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娜 沈凌霞 楊鳳軍 田小園 杜錦輝


【摘要】目的:探討“京蒙醫療幫扶”對內蒙古寧城縣中心醫院中醫科針灸門診的影響觀察。方法:收集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內蒙古寧城縣中心醫院中醫科針灸理療門診人數和總收入情況,并結合新開展項目,開展培訓、義診和咨詢活動,分析京蒙醫療幫扶產生的影響。結果:2020年以來內蒙古寧城縣中心醫院中醫針灸科室在門診人數、綜合收入有所提高;寧城縣中心醫院中醫科針灸在居民中的知曉率和認可度普遍提升;在居民口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方面產生積極影響。結論:“京蒙醫療幫扶”對寧城縣中心醫院中醫科針灸門診的發展產生引導和提升等積極作用,其經驗值得一定范圍內進行推廣。
【關鍵詞】京蒙醫療幫扶 中醫科針灸門診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2.291
1 資料與方法
內蒙古寧城縣中心醫院始建于1951年,其特點有:(1)是集急救、醫療、預防、康復、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國家三級乙等綜合醫院。(2)地處蒙冀遼三省交界,覆蓋全縣乃至周邊地區100余萬人口的健康保障任務。(3)二十余年的京蒙醫療對口支援,使得臨床醫技等科室已經各具特色,皆有長足發展。其西醫治療在國家縣域級醫院頗具實力,2020年底,被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授予“全國改善醫療服務示范醫院”稱號。(4)該醫院中醫科針灸發展相對較為滯緩,針灸門診于2018年成立,技術力量尤為薄弱。僅有康復類別醫師1名,中醫醫師1名,助理醫師2名。(5)針灸理療門診患者數量較少,醫療收入微乎其微,居民對其知曉率很低。鑒于此狀,寧城縣中心醫院積極申請并通過京蒙對口支援政策支持,努力改善中醫科針灸現狀。
1.1通過北京醫療專家的門診“傳幫帶”,提高現有人員的整體診療水平。北京專家發揮傳播作用,將最新最前沿的中醫適宜技術傳送給青年醫生;幫助青年醫師提高臨床技能,手把手教授;帶動青年醫生的求知欲,對專業技能和診療疾病水平提高的渴望,從而提高整體學術氛圍。
1.2定期開展專業技術學術培訓,對寧城縣中心醫院的現有中醫適宜技術進行改良,拓展新項目新方法。在傳統針刺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將北京市名中醫的臨床經驗傾囊相授,增強臨床療效;科室范圍內開展各項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增強執業能力;擴展火針、放血、拔罐療法的適用疾病種類,將其廣泛應用于骨科、外科、兒科、心內科、消化科等相關領域,引進黃帝內針、撳針等新療法,尤其黃帝內針療法,以“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1]臨證總則,打破傳統針刺療法認知,依據其法理臨證,以其針少而精,進行臨床實踐都能效如桴鼓[2];同時引進撳針療法,其體積小,在相應穴位上埋針,能達到持續24小時進行針灸治療的目的[3],在面癱和消化系統疾病治療中廣泛使用。
1.3通過深入山區和貧困地區義診,提高居民知曉率和認可度
寧城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屬于高原和平原的過渡地帶,仍有不少居民居住山區,因地理位置、交通、醫療條件受限,個別居民形成“小病靠養,大病靠扛”的觀念;北京專家跟隨寧城縣中心醫院青年志愿者服務團隊——“金絲帶”義診隊伍,開展下鄉活動,送醫上門,進一步提高山區患者對縣中心醫院中醫科的知曉率和認可度。
1.4搭建京蒙醫療共享平臺,利用北京得天獨厚的便利醫療條件,將經驗豐富的北京名中醫請到寧城,同時把北京先進的中醫理念和中醫適宜技術傳送到寧城青年醫生身邊,讓寧城百姓惠利;北京專家與寧城縣衛健委共同組織實施專業技術論壇,選拔出有潛力的青年醫師進行重點培養,輸送至北京重點學科醫院;并探索長期可延續機制,京蒙醫療資源共享,互通有無。
1.5薪火傳承,通過師徒傳承方式,延伸京蒙醫療對口支援的經緯度。師徒傳承歷來是中醫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其紐帶作用,擴展京蒙醫療支援的長度和寬度,建立長效機制,防止其短暫效應。
2 結果
2.1 對寧城縣中心醫院中醫科針灸理療門診的2018—2020年的門診人次和收入情況進行了分析和匯總,寧城縣人口以農業人口為主,有一定季節性和農作閑時不同的影響,又根據內蒙古地區社會保障政策的不同,伴隨北京專家的技術支持和社會效益的影響, 其中針灸理療門診人數2020年較2019年增長約50%,總收入增長數倍,其增長幅度最明顯(表1);2020年中醫科總收入622.8萬元,比2019年增加87萬元(表2);醫療占比由2019年71.34%提高到2020年78.64%,整體有所提高;中醫治療為主的醫療收入和醫療純收入均有明顯增長(表3);針灸理療門診每月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尤其在7、8月兩個月份創下針灸理療門診新高,門診人數和總收入均為歷史最高(表4)。
2.2除了對寧醫中醫針灸門診數字的提升,北京專家幫扶寧城縣醫院期間,接治病人千余人,輔導實習學生數十人,帶教青年醫生十余人[4],義診治療五百余人,通過科室間互相協作關系的建立,中醫科在院內臨床40多個科室中,彰顯其治療優勢,同時帶來很好的社會效益。
2.3寧城縣域或周邊區縣范圍內居民對寧城縣中心醫院的知曉率和認可度提高。前期居民對縣中心醫院中醫科的知曉率和認可度幾乎為0,通過北京專家積極主動推廣和宣傳中醫藥及中醫適宜技術,下鄉義診,網絡綠色診療通道的建立,邀請北京市名中醫下寧等活動的開展,在居民中形成一定影響,很快得到患者和居民的首肯。
2.4通過組織實施《針灸推拿高峰論壇》,邀請北京市名中醫蒞臨寧城,傳經送寶,與寧城縣衛健委共同籌劃寧城縣基層人員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在全縣域范圍內,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將最先進的中醫適宜技術傳送到寧城;通過師徒傳承方式,體現中醫傳統師承優勢,建立京蒙兩地紐帶,后續在兩地間形成人才傳輸長效幫扶機制,搭建京蒙對口醫療幫扶的平臺共享,進一步促進其深度的拓展。
3 討論
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數十年以來,北京市石景山區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對接,區屬醫院對接寧誠縣中心醫院,通過北京專家幫扶中醫科,針灸理療門診在診療人數和總收入方面取得顯著進步;轄區及鄰近縣域居民對縣醫院中醫科針灸治療的知曉率和認可度有明顯提高;通過醫療對口幫扶,引進新技術,新方法,增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專業技術能力提升是減小兩者間差距的根本措施,是提高人才梯隊專業技術水平的關鍵,也就是“軟件”要跟上;正如:人才是醫院發展核心,人才培養是支援工作重點[5];所以,從中醫藥和針灸等傳統療法入手,是提高醫院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有利切入口。搭建京蒙醫療扶貧平臺,實現醫療共享。受援地醫院鼓勵青年骨干醫師,“走出去”,開闊視野,主動學習先進醫療機構的先進技術[6],通過京蒙扶貧協作牽線搭橋,北京多家三甲醫院與寧城縣中心醫院結成對口幫扶關系,常年有北京專家在寧城坐診。京蒙醫院雙方將繼續本著“優勢互補,注重效益,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7],在推動寧城縣域醫療發展道路上攜手并進,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力紅.黃帝內針講義[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6-19.
[2]賈兆星,袁琪,李勝利等.探析《黃帝內針》的審穴要訣“三二一”[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39):90.
[3]宋雪,等.撳針治療頸椎病頸痛的臨床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12(2):262-265.
[4]項曉暉,杜錦輝.“京城女華佗駐寧扶貧記”-北京市石景山區對口幫扶醫學專家馮娜的扶貧故事;寧城信息網,2020,12,15.
[5]肖政,汪成瓊,廖蓉蓉,等.我國醫療支援縣級醫院的機制及策略研究[J].重慶醫學,2014,43(36):4974-4977.
[6]王瑞濤,李棟,李穎,等.天津市綜合性三甲醫院對口幫扶甘肅省貧困地區醫院的經驗與啟示[J].現代醫院,2021,2,21(2):174.
[7]云才曉.做好京蒙對口幫扶工作[J].內蒙古宣傳,200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