要的資金供給,組織骨干鼓手定期參加培訓。出臺優惠政策為當地招商引資,使“安塞腰鼓藝術團”走上商業運營的軌道,這樣鼓手的收入就會有保障,鼓手的表演質量也會上升。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安塞腰鼓作為安塞地區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體育文化價值體現在健身、體育審美、教育等個方面。
3.1.2 在傳承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傳承人對安塞腰鼓的認知程度不同,普及率不高、安塞腰鼓傳承方式單一、安塞腰鼓高難度的技藝失傳等多重問題。
3.2 建議
3.2.1 安塞腰鼓作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只停留在技藝方面的傳承,安塞這塊神奇的土地孕育了腰鼓文化,學者應該對腰鼓的歷史文化以及其代表的民族精神進行深入挖掘,使得安塞腰鼓文化廣泛流傳。
3.2.2 努力做好安塞腰鼓傳承人的培養,豐富安塞腰鼓對外宣傳方式,通過成立安塞腰鼓藝術團,定期組織鼓手培訓等形式積極擴大影響,促進安塞腰鼓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