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
摘要:高校資助主要是為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是育人,對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而言,要想將其有效性充分發揮出來,需要做好心理學準備。基于此,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對高校資助運有效性進行分析,首先闡述了高校資助育人的意義,其次對其低效現象進行了分析,最后通過建立以人為本資助育人體系;培養貧困生的主體認識;重視貧困生的心理訴求;培養貧困生的積極性四條措施,來提高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校;資助育人;有效性;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5-0157-02
基金項目:2019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9SJB413);2020年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項目(項目編號:DJSZJY105)。
高校擴招幅度越來越大,高校大學生數量逐漸增多,貧困學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貧困大學生進入高校接受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問題之一。對此,我國高校圍繞貧困大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經濟資助措施,促使貧困大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但是,現階段,傳統的經濟資助模式無法滿足貧困大學生的發展需求,資助育人,從原本的經濟資助轉變為經濟和精神共同資助育人,重視貧困學生的心理需求,從心理學角度將學生創造性發揮出來,進而使高校資助育人實現有效性。
一、高校資助育人的意義
(一)幫助困難學生
高校資助育人的任務是不能讓經濟困難成為學生接受平等教育機會的阻礙。因此,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點就是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為貧困學生提供經濟資助,以國家、學校、社會和學生為主體建立四位一體的資助體系,幫助貧困大學生繼續接受高校教育[1]。
(二)加強思想教育
大學時期對于一個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十分重要,因此,在這一期間高校必須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立德樹人基礎上,建立物質、道德、能力與精神相融合的長效育人機制,促使貧困大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
(三)培養積極人格
心理健康與外界環境有著直接關系,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人格,利用積極的價值導向進行思想教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注意學生能動性的培養,將學生的心理資本充分挖掘出來[2]。從心理學角度開展高效制度育人工作,有利于貧困大學生培養積極人格,健康成長。
二、高校資助育人低效現狀
(一)人文關懷不到位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內涵比較豐富,但是在實際開展資助工作時,價值定位出現了偏差,過于重視經濟,忽視了精神資助,強調資助育人外在的主導價值,對于資助人本身內在主體價值有所忽視,同時忽視了對個體精神需求的滿足,資助體系無法體現人文關懷[3]。盡管能夠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但是會使學生背負過大的心理壓力,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效果被大大削弱。
(二)經濟與精神認識不足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高校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資助體系,能夠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壓力。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不僅需要經濟資助,還需要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幫助。大部分高校在資助貧困學生時對這一幫助有所忽視,只為其提供經濟資助,對學生的情感表達和精神追求不夠尊重,使得資助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無法發揮出來,沒有起到資助育人的作用[4]。
(三)學生自我鼓勵培養缺乏
我國高校通過外部激勵渠道來完成資助工作,外部力量對于學生成長有著重要的激勵作用。但是,僅僅依靠外部力量并不足以起到資助育人作用。這是由于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不注意激勵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激勵方式不夠科學,無法利用外部力量使學生發生內在改變。
三、高校資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學路徑
(一)建立以人為本資助育人體系
首先,明確資助社會價值與育人人本價值關系。在對貧困學生資助時要注意其情感和尊嚴等方面的追求,加強精神溝通,教育者要體現人文關懷,資助育人也需要將其中的道德和人文價值體現出來。對此,需要建立以人為本的資助育人機制,將人文關懷貫穿其中,同時改進資助中不合理的做法,避免其中出現功利性的資助現象。建立隱性資助模式,在保障貧困學生隱私和尊嚴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和信用制度為學生提供資助[5]。
其次,通過對貧困學生資助偏好調查可知,貧困學生更傾向于獎學金與勤工助學的資助,對于無償性的資助并不愿意接受。對此,高校可以設置不同的資助方式,尊重學生自立自強的要求,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競爭、自主選擇的機會。
最后,為貧困學生提供精神資助需要充分考慮其心理接受能力,在滿足其個性情感需求的同時,從心理學角度為其提供精神資助。以人為本的資助模式,不僅能夠將資助育人社會價值體現出來,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外界的關愛,進而產生感恩心理。
(二)培養貧困生的主體認識
高校在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時,需要將貧困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出來,激發其主體認識,對貧困學生要有責任心,尊重其自主性。貧困學生需要了解自身價值,將內在能動性激發出來。對此,高校需要改變自己的工作理念,將自己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的指揮性轉變為服務性,將權威說教轉變為平等溝通,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樹立服務意識。要強調經濟幫扶與精神幫扶兩手抓,強化對貧困生的情感關懷,準確把握困難學生的心理特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常州大學在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學校要求輔導員每學期與資助對象深入溝通,對其家庭情況和具體困難深入了解,并介紹最新的資助政策和資助措施。學校和學院經常針對特殊困難群體學生召開座談會,鼓勵同學們自強自立、努力學習;每年評選自強自立大學生模范標兵,在學生中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并且建立全面有效的困難學生就業援助體系,重點關注困難學生的就業問題;常年堅持對困難學生的走訪和送溫暖工作,了解其家庭困難情況,幫助解決其生活問題。
(三)重視貧困生的心理訴求
貧困大學生不僅面臨著經濟困難,同時在學業、就業、人際關系以及情感等方面也都面臨著困境,尤其是當今社會,貧富差距大,價值觀多樣,貧困學生本身的價值觀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極易出現心理問題。對此,高校需要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注意貧困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提供經濟資助的基礎上,開展精神教育,幫助貧困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樹立健康的心里狀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獲得更多積極的心理教育。
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對貧困學生心理需求進行全面的關注,這就需要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不斷完善。研究發現,相較于非貧困學生而言,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較低。目前的高校心理教育而言,作為重點關注群體,高校對貧困學生的隱私保護不夠重視[6]。而且,由于貧困學生本身沒有強烈的求助愿望,導致高校對其資助不到位,這就需要高校利用貧困學生資助體系,收集相關信息。學校每學年對貧困學生開展心理測試及問卷調查、專題座談、跟蹤反饋等掌握的情況,科學分析家庭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通過心理普查篩選貧困學生,了解貧困學生心理狀態,在保護學生隱私并維護尊嚴的基礎上,讓其感受到資助育人的尊重和關愛,從心理上能夠接受這種關愛。發揮心理健康課程和校園文化活動的教育疏導功能,幫助困難學生消除心理困惑,緩解心理壓力,引導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四)培養貧困生的積極性
高校資助育人不僅需要讓貧困學生能夠完成學業,同時還需要以長遠的目標關注學生成長。將貧困學生成長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幫助,實現自我激勵。高校需要在保障貧困學生主體性基礎上,將其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重視培養貧困學生內在潛力,發揮其內在成長動力。
當今社會,貧困學生越發渴望成功。在此基礎上,高校可以為其提供更多的渠道,實現外部激勵,并通過提高學生價值感來實現內在激勵。首先,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正面評價學生能力提升行為,幫助貧困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使其積極加入社會實踐和創業就業活動中。其次,在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基礎上,對學生能力進行針對性培養,促使貧困學生能夠實現自我激勵,高校可以通過幸福課程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自我價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讓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培養積極人格,促使貧困學生健康成長。
四、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貧困大學生可以在高校擴招的基礎上改變命運。高校為貧困學生提供資助育人服務,讓貧困學生能夠享受各種優惠政策,有助于貧困生實現自我價值。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為師生提供了交流平臺,教育者從人文關懷角度上關注貧困學生成長情況,為其提供幫助,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實現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淑珍,符丹.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有效性提升路徑探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8(03):72-75.
[2]楊英.新形勢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9(07):172-173.
[3]高陽.試論提高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有效性的對策[J].市場周刊·理論版,2018(32):195-196.
[4]朱穎妮.高校輔導員在資助工作中育人角色的思考[J].智庫時代,2018,151(35):80-81.
[5]孟國忠,農春仕.論高校資助育人的價值維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
[6]于虹.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J].求知導刊,2018(22):59.
(薦稿人:周寧,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