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所形成的文明。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且歷史上出現百家爭鳴的盛況,給我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本文探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添加到服裝設計的教學中的方法,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從多個角度尋找最優答案,為這項技術注入活力。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服裝設計;教學方法
前言:科技的進步帶動了經濟發展,這種快速的發展形勢,逐漸使文明與文化顯得模糊,不再重要,一些曾經世代相傳的古老工藝正在走向滅絕。這使得我國的大量寶貴文化以及工藝瀕臨或者已經失傳。為了解決這一狀況,國家已經開始重視這些文化的教育,使其可以繼續傳承。在服裝設計中,融入非遺元素,可以讓人們更加直觀的了解我國的寶貴文化,提升人們對于文化的保護意識。
一、服裝設計教學中非遺元素應用存在的問題
精神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物質載體,即便口傳心授,也需要用物品來體現,運用直觀的、可視化的物質來體現文化,可以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而通過將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裝設計,可以讓人民更為清晰的接觸、了解一些獨特的文化,服裝是人類發展中的重要標志,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所在。根據研究表明,服裝的起源過程幾乎與人類出現的過程保持同步,即在現代人類誕生之際,服裝就接踵而來。人類服裝的發展史也從側面映證了人類的發展與繁榮,在我國,出現了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服裝,如漢服、唐裝等[1]。在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漢墓,辛追夫人身著20層紗衣,紗衣千年不腐,薄如蟬翼。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的逐漸重視,很多院校都將非遺元素融入了教學當中,尤其是服裝設計院校,已經將挖掘非遺元素寫入課本。我國民族眾多,各地的風俗習慣、服飾穿搭也各不相同,幾乎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其獨有的服飾特色,將這些服飾進行合理的融入,可以提升服裝設計的獨特性,目前雖然被廣泛使用,但是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目前的服飾設計中引用非遺元素守舊性特別強,由于過于重視民族特色的展現,會給人一種過于夸張的感覺。其次,在服裝設計中的固有性思維嚴重,很多元素都被約束,顯得缺乏創新,思維局限,導致服裝設計出的樣式不符合當代發展潮流。最后,時裝設計缺乏內涵,顯得膚淺。現在的時裝設計大多缺乏創新與創意,很多服裝設計都千篇一律,缺乏創意的服裝,雖然看上去花枝招展,但是卻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2]。除此之外,對于教學,教師的思維固化嚴重,教學方法也不夠科學,對于學生的思維激發相對不夠重視,很容易出現一個班的學生所設計出來的服裝都是一個樣,缺少創造力的服裝設計師,只能當學徒,距離大師卻任重道遠,道阻且長。
二、服裝設計教學中非遺元素創新應用的方法探討
(一)色彩應用方法
色彩是服裝設計的重要組成,是給人第一印象的直觀感受,運用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達到吸人眼球的效果,且不同的色彩會為服裝顯示出不同的風格。比如:紅色會給人一種熱情火熱的感覺,白色會帶給人一種純潔無瑕的感受,而黑色往往充滿神秘,紫色高貴典雅,藍色浪漫神秘等。另外,不同民族的服飾色彩也有所差異,畬族喜歡用藍色和黑色搭配服飾,壯族多用天藍色,而藏族喜歡白色,以示尊貴,而不同顏色的搭配又可以產生不同的視覺沖擊,在少數民族的服飾當中,一般會用到黑、白、黃、紅、藍五種顏色。在非遺元素的色彩應用當中,需要注意色彩三要素的使用。首先,對于不同明度的色彩進行搭配,可以使設計的服裝呈現不同效果,比如在年輕女性的服裝設計中,一般采用淺藍色、淺紫色、淺黃色等明度較高的顏色,這些顏色可以使人看起來更具青春活力。其次,色彩的純度是原色在色彩中所占的比例,純度高的服飾往往給人一種活潑積極的感受,純度低的色彩會使人感受淡然、輕松。最后,色相的不同搭配也可以帶來視覺的差異,合理的利用色彩之間的搭配,可以使服裝更加的人性化以及個性化,在使用中,需要把握當今流行趨勢,了解流行色彩,努力使服裝設計可以在市場中占據主動地位,只有這樣,才可以將非遺文化更好的宣揚。
(二)面料應用方法
面料即服裝所用到的材料,相比于色彩帶給人的直觀感受,面料更可以將服裝的特點以及風格進行展現。我國的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涉及的技藝包括:南京云錦、宋錦、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壯族織錦技藝、云錦等。其中,使用最多也比較著名的有宋錦、云錦等,這些面料都是非常優秀的非遺技藝。傳統面料的優點是這些面料的材質一般都是天然纖維,使人穿起來舒適,且由于手工制作,非常綠色環保。但是缺點就是耗時長、復雜繁瑣,很難大批量生產,因此,就需要運用科技的力量進行研發,實現機械化生產。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合理搭配現代材料與傳統面料。尤其是一些刺繡、鏤空、鑲嵌等復雜的技藝。如果將這些技藝從服裝上剔除,顯然會影響服飾的觀感,但是這些特殊的技藝很難實現機械化的批量生產。對于面料上的非遺元素,需要適當添加,太少起不到作用,而全部采用非遺技藝又會顯得與時代脫節。因此,可以將非遺元素用在服裝的局部來展現,比如領口、袖口、門襟等,這些地方采用刺繡技術可以有效提升服裝的高貴感。除此之外,利用非遺工藝剪紙技術對于傳統面料進行二次制作,可以使服裝更有層次以及增添趣味。
(三)款式應用方法
服裝的款式可以有效體現其所展現的風格,比如漢服、唐裝等,款式不同,所蘊含的韻味也就相差各異,現代化的服裝設計,一般將款式分為西式、中式、韓式等。利用非遺工藝,同樣可以完成服裝款式的制作,例如苗族的百褶裙,可以利用單品,再配合上現代裁剪的西裝襯衫,運用合理的搭配比例,獲得有別于現代與傳統的民族風格服飾。另外,在服裝中加入立領、盤扣等現代工藝,可以使原有的服裝更具現代化氣息以及時尚潮流,比如對于漢族的傳統馬面裙,將裙面的圖案換成當下的流行圖案,可以作為秋冬季大衣的內搭單品,既表現了傳統,又不與現代藝術相違和[3]。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傳統與現代服裝款式的搭配,需要按照合理的比例,不可肆意搭配,不然會使服裝看起來不倫不類、似是而非,喪失了服裝原有的品質。
(四)圖案紋樣應用方法
服裝的圖案一般是最直接的非遺元素的表現方法,因為圖案可以呈現出很多景象,如圖騰、紋樣、風格等方面,這些圖案可以將非遺元素體現出來,比如端午龍舟、中秋賞月、梅花映雪等。尤其是我國在歷史的發展中,出現了很多符合當地特色的圖案或者圖騰,一般有動物、植物、天地星辰等,這些無不表達了對于自由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是我國特色的文化體現。另外,圖案不僅僅是圖像,還可以是文字或者圖像與文字的混合體,在圖像的使用上,需要結合衣服面料、材質選取大小適合的圖像,在近些年,我國服裝市場上出現了很多中國風的服裝,其品質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有的柔軟舒適、收放自如,而有的太過夸張,喧賓奪主。因此,對于圖案紋樣的選擇,必須仔細斟酌,既要體現服裝想表達的含義,也要符合搭配規律。另外,圖案的選取需要不斷創新,符合時代潮流,但不能隨意搭配,比如,有一些國風服裝,上面印著英文字母,這就失去了服裝的原有價值。
結論:我國擁有非常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傳承至今的文化遺產是我國的寶貴精神財富,因此,需要人們的保護。將這些文化遺產有機的融合到服裝的設計中,可以得到大眾的廣泛接觸與認同。在進行非遺元素與服裝設計的融合中,需要注意服裝的色彩、面料、款式、紋樣圖案等因素,使服裝實現現代與傳統相結合,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參考文獻:
[1]劉芳.特殊教育學校服裝教學中非遺手工藝傳承實踐路徑探索——以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為例[J].紡織報告,2021,40(03):102-104.
[2]李夢婷.河北非遺大營皮草服裝的創新應用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20.
[3]曹慧超.“工匠精神”在中式服裝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9.
作者簡介:劉媛(1988.08—),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本科,藝術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服裝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