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紅軍
1 疫情背景下小學體育課的現狀
與其他的文化課程不同,體育課程的教學主要在室外場地,并且在實踐中存在大量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因此,疫情背景下面在開展小學體育教學之前,為了保證小學體育教學質量,必須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進而保障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目前,由于疫情的影響,小學體育教學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依然存在多種問題:
第一、學生體育學習興趣低下。在疫情背景下的體育學習模式下,教師在選擇體育教學內容的時候,由于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等,加上學生的活動范圍、內容受到限制,致使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低下。
第二、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無法持之以恒。在疫情背景下,學生在開展體育訓練中,常常在初始階段熱情高漲,但是重復簡單的動作或是訓練,學生逐漸放松了自己的要求,無法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第三、體育教學內容缺乏生活化。在疫情背景下的體育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要給學生創設一些生活化的體育教學內容,才能更好地滿足小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但是疫情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在體育教學內容并未體現這一點,無法滿足小學生體育學習需求。
2 疫情背景下小學體育課的對策
2.1 線上線下融合,注重居家鍛煉
疫情背景下,為了更好地落實體育教學的育人價值,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積極開展居家體育鍛煉已經成為體育教學的新形勢。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時候,必須要借助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優質體育學習資源,關注學生居家體育鍛煉,最終提升小學生的體質,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首先,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的時候,必須要以學生的主體性出發點,借助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開展一些課上和課下都能夠進行體育項目,并努力從網絡資源、網絡平臺中,獲得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其次,落實生活化的體育教學內容。最后,設置親子鍛煉內容,引導學生的家長積極參與到體育訓練中。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體育在線教學的時候,必須要借助親子體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的家長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訓練中,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居家體育訓練氛圍,進而提升體育線上教學質量。
2.2 實施防疫措施,增強學生體質
面對疫情的肆虐,最重要的防疫措施就是增強學生的體質。這就要求小學體育教師必須要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并據此設計出一些既適合教學需要,又能實施防疫措施的教學內容,為小學生在體育鍛煉保駕護航,確保防疫措施的有效落實。
具體來說,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時候,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有單人或非接觸的體育活動:(1)一分鐘跳繩:這一體育活動是一種全身運動項目,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有氧運動,具有極強的鍛煉價值,同時也能夠滿足學生之間保持距離的要求;(2)簡單的曳步舞:在開展體育活動的時候,教師可發揮學生的音樂特長,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積極參與其中,促使學生在鍛煉中,放松學生的心情,提高學生的興趣,不斷提升自身的身體靈活性、協調性等。
2.3 堅持“健康第一”,靈活開展教學
疫情背景下,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時候,應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緊緊圍繞“健康第一”的原則,靈活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時候,可以將防疫的知識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從健康飲食、科學鍛煉、心理健康、運動防護、疫情防護、運動習慣等方面展開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樹立健康運動、良好習慣的理念。同時增強學生的防疫意識,能夠在防疫的基礎上,進行各種體育鍛煉,增強學生的體能,實現體育教學的價值。另一方面,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時候,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因地制宜的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如下雨天、其它班級占用體育場地或是器材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運動的視頻、動畫,為學生講解運動的注意事項和基本原理,采取理論+實踐的模式,更能夠提高體育教學的實效。此外,體育教師也要具有健康教育的意識,在疫情的背景下加強有關教學知識、技能的學習,向學生積極傳播健康理念,對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形成有利于學生防疫、鍛煉和興趣的常態化疫情教育模式。
2.4 提倡課外鍛煉,促進個性發展
伴隨著疫情逐漸好轉,基本的社會生活已經逐漸回歸正常。教師除了在體育課上引導學生開展體育活動外,也要指導學生適當進行課外鍛煉,不斷增強學生的體質,最終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具體來說,教師可指導小學生在網課之余,參加跑步、快走、踢毽子、打羽毛球、有氧操和舞蹈等各種各樣的訓練活動中,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豐富學生的課外鍛煉內容。鑒于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防控意識不足的情況,課外鍛煉適合采取基礎托管的形式,防止學生扎堆鍛煉,避免學生之間的親密接觸和交流。
綜上所述,疫情背景下,線上網絡教學已經成為小學體育教學的必然選擇。為了切實保障線上體育教學的有效性,不斷提升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必須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并結合線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注重居家鍛煉、實施防疫措施、靈活開展教學、提倡課外鍛煉等途徑,不斷提升小學體育在線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銀川閱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