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燕
摘要:大學生創新創業是我國社會的熱門話題,它不僅關系到每一位在校大學生的發展,也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與民生穩定。本文首先提出當前我國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必要性,通過調查研究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所面臨的難點,提出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打造專業培訓師資團隊、深化人才培育機制、建立創業互助團體等多條具體實踐路徑,以培養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使之適應快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6-0150-02
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逐年增多,經濟下行壓力及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等諸多因素的疊加影響,就業形勢日趨復雜嚴峻。相比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高職大學生大部分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但他們接受的是實踐能力和專門技能的教育訓練,是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在創新創業方面具有更明顯的職業技能優勢。然而,社會經驗缺乏與資金不足等給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之路帶來了巨大的阻力,如何選出一條適合高職大學生創業者發展之路,是高職院校和高職大學生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一、當前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必要性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1萬名畢業生到2020年的874萬名畢業生,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2020年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如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得大量的畢業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鼓勵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是解決應屆生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高職大學生可以在學校就業部門的指導下,結合自身性格特點、特長優勢選擇創業內容及創業方向,在自身愛好的領域內進行創新與發展,提高創業成功的可能性。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不但能增加學生個人財富,而且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超越,還有利于擴大生產經濟多元化,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
二、我國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難點
(一)資金不足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資金是創新創業的基礎。《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9屆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率為3.4%。隨著畢業時間的延長,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持續上升,畢業三年內上升至8.1%。但在高職大學生浩浩蕩蕩的創新創業大軍中,成功率卻明顯低下[1]。根據統計,超過一半的創新創業團隊未能經營超過3年以上,而其主要原因就是資金不足。一是啟動資金不足,大部分高職大學生創業者啟動資金主要來源于父母、親友和個人積蓄,這些資金并非源源不斷的,用完了再積累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二是運作資金不足,創新創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額的運作資金進行支撐,例如,企業的投資經營、員工工資的發放、辦公用房租金的支付、辦公器材的消耗等,一旦資金斷鏈,就會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營運,且延誤商機。資金不足是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一大難點,也是當下大眾創業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人脈與創業經驗不夠
創業者不同于就業者,就業者只需要關注眼前的問題和具體工作,能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可以了;而創業者需要對企業整體的運作進行合理地把握,細化至每一領域、每一特點,通過協調各部門完美解決問題。創新創業需要靈活的思維方式,強大的人脈資源與豐富的社會經驗,而這些恰恰是高職大學生創業者欠缺的。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中,他們往往因為經驗的不足辦事效率低下,進而降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此外,人脈一環也是現如今高職大學生創業者所不具備的。創新創業不是單兵種作戰,而是多部門、多領域人才的協同合作,創業者需要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以自身的專業能力與品質吸引周圍人才的加入,聘請大量的相關領域人才來建設企業,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盡心盡力。高職大學生創業者初出茅廬,無法快速找到大量志同道合者,缺乏挖掘人才的能力與獲得人才的渠道,這會大大提高企業經營成本,降低企業生產效率。
(三)抗壓能力不強
創業者會時刻面臨工作上的各種挑戰,棘手問題層出不窮,這需要創業者具備良好的精神、強壯的身體以及強大的抗壓能力,在遇到突發問題時臨危不亂,排除萬難,勇于向前。高職大學生創業者有夢想、有沖勁,但是缺乏市場的磨煉。當前我國家庭教育普遍本位思想嚴重,且如今高職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父母與長輩的溺愛和關懷使得他們長期在溫室中長大,未受過太大的挫折,很容易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精神萎靡停滯不前,缺乏迎難而上的精神與百折不撓的毅力。
三、高職院校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路徑探索
(一)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高高職大學生專業技能水平
打鐵仍需自身硬,只有切實地提高高職大學生自我學習能力與專業實力,才能為其未來的創業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高職院校應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以科研與教學為中心,切實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定期開展針對性的教育講座、學術交流、科技論壇等活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擴展學生的人脈資源,提高學生交友溝通的技巧,在熟練掌握專業知識與業務能力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出入社會所必要的能力[2];定期組織演講或技能比賽類活動,增進學生演講與溝通能力,在激烈的比賽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抗打擊能力與抗干擾能力,積極開拓學生的眼界與視野,打開固化的思維模式,完善自身,開拓進取,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團隊協作能力。
(二)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促進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交流
在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同時,高職院校及社會有關部門應積極配合建立相應的輔助模式,加強大學生創業的平臺建設。以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校根據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和產業優勢,把大學生創業園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社會需求相結合,打造了特色鮮明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提供包括創業過程指導,創業措施落實等一站式服務,獲得學生的一致好評。高職院校還可以創新創業平臺為依托,定期組織線上與線下的培訓,開展各類研討活動,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在爭論中拓展看待問題的多元化思路。
(三)打造專業培訓師資團隊,激發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
優秀的教師團隊是保證良好教育的前提,只有師資力量強大了,學生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高職院校應積極打造良好的師資教學團隊,在對學生專業技能教學的同時兼顧自主創業的能力培養。學校可以從社會或企業中聘請優秀的創業工作者進行輔導授課,學生通過與一線創業者的交流,快速獲取寶貴的一手資料及經驗,對今后自身的創業與發展方向進行相應的調整與細致的規劃。創業需要多方面的經驗積累與專業技能,學校相關輔導部門可以階段性地聘請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密切相關的領域的專業人員進行答疑解惑,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書本之外的知識,為今后的創業發展提供動力與保障。
(四)深化人才培育機制,突出市場需求導向,產學研協同發展
產學研模式是我國為適應現階段社會的高速發展所提出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即相關產業與學校及國家科研所組成的三方聯合體,學校通過培養學生為相關的對口企業輸送專業的高質量人才,企業在獲得高水平人才的同時為科研所及學校提供財力支撐,確保雙方在專業儀器及完整配套實驗室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的課題研究與實驗。產學研三方是互利共榮的整體,彼此平臺互通,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此類模式對學生進行高效的培訓,派遣即將畢業的學生進入企業實習,通過與一線生產員工、銷售員工、管理員工、人力資源及文職員工的交流,充分了解企業發展的流程與整體架構,為今后的創新創業提供有力的支持[3]。
(五)建立創業互助團體,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
高職院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務是多方面的。大學生創業初期離不開人脈的支持,學校應密切聯絡往屆優秀畢業生,建立校友會性質的互助團體[4-5]。創業成功的校友可以指導在校大學生針對社會熱門創業領域結合自身的發展規劃做系統性的分析;待創業學生通過借鑒成功創業者的經驗,少走彎路,降低創業風險。
四、結語
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一種社會責任,對國家和民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高職院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既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還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幫扶機制;高職大學生應及早確立個人職業規劃方向,將創新創業想法付諸實踐,通過頑強的意志克服重重阻礙,實現自己的創業夢和成才夢。
參考文獻:
[1]趙穎,曹英慧.淺析如何開拓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新路徑以提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C].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論文集.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1379-1386.
[2]李棟.基于創新精神培育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14):66-67+112.
[3]葛凌樺,陳德虎,王勇能.大學生創業精神及其培育路徑探析———以浙江理工大學為例[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2(03):303-308.
[4]劉永俊.新時代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育路徑探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05):174-175.
[5]鮑曉萍,徐國輝.高校學生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及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礎與能力訓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3):67.
(薦稿人:夏愛萍,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學院副教授)(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