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然 楊長明
本文以文獻綜述的角度,通過文獻資料、數理統計、邏輯分析等方法對體育旅游的研究歷程、概念界定、研究熱點等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綜述,以期為今后體育旅游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體育旅游研究歷程回顧
體育旅游現象從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舉辦就已經出現了,而體育旅游的理論研究直到1966年才出現,是Anthony為英國健身休閑顧問委員會撰寫“體育與旅游”一文,但是學者們普遍認同Glyptis對歐洲5國體育和旅游之間關系的研究出現才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體育旅游理論研究的開始。由于戰爭等因素,我國對體育旅游的研究較晚,直到1989年我國學者王仕平才在《旅游學刊》上發表第一篇體育旅游文獻,隨后我國于1990年成功舉辦第11屆亞運會,國內學者對于體育旅游的相關研究才逐漸展開,因此也有學者認為1991年劉杰發表的《論體育旅游》才算是國內第一篇以體育旅游為主題的文獻。由于我國旅游業發展較晚,因而早期的體育旅游理論研究并未形成體系。從學術發展趨勢曲線可以看出體育旅游的研究自2008年開始得到廣泛關注,2018年達到頂點,接下來幾年仍然保持較高的關注度。隨著各種政策的出臺,體育旅游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表現在體育旅游作為旅游管理(體育旅游方向)于2003年開始在天津體育學院等多所體育院校設立并招生,進行辦學和人才培養,且體育旅游于2018年首次在教育部本科專業新增目錄中出現,正式成為教育部的目錄專業。
2 我國體育旅游學術概念
體育旅游是旅游學與體育學交融產生的一門社會文化科學新學科,而體育旅游的概念界定也是由“體育”和“旅游”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組成,因此我國學者對于體育旅游的概念界定的不同認知即源于體育旅游的本質屬性到底是旅游學還是體育學。
從旅游學本質看,體育旅游被定義為休閑活動,關注的是旅游者的游歷認知和體驗,最終在心理與精神層面得到滿足。例如,李婷(2017)認為體育旅游首先是一種旅游活動,具備了旅游的基本構成要素;譚白英、鄒蓉(2002)認為:“體育旅游是以非營利目的離開家庭所在地,前往某一目的地參與或觀摩相關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主題旅游;王麗霞和于善旭(2006)認為,一些活動諸如徒步、登山等不以旅游為主要內容和目的,而是為了在異地環境中達到體育目的和運動效果的,且以體育活動的成功與否為滿意的評價標準,并由體育行業和體育組織、體育管理部門提供服務、組織管理的,具有一些旅游形式的體育活動應作為一種體育活動較為恰當。
從體育學本質看,體育旅游有更明確的休閑與健康促進目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2016)對體育旅游的界定是“體育旅游是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形態,是以體育運動為核心,以現場觀賽、參與體驗及參觀游覽為主要形式,以滿足健康娛樂、旅游休閑為目的,向大眾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涉及健身休閑、競賽表演等業態”;徐勇(2016)認為體育旅游就是以觀看、欣賞和參與各種體育活動為目的的旅行游覽活動。
從上述學者的觀點與定義看,旅游學關注活動過程的體驗,而體育學的關注體育的運動行為;旅游活動參與目的關注休閑性,而體育運動關注目的性,總的來說體育旅游是以體育資源為基礎,屬于體育產業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動,更具專業性。
3 我國體育旅游研究熱點
3.1 對體育旅游者的研究
體育旅游者是體育旅游的主體,也是體育旅游得以進行的關鍵,因此體育旅游的一切活動均需要圍繞體育旅游者開展。我國學者的研究也體現了上述觀點,對體育旅游者的理論研究從條件、特征、類型、網絡關注度等不同角度入手,依托體育旅游者多元因素提出體育旅游市場的優化策略。
不少學者的研究中指出個體需要滿足一定條件才能確定為旅游者。李婷等人(2017)利用主客觀條件,包含可隨意支配的收入、充足的時間、身體健康狀況、運動競技能力等來判斷個體是否為體育旅游者;戴光全(2006)提出動機是衡量個體是否為體育旅游者的另一重要指標,該研究對體育活動和體育旅游活動參與動機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發現體育活動參與者與體育旅游者的動機有很多相似性,同時也間接的反映出體育旅游者的特征。我國學者關于體育旅游者特征的研究成果五花八門,研究內容包括旅游動機、旅游決策行為、旅游消費行為、旅游空間行為模式、旅游行為特征研究等,其中比較多的是參與特征與行為特征,研究多以某區域特定體育旅游為研究對象,不同區域內體育旅游者特征各具特色。對體育旅游者分類的研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根據體育旅游資源類型、過境國界、年齡階段、參與程度、觀賞距離等分成多個層次類型。
3.2 對體育旅游政策的研究
體育旅游政策是指導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發展,規范體育旅游市場的重要文件,是加快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導向,但我國學者對于體育旅游政策的研究文獻數量不足,其中研究較多的是對我國體育旅游產業整體或某一區域不同方向發展政策的解讀,并提出體育旅游的發展要遵循政策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并不斷完善我國政策內容。我國學者對體育旅游的研究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雖然部分文獻提到了構建體育旅游研究體系的內容,但并未得出有效結論。目前研究對體育旅游體系研究比較清晰地是王洋(2019)的碩士論文,他將我國體育旅游政策歷史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空白期(1949-2007)、發展期(2005-2015)、明確期(2016-至今),并對我國體育旅游政策進行了數理分析,填補了理論層面的空白。隨后王永琴、安爽(2020)以體育旅游政策外部結構、政策工具和政策主題特征構建了三維分析框架,對現行體育旅游政策進行了定量分析,在王洋研究的基礎上,對發展期和明確期進行了更詳細的闡述,并提出目前體育旅游政策內容主要集中在體育旅游產品和體育賽事、體育旅游基礎設施、裝備制造、體育旅游安全四大方面。
3.3 對體育旅游產品分類的研究
我國學者對體育旅游產品的分類也是各抒己見,在已有成果中比較常見的是“二三四五六”分類法。一些學者根據旅游者是否親身參與體育活動將其劃分為兩大類:參與型體育旅游和觀賞型體育旅游;曾博偉(2018)以旅游者參與體育的程度為依據,將體育旅游產品劃分為三大類:體育場館參觀游、體育比賽觀賽游和運動休閑旅游(即戶外運動);根據體育旅游的形式,一些學者將體育旅游分為四類:度假型、娛樂休閑型、民俗型、觀光型;還有一些學者在四分法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將體育旅游劃分為五種類型:觀賞型、民俗型、刺激型、休閑型、競技型;以體育旅游形式劃分最多可分為六類:觀光型、度假型、健身娛樂型、競賽型、拓展型、極限型。以上5種最常見的分類方法均存在不足,二分法過于籠統,三分法并未完全涵蓋體育旅游所有產品;其次在產品分類種存在太多矛盾之處,由于體育旅游項目的界定不是絕對的,各類型之間會存在并行的情況,難以斷定歸屬,如“休閑”和“健身”,雖然目的不同,但是產品之間也存在交集,趙志榮的研究很清晰的總結了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國對體育旅游的定位過雜,對體育旅游的分類過亂,對體育旅游項目的歸屬過泛。
3.4 對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
體育旅游資源是吸引旅游者所有因素的總和,因此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得到了我國學者的積極探討。我國學者普遍認同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兩類,具體可劃分為8個主類、31個亞類和155個基本類型;有六個基本特征,即廣泛多樣性、不可移動性、環境依存性、可直接消費性、塑損兩面性和被動外向型,因此2000年至今關于體育資源開發利用的論文、課題中多是帶有地域特色的“某地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可見我國學者在具體區域內體育旅游資源的具體化利用、因地制宜已達成共識。但是一些學者也提出我國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未形成完善的系統,開發不合理,不利于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育旅游市場,著眼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從體育旅游專業人才、環境保護、資源類型結構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問題在制約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相關研究中大多是從宏觀的角度給予建議和策略,提出的具體措施缺乏實踐參考。
3.5 對體育旅游市場的研究
我國體育旅游市場的發展非常迅速,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體育旅游有著廣闊的潛在市場,每年以30%到40%的增長速度壯大,且各區域內體育旅游市場均以區域特色為主要產品,差異化程度高,對于體育旅游市場的良性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一些學者的研究中表明,我國體育旅游市場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首當其沖的是體育旅游市場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我國是體育旅游初級產品大國,但一系列數據表明,我國消費者已經不再滿足于初級產品,對高端市場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但我國高端消費市場尚未成熟,消費者的需求已然成為我國體育市場發展的動力引擎。其次是缺乏專業化人才和服務。一些學者提出我國在體育市場人才培養方面最嚴重的問題是重理論脫離實踐,未能將課堂與市場有效結合,學者們廣泛認同人才與市場達到學習、實踐、就業一體化銜接模式是解決當前問題的最佳方案。
4 我國體育旅游研究的評價與思考
綜上所述,我國對體育旅游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也存在著一些有待完善和解決的,這也將是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
(1)理論與實踐共同推進
從研究方法看,體育旅游相關研究運用最多的是文獻資料法,部分研究缺乏實踐的檢驗,需要在田野調查等方法的輔助下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2)增加量化分析研究
目前體育旅游相關研究以文字性描述和定性分析為主,缺少量化分析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術觀點的說服力。為了清晰地體現我國體育旅游的客觀現實,后續研究應加強量化分析研究。
(3)填補理論研究空白
目前的研究成果遠遠趕不上我國體育旅游的發展。體育旅游有非常詳細的劃分標準,但很多領域的研究還是空白,如代表不同體育旅游消費者群組的細分市場,相關研究中比較多的是對老年人、大學生群組的研究,這種現象不僅反映出現有研究成果的不全面,還反映了研究視域單一,成果應用性低的問題。
作者簡介:呂然(1995.07—),女,河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通訊作者:楊長明(1984—),男,副教授,博士,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博士后,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