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如辰 王隆基
學校體育學是研究學校體育現象,揭示學校體育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在我國把體育作為一門學科,其發展歷史并不久遠,若是以有關體育學著作問世來作為時間起點,1983年我國才出版了有關學校體育的教材——《學校體育學》,這本教材是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和國內體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這本教材問世后,就在全國的體育院校普遍試用,至今也不過40年的發展歷程。但自1903年清朝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以來,學校體育就一直存在于我國學校教育實踐中,且隨著學校體育實踐的發展,其理論也得到了不斷進步和豐富,并逐漸發展為一門學科。
改革開放后,國內諸多著作問世,為體育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參考和建議,一步步發展成今天的學校體育。但其依然存在諸多弊端,也不能通過學校體育教育快速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反而呈日益下降的趨勢。在現在的學校體育中往往只是關注于學生外形方面的塑造,缺乏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學生也不能真正的體會到體育運動的樂趣,也就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體育活動中來。若在學校體育中加入傳統武術,就有望改變這一窘境。本文旨在分析當下學校體育的弊端以及傳統武術可以為學校體育帶來的改變,希望可以為以后學校體育的改革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1 學校體育教育的現實弊端
1.1教育理念受西方體育限制
從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初期就是以蘇聯的體育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由于當時的歷史環境和形勢,中國的學校體育可以說就是在復制蘇聯的教育模式,再后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文化的深入交流,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一直在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始終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橫向上,表現在受其他學科和母學科的深刻影響;縱向上,表現為對國外體育教育理論的依附。但學校體育不僅僅是指對學生進行身體上的教育,體育還包括德育、智育等。而當下中國學校體育大多只重視學生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忽略了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這就會導致學生只會把體育課以及課上的內容當成一種任務甚至是負擔,而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體育課程中來,所以一節體育課所能為學生帶來的效益也是微乎其微。
由于我國學校體育學理論發展長期受到國外相關理論的影響,傾向于對所謂“國外先進理論”的引入,而不是從中國學校體育實踐出發而總結出的符合自身發展的理論體系,這就違背的理論來源于實踐而服務于實踐的需求關系。并且這些所謂“先進理論”引入時缺乏中國化改造,未能充分重視其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或教育價值觀的深層次沖突,故而使“先進理論”的“水土不服”成為一種“常態”。把國外的先進理念強加到中國的教育體制中來就是方枘圓鑿了。加之社會、文化等多種原因交互作用,使得我國學校體育學學科自身理論體系建構缺乏整體性與原創性。
1.2 理論先行,實踐滯后
自國內發展學校體育以來,相關的書籍和研究文獻層出不窮。但很多相關研究沒有立足于學校體育教育的現實基礎,導致縱使有很多先進的研究成果和改革方案,但在短期內無法應用到實際教育中來。并且作為指導學校體育實踐的學校體育學新研究、新成果始終難以得到廣大第一線體育教師的認可,對學校體育實踐的指導作用很難得到充分的發揮。基層體育教師們往往陷入“口頭上先進的理念,行動中傳統的方法”的困境中來。即雖然有很多先進的理念作為指導思想但在現實中的體育教學當中,很多學校和老師由于現實因素如課程時間、場地、器材等限制,不得不采用以往的、陳舊的教學方法。
1.3 體育課不具本土特色,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全國有數以萬計的中小學和高校,但所有學校的體育課授課模式卻都是大同小異。大多都采用西方體操式的體育教育,但國內與西方國家最大的不同點便是中國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這些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卻基本沒有加入到當代學生的體育教育中來。而是千篇一律的跑步、籃球、足球等,這無疑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向產生較大的影響,并且也無法將體育教育與當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同時也就限制了體育活動的開展和體育課程的教授。正是由于學習引進國外相關體育教育理論時,忽視中國傳統體育、教育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機械的、脫離實際的引進,使得我國學校體育學科本土特色不夠突出,從而影響了中國特色學校體育學科體系的建構。
2 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從本質上改變當下的中國學校體育,在學校體育中加入傳統武術的學習是必由之路。學習傳統武術,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于學校體育的發展也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通訊作者:王隆基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