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貝
摘要:共青團具有鮮明的中國共產黨基因和政治屬性,是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1]。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高等院校創新創業項目同樣受此影響,因此必須結合實際,加快推進新型發展模式的研究。共青團的根本任務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共青團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前沿主導力量,如何在新形勢下領導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工作,正成為一個緊迫的命題。本文從疫情發展的關鍵節點,梳理高校共青團在創新創業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通過研究疫情期間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的受限因素,幫助正處于創新創業關鍵期的學生完成項目,同時分析近年來的大學生就業形勢。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創新創業;工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6-0148-02
2020年年初至今,新型冠狀病毒的余波尚未平息,教育事業面臨嚴峻挑戰,高等院校創新創業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學生無法返校,如何幫助其繼續完成創新創業項目,不耽誤其發展前景,成為各高校共青團工作的一個難題。
一、疫情下共青團創新創業工作開展的受限因素
(一)網絡辦公的延時性與不確定性
疫情期間,許多高校均采用網絡遠程辦公模式解決工作問題。而在創新創業工作指導中,因涉及項目節點的時效性,高校共青團必須在相對集中的時間段,不斷對有關工作加以強調并要求參與各方及時確認相關信息。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由于參與人員分屬地域的不同、生活作息的差異,導致工作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全員的回復,造成某些成員因未及時關注相關信息錯過重要的安排,有的甚至無法繼續參與后續的工作計劃。另一方面,因沒有提前的預案,原定開展的相關創新創業項目無法明確舉辦時間和方式。網絡辦公的不確定性還體現在要素分配過多的問題上,每年的創新創業項目有幾十種之多,除了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創新創業活動,高校也會結合自身從中選擇適合本校師生的項目進行參與。
(二)學生熱情的內耗與自主性的不足
由于疫情期間長期封閉在家,學生在假期通過實踐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的可能化為泡影,逐漸喪失了熱情,導致畏難情緒的產生,嚴重者則會半途而廢。這不僅無法達到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預期目標,也與國家開展此類活動的初衷背道而馳。學生更是會因此養成草率行事的辦事風格,這將給高校今后創新創業工作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三)“地方共建、校企聯動”模式的暫時性失靈
由于疫情的影響,各地方機關包括高校在內深入貫徹黨中央要求,以打贏“疫情阻擊戰”為第一要務。大量的資源會匯聚于疫情防控中,高校的創新創業活動所需的地方資助也必須以配合地方政府為前提。而企業方面也由于疫情難以生存,這也會對高校創新創業項目資助帶來不利的影響。高校共青團必須做出合理決斷,暫停或延緩項目進度,配合地方完成痛風情防控任務。
二、克服不利因素,擺脫現實困境的策略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全國各地實行了必要的封閉管理措施,教育系統網絡辦公與網絡教學需求因此激增,高校創新創業工作也移至網絡平臺,各高校共青團在此期間,也開始利用網絡的優勢來幫助創新創業的同學擺脫困境。
(一)多平臺聯動,織密織牢創新創業宣傳網
疫情期間,浙江某高校共青團組織該校創新創業學生通過“抖音”短視頻App分享自己的創業創新項目。學生們利用短視頻的獨有優勢,讓自己的創新創業成果不僅可以分享給同校師生,還能通過網絡傳遞給每一個熱愛創新的人,帶動了項目的社會參與度。嗶哩嗶哩、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正成為青年一代展示自己技能特長、激發自己創新潛力的重要平臺,高校共青團應發揮宣傳優勢,在自己的官方媒體上廣泛宣傳,同時幫助本校的創業團隊在疫情防控期間多參與線上交流,不斷積累經驗。
(二)貼近學生,解創新創業之困
1.學生為主,合理配置
學生是創新創業項目的實施者,高校共青團在疫情防控期間必須整合優勢資源,如開放學校課程資源、學術平臺資源等,將其及時分享給全校學生,同時安排專業老師提供技術指導,形成師生合力,促進項目盡快落實,從而轉化成最終的成果。校共青團組織可以倡導各院配備專門的創新創業小組負責對接工作,既方便師生及時獲取學校創新創業信息動態,又可群策群力,讓各院的創新創業成果相互借鑒、共同合作,從而打破院系壁壘,使各院團結在共青團這個組織下合作開展創新創業,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各取所長、優勢互補。
2.政策幫扶,給足動力
學校可以利用地方的創新創業幫扶政策,疫情期間可通過官方宣傳通道及時向學生宣傳,引導符合條件的學生享受政策紅利。創新創業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是人才實現自身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地方每年都會給予高校相關資助,助力高校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高校共青團在及時掌握政策動向的同時,還要了解各院系創新創業項目的發展目標,與當地發展需要相結合,疫情期間可以著手搭建“校地合作”平臺。
3.校校合作,強強聯手
同一地區院校可以由其校共青團組織牽頭進行校級間的合作,最大限度發揮兩校優勢,促進院校間的資源共享。疫情期間,雙方院校可互相開放本校資源,給院校師生的學習交流提供便利,形成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為雙方更深層次的合作打下堅實基礎。創新創業也是如此,例如北京一大學疫情期間開放本校優質教學公開課,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學生參與學習,極大擴展了學生們的國際視野,為他們的創新打造了國際化空間。
4.校企聯手,創新升級
如果說創新創業的內部條件是學生的創新活力,外部須有一個推手來助力,企業毫無疑問承擔了這個角色。疫情期間,企業發展面臨困難,高校共青團可以適當延緩企業資助時間,與企業共渡難關。疫情期間結合企業所需,將現有的創新創業成果進行整合,對企業確有幫助的項目,可以引導學生與企業簽訂合作意向。高校還可以設立專項獎勵基金,鼓勵學生圍繞企業所需開展創新研發。
(三)把握時機,順勢而為造福人類
我國疫情經過有效防控,形勢已趨于平緩,但世界其他地區疫情依然十分嚴峻。共青團必須具備國際眼光,培養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和奉獻精神,將造福人類作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更高目標。當前,由于疫情仍然在世界范圍內蔓延,高校共青團也要向全校師生發出倡議,提出注意個人衛生、建設美好校園的現實要求。另外,高校也要著手準備在校期間的精神文明與心理建設,為創新創業工作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讓學生可以安心地進行學術創新。
三、疫情后的就業形勢與創新創業工作方向分析
(一)疫情后的就業形勢
據全球知名新經濟產業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IIMedia Research分析,2019年隨高校畢業人數不斷增多,企業招聘數量不斷縮減,崗位競爭愈演愈烈。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發更是讓就業形勢變得異常嚴峻,有70%以上的中小企業選擇維持現有規模或裁員。
知名招聘機構“智聯招聘”原計劃進行的線下招聘會因疫情影響無法進行,而“Boss直聘”給出的數據也不容樂觀,2020年春節后的春招對2020應屆生的崗位需求同比下降了44%,小微企業更是收縮到52%,就業環境不容樂觀。
疫情對畢業生的畢業和就業造成了負面影響,部分畢業生已經因此“感受到了較大壓力”“產生了焦慮情緒”,主要體現在畢業難度加大、就業進度延后等方面[1]。高校共青團需著眼于形勢變化,組織畢業生開展線上就業形勢分析會,讓同學們及時準確把握當下就業形勢。國家也不斷制定出臺創新創業政策,以推動創業孵化機構和創業企業有序復工,繼續保持創新創業活力,力爭實現逆勢發展、更高質量發展。特別是針對2020屆高校畢業生,國家提供了升學深造、就業渠道、就業服務、就業權益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3]。政策紅利帶來的是創新創業的活力,所以高校共青團要緊緊圍繞相關政策,適時更改復學復課后的創新創業方式和方向。
(二)創新創業工作方向
創新創業作為國家培養社會人才的方式方法之一,在培養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知識技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4]。隨著疫情的有效遏制,全國各地高校在學生陸續返校后,實行嚴格的學校管理措施。高校共青團在根據團中央安排,結合學校自身合理制訂創新創業工作新學期計劃,明確工作方向,首先是要抓緊排查未結項的項目進度,一旦發現學生項目存在難題,應及時給予協助;其次,要梳理當年的創新創業活動,發布賽事或活動信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最后,抓緊恢復各方合作機制,對有漏洞的地方及時補足,對有變更合作意向的單位進行洽談,保障相關創新創業團隊不受影響。
四、結論
高校共青團是為青年服務的重要組織,幫助大學生自創新以及創業,緩解當代大學生就業壓力,促進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黨中央賦予高校共青團的任務,也是當前高校共青團的核心工作之一[5]。疫情給高校共青團的創新創業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但結合本文的應對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突發事件造成的管理問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高校應運用互聯網的優勢實現創新創業平臺搭建與宣傳;通過共青團整合學校內部資源,成立應對小組統籌部署、把握政策紅利、建設突發事件下的校際、校企溝通合作機制,讓高校創新創業之帆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王越芬,曹石.重大疫情應對中高校共青團組織優勢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2):73-77.
[2]彭益權.疫情防控下高校“云就業”工作模式初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15):45-49.
[3]鄒更新.新冠肺炎疫情下中美大學生社會責任精神及創新創業模式比較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0(11):190-191.
[4]夏玉麗.疫情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就業與保障,2020(09):185-186.
[5]馬東博.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路徑探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0(11):189-190.
(薦稿人:趙永明,淮北師范大學教授)(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