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芝 李京麗
摘要:學困生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類特殊群體,這類學生很難擺脫學業困境,他們很容易受到師長們的批評,遭遇同學們的冷嘲熱諷,因此產生孤獨、自卑、焦慮、抑郁、極端、逆反、網絡成癮等不良心理,甚至引發傷害他人、自殘、自毀等偏激性行為。本文對學困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問題誘因展開分析,立足輔導員視域探究學困生心理危機的幫扶措施。
關鍵詞:輔導員;學困生;心理危機;幫扶措施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5-0159-02
基金項目:2017年度北部灣大學維護學校安全穩定研究重點課題“當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和快速反應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7QYAW05);2018年北部灣大學輔導員專項課題“輔導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及能力建設”(項目編號:81/FDYKY202)。
學困生是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這類學生因為缺乏學習動力和興趣、學習習慣及方法不當、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等導致學習效率低下。許多學困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存在著心理壓力甚至障礙,甚至出現極少數離家出走、自殺等極端案例。因此,輔導員在日常管理和工作中需要特別關注學困生的心理狀態,為他們有針對性地建立學習和心理成長檔案。
一、學困生心理危機預警
心理危機是指人們遭遇了超出他們應付能力的事件或境遇,個人無法應對而導致一種心理失衡的狀態[1]。心理危機下人的行為、語言、情感等都可能會失控。學困生作為學業壓力較大的群體,在心理危機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孤獨與自卑
學困生在現實中往往很容易感到孤獨,他們受到的正向關注比較少,身邊的人大多對他們不夠“友好”,他們的知心朋友往往是幾個成績較差的“同類”學生。長此以往,學困生在現實生活中處于自我麻痹狀態,很容易孤獨和自我封閉,有心事不愿意向他人訴說。部分學困生曾是優等生,但進入大學后發現身邊優秀的人比比皆是,而自己卻處處不如別人,因此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此外,學困生很容易遭受外界的冷落、偏見、排斥,甚至被老師和同學們貼上低人一等的隱形標簽,這無形中傷害了學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進而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二)焦慮與抑郁
焦慮、抑郁是常見的心理狀態,學困生普遍存在焦慮及抑郁心理,部分學困生經過心理疏導后能消除負面情緒,但也有一些學困生長期處于焦慮及抑郁狀態。學困生多數存在自我否定心理,部分老師不注意教育方式,導致學困生心理負擔進一步加重。部分學困生自認為自己智力低下,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焦慮和抑郁,進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
(三)極端與逆反
長期得不到正向引導和幫助的學困生,自我調控情緒的能力較弱,他們在情緒上容易沖動,心理上容易崩潰。在學業和精神上受到壓力,長期得不到排解的學困生,很容易走向極端,以此來發泄心中壓抑已久的苦悶。老師和同學們出于善意會對學困生提醒和批評,向家長反映他們在校的學習和表現,但他們往往比較排斥,認為這是在向家長告狀,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敵對情緒。家庭親子關系較差,且不注意溝通方式的家長,往往會粗暴地批評自己的孩子,這反而加重了學困生頂著干、逆著來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極少數學困生進而引發報復心理和行為。
(四)網絡依賴與成癮
與正常學生相比,學困生更容易過度依賴網絡,他們整天沉迷于網絡社交或網絡游戲中無法自拔,在虛擬的世界里麻痹和宣泄自我。部分學困生甚至達到了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學可以不上,網不能不上的狀態。網絡成為他們宣泄和排遣的唯一精神家園,離開網絡他們便焦躁不安、寂寞難耐、無所適從。網絡以外的東西他們似乎都不感興趣,逃課、掛科、重修等學業預警引發的現實壓力使他們既無法擺脫,又不愿意去直面,最后只能陷入網絡成癮的惡性循環中,無法自拔直至迷失自我。
二、高校學困生的心理問題誘因
(一)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中學時高考是學生們唯一的指揮棒,考名牌大學是他們唯一的目標和理想。進入大學后,學生們的價值觀念不同,追求各異,學習目標也隨之多元。大多數學困生認為考上大學即實現了終極目標,沒有樹立新的目標,持有“讀書無用論”觀點。不少學困生從未思考過為什么而學,對大學的學習內容完全失去興趣,純粹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成績總是不盡人意,在學習上總是得不到快樂的體驗,經常處于迷茫甚至盲從的生活狀態。
(二)自控和自我疏導能力較差
大學階段脫離了家庭的管教,部分自控能力較弱,學習和生活習慣較為懶散的學生就逐步淪為學困生。一開始他們只是慢慢地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在學習上的約束力和執行力不強,總是得過且過,自由散漫,我行我素。很快他們就無法適應競爭激烈的、崇尚自主學習的環境,久而久之他們就放棄了努力,成績也一落千丈。
(三)欠缺家庭和學校層面的積極引導
一些家長對子女百般溺愛,在學習和工作上沒有任何要求,導致部分學困生因為沒有后顧之憂而不思進取;一些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當子女學習遇到困難時,家長往往不是幫助子女尋找問題出在哪兒,該怎么解決,而是一味責備、抱怨,使子女對學習失去信心進而厭學[2];一些家長對子女缺少關愛,學生缺少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互動,長期得不到正常的溝通與心理疏導,很容易變得性格孤僻,形成焦躁、畏難、意志力差等心理障礙。若高校以學困生為主體積極開展心理引導,學困生的自我效能、積極人格、優良品質將逐漸被挖掘,學困生就能更好地找到自我定位,轉變為積極的心理和行為。
三、輔導員視域下學困生心理危機幫扶措施
(一)家校合力育人,幫扶學困生脫困
輔導員作為高校學困生的管理者,需要找到合理的方式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擺脫心理危機。輔導員應積極取得家長及任課老師的支持,找到家校育人的最佳合力,讓學困生感受到來自父母和學校關愛,改變自身不良的心理及學習態度。一是輔導員應當主動與學困生家長聯系,反饋學困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并說明此類心理危機對學生成長的不良影響,與家長商討幫扶學生解決心理危機的措施,比如,家長在學生、生活等多方面對學生予以鼓勵、關心和支持;二是輔導員應當主動與任課教師商討課堂教學方法改進方案,比如,關注考勤,督促學困生及時回歸課堂,有意點名學困生回答問題,引起學困生對課堂內容的興趣等。
(二)開展一對一談心談話,實現學困生轉變
談心談話是輔導員走近、了解并幫助學困生最有效的方法。與學困生的談話要做實做細,要有耐心有方法。首先,談心談話前要了解學困生的家庭情況、學習成績、性格特點等,真正地走進每一個學困生的內心世界,讓他們意識到你在關注、關心和幫助他;其次,談心談話要有的放矢,要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不同原因的問題采用不同的策略,幫助他們分析并找到學習困難的根本原因,并因勢利導提出解決辦法。最后,談心談話要注意技巧,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要尊重和相信學生,以朋友的身份消除學困生對輔導員的戒備,必要的時候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指導學生,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三)強化理想信念教育,鼓勵和引導學困生成長成才
在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輔導員可以契合學困生的網絡情結,借助網絡新媒體塑造學困生的三觀,理解學困生的訴求,燃起學困生的理想。對于學困生,輔導員要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要讓學困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要多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贊揚和鼓勵他們,引導他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3]。
(四)豐富校園文體活動,促進學困生身心和諧
校園文化活動的氛圍是健康高雅的,校園體育活動的氛圍是積極向上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是調整學困生負面情緒的有效方式,輔導員要在集體活動中給他們創造一定自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4]。促使學困生能夠活躍思維,鍛煉體魄,宣泄情緒,陶冶情操,以克服學困生孤獨、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促進他們的身心和諧。
(五)關注學生心理危機,提升干預反應能力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較早發現者、及時干預者和有效監管者,在心理危機預防、處置、總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首先,輔導員要落實心理咨詢隊伍的建設,設置心理委員和宿舍調解員崗位,加強對學困生心理狀態的了解。輔導員了解到學困生心理危機后,應主動與學生家長溝通,告知家長學生的在校情況,家長與輔導員共同探討學困生心理危機的解決辦法。其次,輔導員要建立輔導員—班級—宿舍—家庭四維心理管理機制,讓學困生能及時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并及時排解及調節,輔導員也需建立突發事件應對機制,防范學困生在心理危機下可能產生的風險,建立突發事件管理小組,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對事件進行妥善處理,并正向引導輿論,保證學校教育管理秩序的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宗春燕.高校學困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82):16215-16216+16223.
[2]余珍娣.農村中學學困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現狀分析及對策[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2(02):1.
[3]夏聲義.讓“學困生”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A]//教育部中國教師獎勵基金會、中教創新教育研究院.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北京中教創新軟件發展研究院,2005:2.
[4]王淑君.探索學困生心理障礙,促進學困生轉化[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05(12):50.
[5]倪娜,陳姍姍,付小衛.高校輔導員處置心理危機事件能力提升的路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8(02):75-78.
(薦稿人:陳惠娟,北部灣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