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香 陳君艷 謝曉偉
摘要:為實現高職學生有效學習、提高專業技能,本文從“有效學習”概念出發,通過文獻檢索、課堂實踐調查等形式,從教師教學角度著手,研究了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多與學生互動、反思學習效果、加強課程思政手段等教學策略,從加強合作交流、加強專業學習方面闡述了教師潛在的學習能力,以期提高教師的自身素養,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積極學習方面產生良性循環的學習效果,為推動學生有效學習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有效學習;教學過程;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5-0064-03
基金項目:校級2019年度思政課程改革項目;校級2020年度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項目編號:JYYB202020)。
學生是否有效學習,是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志,本文以“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為關鍵字,發現中國知網上的相關數據87條,總體來說,涉及此類教學研究文章不多,因此,本研究結合現實教學情況及教學反思,就改進有效學習的教學策略及教師提升發展思路方面進行思考。
一、有效學習背景
當今高職教育是一種多元化的教育,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掌握的情況很大程度源于自身學習投入情況,學生是否利用在校期間有效學習,也成為個人走入社會生存發展的關注點。有效學習是指學生積極參與并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和增長能力的學習活動[1]。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是和教學同步進行的,學生的學習是自己建構的過程[2]。有效學習能夠喚醒學生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培養學生適度的競爭意識、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人生理想與目標追求[3]。有效學習就是利用一定的時間、空間以及場地,學習者通過學習形式、幫助者等因素進行積極的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的效果。而高職學生專業學習能力及素質教育等方面的提升,都需要教師的激勵和幫助,促進學生學習有效化,實現學習目標。
二、“有效學習”視角下教師教學的研究意義
高職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思維活躍、認知能力強、情感豐富、個性張揚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感性認識較豐富,擅于實踐操作[4]。但由于高職學生生源多樣化、學生學習能力接受程度復雜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研究教師如何教學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如何才能有效學習、學習有效,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三、“有效學習”視角下教師教學的策略
教師作為激活者、評價者、社會榜樣[5],要以高職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改進教學、提升教學,為高職學生有效學習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撐。以有效學習為視角,教師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行為或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和教學目標的達成[6]。教學的策略歸納為以下六方面:
(一)全程覆蓋課程思政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專業+思政”結合的教學方法。例如,在H5融媒體設計與制作課程實施中,教師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從學習強國平臺中挖掘優秀的圖片、視頻素材,將其融入專業課程中,讓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教育同向進步,使其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產生學習期待、進步及積極精神,從而不斷挑戰自己。此外,教師還應及時提醒和鼓勵學生制定有效學習計劃,讓學生有主動意識、有創新、創造性地去學習,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正面的思維,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實現學習小目標(近期目標),幫助學生提高自我,逐步離期望值越來越近,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向課程體系大目標靠近。
(二)及時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要引導高職學生有效學習,就應該掌握好教學尺度,設置好教學知識難度。在教學中,教師應將每堂課專業技能知識分為難、較難、簡單三個等級,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團隊實踐并逐步突破,教師適當指導,學生在挑戰學習任務、收獲知識的同時獲得自豪感和滿足感,教師積極對待高職學生課堂學習的犯錯,鼓勵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問題,學會接受錯誤,并通過自身內驅力的認知,內化專業知識,提高學習效果;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積極給予幫助,并通過QQ、學習平臺等多種方式解決學生的知識求助,動態地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
(三)適時改進教學方法
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教師應多提疑問,如高職學生在課堂中能做什么、他們的關注點是什么、在課堂學習能得到什么、學生的反饋有什么、下一步該怎么做等要精細化設計、科學化預案,確保本節課的實施結果與實際保持同步;設計符合高職學生的個性化教學策略,做到教學策略少而精,且將重心放在如何調動高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知識學習緊密結合上,設計多樣化學習任務,讓學生的學習觀念由“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名“指揮者”,而學生是“主角”,教師要根據學情分析,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以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為準則,做好學期授課計劃,設置好課程的教學流程結構(如采用思維導圖Mind Map),確保課堂的教學過程流暢有序、穩步,能突出重難點。
在信息化手段上,教師應采用數字資源如學習平臺、微課等輔助教學手段,如課程平臺創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金錢,要真正充分利用起來,不流于形式,有效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實施按照“GANAG”流程實施[7],其中中G是設置目標,A是回顧先前知識,N是接受新知識,A是回顧先前知識,G是檢驗是否達成目標,形成良性的螺旋上升式教學。
(四)實時保持學生互動
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教師需關注課堂,不能獨自“唱戲”,而是引導高職學生參與課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了了解高職學生的課堂狀態,就需要教師通過信息手段對學生課堂中的每個學習時間階段有深入了解,本研究通過自身教學實證研究,認為教師互動應從課堂三個階段實施。
1.課前階段:教師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做好每次授課的前期安排,掌握學生先前銜接知識點的學習情況,有意識地幫助高職學生平穩度過學習的第一階段。教師在課前將教學流程通過信息化平臺發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了解課堂學習目標,清楚學習任務后,并做好預習,主動意識到本課程的學習“我要做什么”。
2.課中階段: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攝取能力,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課堂留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信任并尊重學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會樂趣和激情,潛移默化地將技能知識轉化并吸收。而教師可以做幕后的指揮者,傾聽學生心聲,給足學生時間,引入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彼此互幫互助,讓學生找到歸屬感,提高自我學習的認知和肯定,教導學生進行合理的任務分析和任務完成,從而總結知識獲取規律或結果,教師注意避免或減少對學生言語、動作及情緒上的負面信息,掌控和穩定好課堂秩序。
3.課后階段:教師可設計難點,讓學生學會自我學習,克服困難、盡力發揮最大能力超越自己。教師可在課后通過教學平臺、QQ、微信等在線溝通,有效解決學生遇到的疑難問題。
(五)定時反思學習效果
1.建立學生反思支撐平臺。教師應建立課程教學平臺(如愛課程、智慧樹、智慧職教等),學生在課后可查詢學習情況,做到自我反思并調整學習狀態,并做好下一步學習計劃,設定下一個教學目標(如圖1所示)[6]。根據教學平臺的學生心得反饋,及時微調下一次教學內容重難點。

2.關注個性化差異。在大班學習中,學生遇到困難,教師應引導他們多聽取其他伙伴的觀點和策略,使其在集體中找到一種安全感,讓他們在集體中學到知識;在小組學習中,教師要考慮學生學情、教學環境等多方面因素,靈活地創建學習小組。學生比較清楚自己的學習狀況,通過小組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學習、討論和幫助,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能讓學生有發表觀點的平臺。經過磨煉,學生基本能完成一定任務(教師建立各種難易程度的任務,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任務),教師可繼續采用鼓勵加分制度,提高學生正向的學習效應,使學生不斷挑戰自我,形成良好的學習循環策略。
3.糾正犯錯問題。教師可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及時尋找改進學生學習方法;建立合理的反饋機制,減少學生的犯錯率;進行必要的挫折教育,正確對待學生遇到的學習挫折,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自我調控及自我調節等。
(六)完善學習評價制度
有效學習需要通過評價制度來衡量,高職學生應重視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同學評價(分組評價包括小組內部評價、組組之間評價)等,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總結評價。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內部質量診斷平臺或課程教學平臺,及時收集學生具體的真實評價,并通過整理數據,分析出教師教學中的不足和學生學習的問題,改進教學、優化學習策略(如圖2所示)。

四、教師綜合能力拓展———與時俱進
教師應具備專業知識、教學能力兩方面,加強交流和合作,努力提高教學能力水平。教師應多參加師資教學能力培訓,在線課程建設、信息化教學能力比賽;還要多參與聽課、評課活動,學習并觀察優秀教師的教學過程,反思自身教學過程中需改進或提升的方面;邀請本專業的外校教師、本教研室的教師參與聽課,并反饋授課意見和建議。教師要積極走出去,走進企業、走進行業,參與專業實踐,不斷改進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經常深入國內外兄弟院校學習,學習他們教師的先進教學技術、教學內容,豐富自己的教學信息化水平,拓寬教學的視野。
五、小結
有效學習是高校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存在。教師應以德樹人,重視課程思政教育,適應教學新觀念,采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并做好教學反思,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地有效學習,增強專業技能。當今時代,教師要與時俱進、及時修改教學授課方案、優化教學策略,走進學生內心,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是可見的、行動的、發展的。
參考文獻:
[1]康鈞.“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策略體會[J].中國校外教育,2010(21):113.
[2]沈舷.有效學習與有效教學[J].繼續教育研究,2006(01):132-134.
[3]明慶華,谷木榮.有效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屬[J].中國教育學刊,2015(05):32-36.
[4]吳小香,毛燁.“互聯網+”環境下高職教師有效教學的探究與思考[J].職業技術,2018,17(10):78-80.
[5]彭正梅,伍紹楊,鄧莉.如何培養高階能力———哈蒂“可見的學習”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9,40(05):76-85.
[6]張紅英,鄧烈君,王志軍.信息化背景下的有效教學與探究學習———第六屆全球華人探究學習創新應用大會學術觀點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5(09):10-13.
[7]約翰·哈蒂.可見的學習在行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3-35.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