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盧兆民
警察院校體育課程是必修課程。本文研究目的是從體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兼顧警察職業需要與體育教育的社會要求,以目前警察院校體育教育實施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指出了體育教育中體教融合的改革方向,對警察院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 警察院校體育教育發展的弊端
警察院校體育課程設置主要有警察體能、防衛控制、警用武器使用等內容,大學體育與職業相關技能合并算入體育范疇,設置面太廣,也造成了各內容課時相應壓縮。在有限的課時中,教學內容被拘泥于素質和技能訓練上,使警察院校體育教育的價值導向更加“競技化”和“功利化”,體育中的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釋放,這也桎梏了警察院校體育教育教學的發展空間。
最后,警察院校學生管理的特殊性,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的參與度與覆蓋面不夠,學生體育興趣培養和體育習慣養成的難度較大,造成警察院校整體體育氛圍的熱度不夠,校院特色體育文化難以形成。
2 警察院校體育教育體教融合改革的依據
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以下簡稱“《綱要》”)是指導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文件,認真貫徹《綱要》中“健康第一”和“身體鍛煉”的相應精神,在體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在《綱要》提到的五個領域目標的指引下,打破禁錮不前的警校體育教育傳統模式,作為體育改革發展的主要方面。
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是為了突破目前體育教育中的“瓶頸”。在這一背景下,警察院校更應該抓住《意見》指明的方向,深化對警察體育的認識,發掘體育上的教育功能,積極引領警察院校特色體育文化的發展,促進院校內未來警官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當前國家教育改革方針要求下,以及警察院校體育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現狀的反推下,體教融合的體育教學改革有了依據與方向。
3 警察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建議
3.1 加強警察院校體育的基礎性研究
警察院校體育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簡單復制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學科的內容,杜絕純粹的“拿來主義”,要在警察職業需求的基礎上,加強各體育學科的建設,并積極在借鑒相應成熟理論的基礎上積極加強警察體育基礎理論研究。教學內容和訓練方式等問題一定是由反復科學研究來指引和監督,夯實相應的理論根基,避免因人或因事隨意變化課程或教學內容,杜絕將個人意志或觀點帶入到體育學科的建設中去,保證警察院校體育教育課程和教學內容等的連續性和科學性,也為體教融合的教育形式得以充分挖掘和發展。
3.2 明確警察院校體育課程目標
體育課程改革,教學理念要先行。目標的設置一定要符合《綱要》中五個領域目標要求,貫徹“健康第一”和“身體鍛煉”的相應精神;同時,考慮警察院校特定的身體和技能需要,將警務技能目標作為運動技能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3.3 落實《意見》的宗旨,拓展體育的教育功能。
真正領悟《意見》的相關精神,深化警察特色的體教融合發展,促進警察院校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未來警察隊伍的生力軍和接班人。要加強警察院校體育師資建設,加大年級教師的培養力度,明確在警察院校體育老師職稱評定、職業發展空間的連續性上有所支持,增強體育教師隊伍的凝聚力。要健全警察院校體育相關政策體系,學校與公安部一起完善好警察體育課程設置和入警考試標準等,充分發揮主管部門對警校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競賽、體質健康監測等工作的評價、指導和監督作用。
3.4遵循體育發展的規律,增加學生體育活動時間。
無論是身體素質的提高和體育興趣的培養,還是體育習慣的養成和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都要遵循相應的發展規律和原則,要想達到相應的效果,課程量和時間是其重要一環。因此,保證警察院校學生體育活動時間是達到相應功能與目標的先決條件。
教育部發布的《綱要》已經明確了體育課時設置要求,面對全體學生,開足開齊相應的體育課程,按照“一校一品或多品”的學校體育模式,找準和發展警察院校體育傳統項目或特色項目,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增加相應經費投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實施相應技能培訓,提供專業體育訓練指導,提高特色體育項目的水平,增加各種校際比賽機會,擴大影響力,促進警校體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4 結束語
為了實現“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增強我國警察隊伍的戰斗力,作為未來警官搖籃的警察院校必須進行體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健康第一”精神的大背景下,兼顧警察職業的特定需求,在警察體育學科建設過程中,積極促進體育和教育充分融合發展,釋放體育功能上更強的育人價值,推動警察院校體育教育質量的發展與提高。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