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泓俊
摘要: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表示:“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群體,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臨近社會群體的經驗?!?人類發展歷程中各民族交流互鑒的事例很多,本文通過筆者在中國求學的經歷以及對各國各民族文明的認識進行淺析,探討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從中得到樹立并踐行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
關鍵字:文明交流互鑒,文化差異,文明發展
引言
一、文明交流互鑒的事例
從歷史來看,文明交流互鑒推動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中國宋代的科學文化對歐洲產生了重大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中國文明在文化領域到了宋朝達到頂峰,尤其是科學技術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進展。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加速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火藥成為戰爭的有力武器,指南針則為航海業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開拓貢獻力量。同樣,西方文明也為世界各國帶來新的思維和科學技術文化。從16世紀后期,西方文化不斷涌入亞洲各國,現在的年輕人就對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節日十分熱衷。
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中國耳熟能詳的故事,這也是我接觸的第一本中國古代名著——《西游記》里的故事?!段饔斡洝分械摹疤粕笔侵袊矣鲬魰缘娜宋?,其歷史原型是世界佛教史上是有名的高僧玄奘。《西游記》中的“西天取經”的故事是真實發生的,在1400年前,玄奘不畏艱險,西行五萬里,歷時17年前往印度取經。路上,他親自參訪了110個國家,傳法28個國家。在他回國后不到一百天,就開始組織弟子在長安譯場翻譯經書,這一翻譯就是十九年。最終,他主持翻譯經典75部1335卷, 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作用。而且他撰寫的《大唐西域記》也成為復原古代西域和印度歷史的珍貴典籍。
同樣是游歷,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記》向世界揭示了奇異的東方文明文化,從而導致了新航路的開辟和美洲的發現,不僅促進了世界旅游交通和地理的大發展,也豐富了世界旅游文化。在他之后來華的意大利的利瑪竇更是把歐洲文明輸入中國,他把西方地理學、望遠鏡介紹給中國士大夫,把西方的天文學引入明朝宮廷,教授給當時的大臣們。
還有,直到現在都還流行的韓國大眾文化,其影響波及了整個亞洲乃至全球。韓流的內容形式多樣發展,韓劇、韓綜、韓語歌曲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多元文化”,韓國也成功躋身世界文化強國之列,并帶動了韓國服飾、美妝、飲食等傳統文化的傳播。東南亞國家的言情電視劇皆受到了韓國電視劇的影響,多少人被韓國俊男美女們吸引。而日本、中國、越南等國也曾借鑒韓國偶像團體模式傳播本國文化。
這些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故事生動形象的告訴了我們,一種文明要繼續發展、保持繁榮,必須堅持對外學習和擴大文明交流,即引進外國優秀文化成果,宣傳擴散本國文明精華,實現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以此促進世界各國文明共同繁榮。
二、中馬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馬來西亞作為中國的近鄰,是“一帶一路”沿線上的節點國家,自兩國1974 年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以來,一直是亞洲地區友好合作的先行者和典范。馬來西亞華人文化保留了中華文化的一些傳統習俗及價值觀,如家族、宗族及家庭觀念濃厚,慶祝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及對孝道、勤儉、和睦等傳統中華文化價值觀念的推崇。與此同時,馬來西亞華人文化也深受當地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響,因而又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這么多年來,兩國學者的文化交流是促進雙方交流的重要方式,例如,2014 年5 月“馬來研究”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這樣的國際學術交流會議,既加強溝通與交流,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友誼。由于馬來西華人眾多,使得教育成為中馬文化交往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如今,中國已經成為馬來西亞最重要的教育輸出市場,相信在兩國政府、專家學者以及留學生的努力下,兩國的文化交流也會更加深入、更加多元化。
除了文學與教育上的交流互鑒外,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港臺流行文化同樣也促進了東南亞文化的交流,比如馬來西亞女星楊紫瓊在華語影壇經典的“打女”形象,馬來西亞歌手梁靜茹、巫啟賢、光良經典歌曲直到現在傳唱度依然很高,在不少中國人的心中都以為他們是中國人。此外,還有2013年創辦的東盟國際電影節,每兩年在馬來西亞古晉舉辦一次,通過電影宣傳東盟成員國的文化、傳統與歷史,將東盟電影推向國際市場,加強了東盟各成員國電影文化的交流。
三、作為一名學生如何理解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
作為一名來華留學生,我一直對各國各民族文明懷著平等對待的心態,文明是存在差異的,但是卻無優劣之分;文明是各有特色的,膽卻無高低之別。各種文明都具有獨特價值,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孕育了璀璨的華夏文化,西方近代工業文明催生了現代文明的發展,馬來文化則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影響性。每一種文明都積淀了人類的勞動與智慧,都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有的文明都值得被尊重。要實現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平等與尊重是關鍵。如果看不到其他文明的長處,不正視自己文明的不足,最終只會導致自身文化出現封閉,只有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各種文明,才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之處。
對于留學生來說,實際上,我們對于中國的印象大多來自于網絡、新聞、書籍等途徑,是存在偏差、不全面、滯后等情況的。來華學習最難的就是語言文化和文化社會的適應問題,對于我來說,用漢語進行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感知、習得中國文化的過程。我發現,來到中國后的所見所聞都顛覆了來華前的認知。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息息相關,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學校一直在積極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例如在3月份有雷鋒日和植樹節,在4月有清明節,在6月有端午節,在9月有中秋節,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每到這些節日都會有相應的活動出現。這些傳統節日都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這些活動,有助于我們去了解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因為有些節日在馬來西亞也有,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兩國之間歷史傳說、風俗習慣和文化寓意上均存在差別。就拿中秋節來說,馬來西亞和中國同樣都吃月餅過中秋,但是馬來西亞還有一個特有方式慶祝中秋,那就是彩繪燈籠比賽和提燈游行。在提燈游行中,除舞龍舞獅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花車穿梭在游行隊伍中間,我們身著盛裝載歌載舞。此外,在校園里,我們也會向中國朋友講述說本國的習俗,介紹本國的影視作品,介紹本國美麗的風景,并主動邀請中國朋友前來游玩,以此來宣揚馬來西亞的優秀文化。
四、結語
文明交流互鑒的本質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鑒別、對照、比較,然后在交流、融合和相互借鑒學習中實現共同進步和發展。實際上,歷史的發展、社會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要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就需要從不同的文明中尋求精華要點。我相信,只要各國各民族堅持致力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各種文明便會日益豐富多彩起來。
參考文獻
[1] 商志曉. 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進步[N]. 人民日報,2014-10-16(007).
[2] 劉樂鳴.試析《馬可·波羅行記》的旅游價值[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06):46-47.
(上海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