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丹
摘要:高校志愿服務是大學生認知社會、了解民情、錘煉品格、奉獻社會的實踐平臺,是全面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教育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目標,實現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與戰略意義。
關鍵詞:社會治理;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D63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5-0146-02
基金項目:2021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資助課題“社會治理視域下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項目編號:XSP21YBZ165)研究成果之一。
一、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是指高校志愿服務這一奉獻他人和社會、提升自我的行為在時間上不間斷地延續下去[1]。高校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內涵豐富,是不間斷的、穩定的與綠色健康發展的志愿服務,是創新力、競爭力與貢獻力不斷提升的志愿服務;是組織化、法治化與常態化的志愿服務;是志愿精神的薪火相傳。作為社會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力量,高校志愿服務是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實踐內涵。
二、社會治理視角下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這一概念的提出為高校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社會治理大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務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系統化
社會治理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強調人人參與,強調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黨中央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提出社會治理格局應該是全民共建共享。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于發揮黨總攬全局的核心作用,協調好各方力量、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高校是社會的重要組織,高校志愿服務是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力量之一。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稱贊志愿者是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前行者、引領者,強調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要求志愿者事業要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向同行[3]。近些年,高校志愿者已然成為社會志愿服務的重要力量,逐步為社會各界認可并被大力稱贊,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其志愿服務覆蓋面、行為影響力、資金保障、機制運行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政府、社會、高校等各方協同,共同努力,確保高校志愿服務水平提升。
(二)精細化
精細化是社會治理的治理理念,它注重過程,強調細節,要求社會治理過程凸顯人性化、細節化、標準化,力求每一個治理環節都精細、精確、精益[3]。高校志愿服務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課堂外的有機延伸,通過志愿服務,志愿者可以增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情感和行為認同,加快其社會化進程。但是,一直以來,高校志愿服務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缺少固定的授課形式、充足的理論學習時間、細致化的教學方案、及時的后勤保障和有效的評價機制,導致高校志愿服務會有“形式化”“表面化”等現象產生,影響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致使高校志愿服務育人效果不明顯。借鑒社會治理理論的精細化治理理念,高校志愿應在服務前、服務中、服務后都做到細致、細心、做實、做嚴,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從而提升、擴大志愿服務的育人效果。
(三)時代化
我國的社會治理理論是與時俱進的,是基于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依據不斷變化的時代需求,逐步形成的科學的理論體系。目前,高校志愿者正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社會治理,但是高校志愿服務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從志愿服務的類型來看,相對傳統的活動開始向全面、深刻的法治化、專業化、信息化和國際化的志愿服務項目轉變等,這就客觀要求高校志愿服務要回應時代訴求,改良和提升志愿服務的方式、結構;培養出更高素質、更高水平的志愿服務的推動者、志愿服務組織的管理者、志愿服務項目的運營者。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志愿服務活動中積極發揮高校志愿者的專業引領和創新引領作用。
三、社會治理視角下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高校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諸多因素的配合和支持,在社會治理背景下提升高校志愿服務質量,推進其持續、高效發展,高校需多角度尋找路徑。
(一)完善制度體系,夯實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基礎
制度是維系社會有序運行的重要基礎。制度的目的在于依靠制度的力量實現活動的規范化、有序化。作為一種社會活動,高校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制度的規范、保障和支持。當前國家針對宏觀層面的志愿服務已頒布了相關政策,但是針對高校志愿服務這一特定主體的制度文件存在缺位等問題。回應現實需求,完善制度體系,是推動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要做好制度的頂層設計。高校志愿服務涉及范圍廣、目標多元、影響廣泛,需要把頂層設計放在首位。高校志愿服務的頂層設計要以問題為導向,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把制度設計的理念和社會現實統一、注重制度設計的系統規劃,確保制度設計具有前瞻性、導向性、科學性,有效發揮制度設計的引領功能。
另一方面要確保制度的及時供給。要確保高校志愿服務制度體系的效能最大化,就必須健全制度,在環境、主客體等結構要素上下功夫,系統思考、整體謀劃,協同政府、社會、學校、個人、社會,建構結構合理、相互補充、有機銜接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其整合功能。
(二)健全法律法規,奠定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法治基石
高校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高校志愿服務的立法是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法律法規制定與實施確保志愿服務行為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確保志愿者、志愿服務對象的權利不受侵犯。隨著志愿服務的快速發展,志愿服務立法成為當務之急。
其一,加快國家層面的立法。目前,國家層面只有《慈善法》和《志愿服務條例》等,缺乏高校志愿服務立法。《志愿服務條例》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各要素和全過程明確了規范和要求,但是在具體實施中,缺乏配套的法規,導致很多法律條文難以發揮應有的法律效力。加快國家立法,明確政府在高校志愿服務的法律職責,同時,配套出臺《志愿服務條例》的法律法規,修訂現行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形成多層次、多領域、完整、專業化的志愿服務法律體系,確?!稐l例》的有效落實,才能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消除制度障礙,確保高校志愿服務的健康發展。
其二,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只有具備可執行性、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才是良法。因此,國家關于高校志愿服務法律法規的制定必須要處理好原則性和可操作性的關系,要尊重法律權威和各地區的現實差異。一方面要強化政府職責,立法明確志愿服務的經費投入、志愿服務險種的設立、監管主體、志愿服務場所的選擇等內容,保障高校志愿主體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應立法明確大學生志愿者的身份和義務,對志愿者的專業技能登記注冊,對其志愿服務行為視情況要求簽署法定保密要求等,確保志愿服務的對象權益不受侵犯。
(三)強化高校志愿服務管理,建構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組織基礎
怎么管理、怎么有效整合現有資源;怎么提供更高效的志愿服務,是高校必須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根據自身實際,整合學校資源,制定科學的管理模式,提升志愿服務的創新力,是高校志愿服務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要在提升志愿服務的管理與實施水平上努力,建立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團委負責,各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管理體系。學校黨委負責制定志愿服務章程、成立志愿服務工作小組,統籌規劃志愿服務工作;團委負責制定志愿服務工作程序,審核志愿服務活動策劃書、活動經費的審批程序,為志愿服務項目配備指導老師、對志愿者進行培訓;黨組織負責把是否參加志愿服務、志愿服務的水平作為黨員發展的重要參考依據;各部門齊抓共管,嚴把志愿者選拔關、培訓關、考核評價關和激勵關,共同促進高校志愿服務良性發展。
高校還應在創新大學生志愿服務形式、豐富志愿服務內容上努力。當前,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大多是一些環境保護、賽事服務、社區公益等活動,內容和形式過于單一,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熱情難以激發,高校可以考慮把志愿服務和創業結合起來,以項目的形式走公益創業之路,既解決了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問題,又實現了志愿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高校志愿服務是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根據社會治理的要求,深入細致地對高校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是時代所需[4-5]。當代青年大學生要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引,為高校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奉獻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黨秀云.論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與基礎[J].中國行政管理,2019(11).
[2]劉芳銘.高校志愿服務文化的價值詮釋與培育路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5).
[3]謝良紅.社會治理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D].成都:西華大學,2020.
[4]巫蓉,等.社會治理背景下學校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3).
[5]申明遠.社會治理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務的生成邏輯[J].延邊黨校學報,2019(12).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