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建構和諧班級的基礎,是實現教學相長的催化劑,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本文首先從師生關系的表現出發,對班級管理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其次結合班級管理工作實踐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生;班級管理;師生關系;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6-0095-02
引? 言
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它不僅是一種教育關系、社會關系,還是一種心理關系和倫理關系。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教師積極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能夠與學生建立親密的關系,并在道德層面與學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還能從人格上與學生保持平等關系,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使其主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民主型的師生關系成為一種理想的師生關系,但是目前影響師生關系有效構建的因素還有很多,而教師在教學中也應對此進行探究。
一、強調情感教育,優化教育關系
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是最直觀的一種關系,良好的教育關系能夠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敬佩等積極情感,進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教師的安排和要求,主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1]。
在教育關系構建中,教師應滲透情感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情緒發展,并利用人性化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驅動學生主動拉近與教師的關系。例如,在德育工作中,教師在講解師生關系時,不能一味地灌輸觀念,可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利用講故事的方式,滲透尊師重道的理念。教師可在課堂上講述唐太宗教育兒子尊師重道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朝盛世。李世民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并反復告誡子女應尊重師長。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太子親自迎接老師。唐太宗請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在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后,唐太宗十分生氣,當著王圭的面嚴厲地訓斥了魏王,并要求魏王見到老師應該像見到自己一樣尊重。自此以后,魏王對王圭十分恭敬。通過分享這些歷史故事,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愛聽故事的情感,引導學生理解流傳上千年的傳統美德,促使學生反思,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進而為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奠定情感基礎。
二、加強班集體建設,構建社會關系
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和諧、充滿凝聚力的班集體能夠對每個人產生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彼此關系的和諧發展。教師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建設者,在班級管理實踐中,教師應堅持依靠學生、服務學生、發展學生的基本原則,將學生納入管理工作主體中,讓學生與班集體建立濃厚的情感聯系,并在良好的班級環境中健康成長。
具體來講,教師可以把握班級管理的以下要點來構建師生關系:第一,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明確班級管理規范。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與行為習慣培養需要制度的約束。教師應明確學生為管理的主體,滲透民主管理思想,形成班委會,讓學生制訂班級管理規范、日常行為規范等,以促使學生主動遵守規則。第二,明確學生管理的責任劃分。在班級管理中,教師應利用班委會,確定學生干部參與管理的職責范圍,合理分配學習、衛生、紀律、文體等各種班級管理工作,完善學生參與管理的渠道,提高班級管理工作效率。第三,樹立學生榜樣。教師應定期組織班級評比活動,評比思想道德標兵,樹立學習典型,利用同齡人之間的引領,激發學生提升自我的動力。第四,主動關心特殊學生,如學困生、貧困生、留守學生等,利用班集體的力量支持學生,以解決學生的燃眉之急,讓學生在相互幫助中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和力量,增強學生對班集體的責任感,同時優化師生關系。
三、注重心理發展,優化心理關系
在班級管理中,師生之間的心理交流貫穿于管理工作的始終。學生對師生關系的認知,以及對教師的情感態度直接影響著師生心理關系的構建。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并通過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師生關系的平等性,并加強與教師的情感聯系[2]。
例如,教師可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思考、感悟從而獲得心理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在活動中,教師首先引入游戲,讓學生在班集體的活躍氛圍中調動自身的參與積極性;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使其體驗不同的師生關系;再次,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有序地進行小組討論,分析不同情境中師生的做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又次,學生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自己學習、生活中和教師之間不愉快的經歷,并說明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最后,小組討論如何化解與教師之間的矛盾,從心理層面認知師生之間保持平等的重要性,并從情感層面放下對教師的抵觸,主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此外,教師還應利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定期評估,以判斷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健康,判斷學生心理偏差的程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培養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引導學生根據環境的變化來調整自己,逐漸走出心理困境。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師生關系受挫時保持主動性,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為師生之間保持良好的心理關系奠定基礎。
四、重視共同發展,優化倫理關系
在現代教育改革中,師生共同構成一個教育共同體,同時也是一個倫理實體,師生之間構建互尊、平等、交融、協作的關系,能夠讓彼此共生、共同發展。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首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理念。現代教育研究對人的發展觀念逐漸進行拓展,并從多元智能的角度去分析評價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同時我國新課程改革中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反復強調。因此,教師應積極學習、深入研究課題,從思想層面轉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將學生放置在教育管理中心的位置,并基于此建立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得到綜合發展,為師生和諧關系的構建奠定基礎。其次,教師應堅持和諧理念。和諧強調的是整體環境內部各個因素之間的融洽,以及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協調。教師與學生之間和諧關系的構建需要其他因素的有效配合,如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班集體的關系、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學校與家長的關系等。教師應從“和諧”的角度調整各要素的交流,從整體上構建和諧關系,進而促進師生之間和諧共處。最后,教師應堅持民主管理理念。簡單來講,就是人人參與。在小學階段,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應滲透民主觀念,與學生在人格上保持平等,在與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中,構建教育共同體,從而促進師生和諧關系的構建。
結? 語
總之,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從教育關系、社會關系、心理關系和倫理關系四個方面進行建設。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應加強班集體的建設,加強對學生的情感道德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發育,重視雙方的共同發展,進而從認識到實踐層面做出全面的調整,這樣才能提高班級管理效果,讓師生關系趨于和諧。
[參考文獻]
田仲良.小學教師與學生和諧關系的構建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8):132.
馬海強.淺談小學教師管理工作中與學生和諧關系的構建[J].科技資訊,2020,18(08):95-96.
作者簡介:陳財(1976.2-),男,甘肅武威人, 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和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