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作用不僅是讓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取得學分、完成體質測試,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作用也積極且顯著。
在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應該進一步完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和就業能力。
1 體育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原因
1.1 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供給的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供給結構主要由體育課程(公共體育課和體育選修課)、陽光體育、體育社團、體育競賽等組成,這些模塊分別由體育教學部們、學工部、團委、社團聯等部門負責實施和指導。這樣的體育教育供給結構基本起到了體育的基本功能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但在提供質量和內容上存在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陳舊、考核內容僵化、陽光體育頻度不夠、體育社團參與度低等不足。
1.2 體育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目標
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給側的提供質量、效率和創新性,使其既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豐富教育供給結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和教務服務模式的新供給側結構。
具體到高職院校體育教育領域,供給側改革應以提高就業能力為導向,豐富供給結構,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現有的模式和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同時通過對提供形式和內容的更新,提高體育教育供給質量和效率。
2 高職院校實施體育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和路線
2.1 強化制度保障,提高對體育工作的重視
(1)發揮體育運動委員會的指導作用。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指出,“把增強學生體質和促進學生健康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和重要工作內容”。體育教育應從戰略和制度的高度給予應有的重視。體育運動委員會統領并指導學院的體育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乃至教職工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切實有效提高對學生體質的重視程度。
(2)建立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體育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相關部門相互交叉協作。應建立科學合理的協調機制,各有關部門積極協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確人員,落實責任。
2.2 體育課程結構及內容的改革
(1)結合專業特色的公共體育課課程內容改革。應該深挖體育教育的內核,以提高就業能力的導向,依據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不同專業特色和課程思政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職業體能和心理素質,以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強調培養運動興趣的體育選修課課程設置。應調整選修課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幫助學生對體育活動有正確的認知態度,掌握科學的運動方法和技巧,客觀評價體育活動帶來的身體素質的提高,對體育活動有積極正面的情感體驗,從而將這種情感轉化為具體的體育行為。教師提高技能,開發新課程,向學生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時段,滿足學生需要,有效且高質量地提高體育選修課供給。
2.3 提供更多更科學的課外體育活動
(1)日常課外體育活動
A、提高陽光體育運動的效果。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每個學習日有一小時鍛煉時間。時間可以化整為零,安排早鍛煉、課間操、晚鍛煉等多個時段,保證學生的日常體育鍛煉時間,安排教師進行指導。
B、安排豐富的體育競賽活動。開展豐富的體育競賽活動能提高團隊凝聚力、培養集體榮譽感、增強體育鍛煉意識、創造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C、支持體育社團開展多層次的社團活動。麥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國高職高專就業報告”研究表明,2017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在校期間,體育戶外類社團參加后的滿意度達到86%,可以嘗試將體育社團的參與情況與綜合素質評分結合起來進行加分獎勵。
(2)體育知識引導型活動
A、舉辦體育知識講座、沙龍。可以舉辦有關體育的知識講座舉行沙龍等方式,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體育知識,如體育知識講座、急救自救知識講座,減脂增肌實踐沙龍等。
B、提高運動會的引導作用。可以嘗試將運動會擴大規模為“體育節”,除繼續辦好田徑運動會以外,邀請專業體育團體、外校運動隊等來高職院校進行交流展示,也可以安排高職院校各體育社團進行匯報展示或者舉辦表演賽。
C、營造體育鍛煉氛圍。在運動場所內外,張貼懸掛標示,設立體育知識展板并持續更新內容,在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營造參與體育運動的氛圍,引導學生投身于體育鍛煉。
3 小結
為了更好的發揮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對增強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的作用,高職體育教育應該與時俱進地進行供給側改革,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
(作者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藝術與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