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瑞琪
摘要:傳統是無處不在的,但現代人的誤解使得“傳統”一詞或多或少摻雜了貶義的內容,這樣并不利于促進社會均衡穩定的發展現狀。本文以伽達默爾的傳統觀為著力點,重點分析了伽達默爾為“傳統”正名的思想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將傳統與理性之間的對立化轉為內驅力相互作用,從而也使得傳統與歷史不再對立,回到了融為一體的關系,并且以“視域融合”的方法指導人們學會與傳統正確相處的模式。本文通過探討伽達默爾的傳統觀以及視域融合的方法,旨在對當今標榜“打破傳統”的不良現象提出修正與指導性的建議。
關鍵詞:傳統;伽達默爾;理性;歷史;視域
中圖分類號:B5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5-0019-02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海德格爾存在論的科學哲學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5BZX026)研究成果之一。
“傳統”一詞包含甚廣,內涵頗豐,“傳承”與“統一”是對其所有定義中的核心要義。傳統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來源,每一個人都根植于傳統,并向遠處蔓延求得生存。但是隨著“創新”旗號的打響,“傳統”逐漸成為人們摒而棄之的貶義詞。很多時候人們叫囂著打破傳統、拋棄傳統,無非是為了標榜創新之特殊,殊不知,人們從來沒有走出過“傳統”,有的只是身處其中,不得全貌的自以為是罷了。然而,伽達默爾眼中的“傳統”或許可以使人們的態度得以改善,他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為傳統正名,指出任何人都無法擺脫傳統,并提出了人與傳統正確相處的方法,這無疑對人們不再誤解傳統能夠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傳統在本質上與理性相調和
(一)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的對立
18世紀啟蒙主義運動割裂了科學和傳統之間的關系,從此科學成了指導進步的理性的代名詞,而傳統卻淪為保守落后的保護傘。因此,傳統在飽受罵名的莫須有罪行中艱難存活。那一絲留存在傳統中的精神也由于對傳統的回避與拒絕而消失殆盡。一直到近代,社會對于科學主義的依賴更是使得傳統被擱置不理,然而伽達默爾在看到了浪漫主義為傳統平反的不徹底性后提出了為傳統“正名”。
在伽達默爾的分析中,浪漫主義將傳統看作最重要的一種權威形式,“因襲的權威———不僅是有根據的見解———總是具有超過我們活動和行為的力量。”[1]在這里,傳統就是這樣一種“因襲的權威”,無時無刻不規定著人們的行動,甚至思想。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都將傳統和理性自由看作相互對立的,不同的是,啟蒙運動絕對擁護理性自由、科學至上,而浪漫主義堅決維護傳統的不可超越,并且認為傳統是歷史上被給予的像自然一樣的東西。伽達默爾之所以對二者進行分析并不是為了批判或贊同某一方的觀點,而是認為傳統與理性之間尚且存在可以調和的余地,并不是二者所探討的那般絕對。因此,伽達默爾提出,傳統與理性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對立。在他看來,浪漫主義對傳統的平反———“理性在一切傳統面前都必須保持沉默”———就像啟蒙運動對傳統的批判一樣荒謬,都是充滿了偏見的“單腳站立”。只有將傳統看作自由與歷史的基本要素,認識到傳統并不是只有肆意瘋長的迷信與俗見,而是需要刻意掌握與培養才能加以實現的,才能使理性與傳統相融相洽,和平共處。
(二)伽達默爾對傳統與理性的融合
伽達默爾通過分析傳統的本質將之同化為一種理性活動。他說:“傳統按其本質就是保存(Bewalrung)”[2],保存并不是隨意而為之,保存是即使在革命浪潮中仍被悄無聲息地延續下來的那部分東西,也遠比任何人所知道的所想到的東西要多得多,它是那種即使動蕩也無法取締的屬于生活本質的東西,比如語言和節日。與此同時,這些保存下來的東西隨著理性的參與同新的東西一起又構成了新的價值。因此,保存是一種自由的理性的活動,那么傳統也是具有理性的運動。可見,人們就算是想以革命的方式反對傳統,真正的傳統仍然理所當然地規定著、制約著人們。因此,在伽達默爾看來,不管是在浪漫主義對啟蒙運動的批判中還是在啟蒙運動對傳統的摒棄中,都存在著不受影響的那些傳統,并且它們在理性的指導下不斷尋找、生成新的價值。可以說,伽達默爾在這里采取的不是純批判的態度也不是絕對的傳統主義的態度,而是對二者的調和,即在承認中反思,在理性中發展。
二、傳統在過程上與歷史相同一
(一)傳統與歷史的對立消除
伽達默爾在繼續分析了精神科學詮釋學中傳統要素所應有的地位,他指出“精神科學的研究,不能認為自己是處于一種與我們作為歷史存在對過去所采取的態度的絕對對立之中。”[3]因此,他主張首先消除傳統與歷史學的對立,因為繼續發展、存在的傳統所產生的效果,與進行歷史研究的效果構成了某種效果統一體,我們所進行的歷史研究其實就是對這個效果統一體所做的分析,傳統與歷史的相互作用使得它們之間根本不存在一種絕對對立。也正是因為傳統與歷史本來就應該是這樣難解難分的統一體,我們才必須在歷史關系里去認識傳統這一要素。“我們的歷史意識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能聽到過去反響的聲音。只有在這眾多的聲音中,過去才表現出來。這構成了我們所分享的和想分享的傳統的本質。”[4]伽達默爾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對于精神科學的研究總是始于興趣,而興趣也總是對于某個對象的興趣,那些使人們“聽到過去反響的聲音”就是因為這個令人感興趣的對象在向人們訴說,僅僅是在它向人們呈現的那個方面,它就已經獲得了自己的存在。
(二)傳統與歷史的同一化
從歷史意識出發,伽達默爾指出,現代所做的歷史研究都不僅僅是一種研究,而是對已經形成的傳統的傳遞與沿用。因此,伽達默爾說歷史與傳統早已融為一體了。歷史是對過去的總括,它總是表現為一段又一段具有連續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東西完成了自己的保留過程,還有一些東西完成了對自己的超越過程,這些東西都是歷史對傳統的具體化。傳統具有歷史的連續性那一面,同時又有像未來流動并不斷創造生成的更開放的一面。伽達默爾在此想表達的并不是對傳統的堅決維護或絕對繼承,而是如實描述了傳統這一現象,肯定了傳統所擁有的巨大現實力量。也就是說,早在人們能夠意識到傳統產生的作用之前,傳統就早已在那里支配著人們的所思所想,人們的所思所想不是從別處來的,或者憑空捏造的,而正是來源于規定著人們思想的那些傳統。在此層面上,傳統與構成人們前見的歷史早已融為一體,不分你我。在伽達默爾看來,傳統不僅僅是已經確定了的歷史,更是將保留下來的東西延續下去的“活”的綿延,是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中介。傳統是人們可能獲得理解的共通視域,傳統也是人們認識自己的必經之路。
三、傳統作為共通視域與人的交互
(一)傳統與人的連接
人們與傳統永遠處于一種雙向的作用之中,傳統的真正運動是生存于其中的每一個個體帶來的,個體的創造活動為傳統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伽達默爾認為,人們的偏見與興趣通通來自于傳統的運動。傳統的運動就表現在對每個個體的塑造上,這種塑造的差異性就決定了不同觀點所構成視域的不同,因此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視域。然而傳統自身的這種流動性始終是只有通過對話才得以完成,這就使得由傳統構成的視域之間的互通成為可能。人們雖共存于傳統,但對于傳統所擁有的總體視域來說,人們只是各自分有了、共同分享了這個總體視域而已,沒有哪一個人能夠得到傳統所具有的那個完整視域,但傳統所具有的視域就是所有分有的總和。正是傳統賦予了人們不同的視域,才使得理解必須發生。因此,在伽達默爾看來,通過對話獲得開放的每一個視域都保有了生成新意義的可能,而獲得相互理解并達成一致意見的“視域融合”就是傳統得以不斷派生、更新、創造的內在動因,“視域融合”就是人與傳統的相處法則。只有在視域的開放與融合中,傳統才能反觀自身,并保持開放,從而獲得向未來延展的內在推力[5]。
(二)人與傳統的相處法則
“視域融合”法則是伽達默爾為人們學會正確看待傳統而提出的一種方法論。正確看待傳統并不是一味地強調拋棄和反對傳統,而是首先能夠認識到傳統的存在。因為傳統并不是因為大肆宣傳而成為傳統,而是由于它對人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但人卻沒有及時感知,還將它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它被人習以為常地保存并沿用至今,直到在與一切不同于己的人或物中認識了傳統,認識了自己。然而人永遠是在與他人的對話中真正認識自己的,所以傳統也只有在與其他傳統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修正和創新。由于傳統帶給人的影響遠比自己認識到的傳統更為豐富和深刻,所以人為了發展而需要進行的對話還遠遠不夠。即使是不在意或從未懷疑過的方面,也存在著尚未被意識到的傳統。雖然現如今有很多引進國外傳統的做法為人詬病,認為這是對自身傳統的否定與拋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保守傳統的思想。根據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法則,不妨將這外來傳統當作一場對話,它只是為傳統本身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并不是拋棄,而是有選擇性地發展,創新也是基于傳統而得以派生,因為從未打破或擺脫掉過傳統對人的規范作用。也就是說,在對傳統的認識中發展人自身的傳統。到頭來,傳統還是人自己的傳統,外來傳統只是起到了啟發的作用,傳統的發展終會以傳統的方式來完成。
參考文獻:
[1]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M].夏鎮平,宋建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劉凱.試析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中的“傳統”理論[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15-17.
[5]隋曉荻,徐明鶯,白雪花.存在、變化、語言的統一體———論伽達默爾的傳統觀[J].理論探討,2011(06):59-62.
(薦稿人:王穎斌,河北師范大學副教授)(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