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若堯
摘要:作為享譽世界的啟蒙電影,迪士尼公主電影中的種種思想都值得我們深深探究。從第一部公主電影《白雪公主》問世到《冰雪奇緣2》熱賣,跨越了將近八十年的時代變遷的的十三部公主電影雖然沒有故事上的連續性,但仍有一條線索:女權主義的發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本研究圍繞以《睡美人》,《阿拉丁》和《冰雪奇緣》為代表的迪士尼公主電影的不同階段分析女權主義因素的發展,深入思考其在動畫電影及大眾媒體上的表現和進步,以及今后動畫電影的發展方向。
一、導言
“Dream big, princess”是迪士尼發布的一系列宣傳視頻的核心內容,這些視頻強調了女性如何獨立成為公主。從1937年上映的《白雪公主》,到2019年上映的《冰雪奇緣2》,迪士尼公主電影陪伴著世界各地的孩子度過了童年。對于女孩們來說,迪士尼公主不僅僅是一部電影中獨一無二的角色,也是她們一生都想模仿的對象。縱觀迪士尼公主電影的幾十年,不難發現迪士尼公主的形象一直在發生著變化。可以說,迪士尼公主電影的發展史是女權主義演進的一個縮影。從近乎完美的白雪公主到叛逆的艾爾莎,迪士尼公主的形象越來越貼近現實,女權主義倡導的形象越來越不定型,越來越獨立和自由。而她們不僅逐漸擺脫了傳統的女性形象,還融入了很多男性元素。在一篇研究文章中,作者用編碼的方法把這三個版本分為經典,萌芽和復興。經過大量的數據研究,他得出結論,迪士尼公主的形象正朝著觀念進步和雌雄同體的方向發展。
迪士尼公主電影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反映主題和主流社會價值觀的變化。第一代公主包括白雪公主、灰姑娘和睡美人,代表了20世紀初到中期電影上映時盛行的美國家庭主婦的社會理想。第二代公主包括《小美人魚》、《阿拉丁》、《風中奇緣》和《花木蘭》,已經有了女權運動所倡導的婦女形象的影子。第三代迪士尼公主包括《公主和青蛙》、《冰雪奇緣》和《勇敢的心》,他們向著更加現代化的價值觀方向發展。本文通過對這三代公主中的三個典型形象來分析性別刻板印象是如何一步步淡出迪士尼公主電影,而女權主義又是如何一步步融入進公主角色的塑造中的。
二、第一代公主——等待王子的公主夢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廢奴運動的興起,出現了以爭取婦女選舉權和政治權利為主要內容的第一波女權運動。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為婦女爭取平等權利的同時,仍然堅持婦女是弱勢群體的傳統觀念,認為她們應該屬于家庭并為家庭作出貢獻。此外,在這一時期,美國經歷了頻繁的動蕩,女權運動無法得到大規模的關注和支持,一些先進思想無法進一步傳播。
在這種背景下,迪士尼第一代公主電影普遍反映出女性確實擁有政治權利,但她們卻極度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公主始終是男權社會從男性角度所界定的完美女性形象,無一不是美麗、溫柔和善良,天真、無辜卻極易受到陷害。當他們深陷困境時,無一不是在等待著王子的救贖,而王子總是比公主顯示了更多的智慧和獨立性。女性自身的行動通常是消極被動的等待,所以公主們仍然是在男性占主導地位的世界中,并最終滿足他們的浪漫情結。
《睡美人》中的奧羅拉公主便是這種思想的集大成者。電影開篇就是公主剛剛誕生就已經被安排好了婚姻。整部電影中公主的日常生活都是在做家務,唱歌和跳舞及沉睡,而不是一些更具智慧的腦力勞動。這些劇情的設定與當時社會主流思想——對于性別角色分工有著嚴格的定義,女性的社會功能主要是做家務和照看孩子息息相關。對于奧羅拉來說,等待愛情婚姻和照顧家庭就是男權社會所賦予女性的使命,女性已經被男權社會的價值觀所內化,只能屈從于父權主義。在奧羅拉公主被詛咒之后,斯蒂芬國王把歐洛拉托付給了三個小精靈。她對生活、愛情和自我身份方面沒有選擇權和掌控權。在外貌方面,睡美人也結合了當時社會對于美人刻板印象。“睡美人/夕陽的金色光芒在你的頭發里/性感的嘴唇,紅色,紅色的玫瑰”這幾句在電影主題曲中不斷被重復的歌詞完美體現了美國人心中的理想外表,女性作為一個性別群體整體性沉沒于歷史地表,處于整體無意識狀態中,女性的困境總要等待以王子為代表的男性來拯救。生命也只有在獲得男性的愛情,才具有女性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并且地位遠遠低于男性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共識。
盡管睡美人可以堪稱一部極具當時人們所信奉的刻板印象的電影,但是這部電影票房的失敗也可以從側面表現出第一波女權主義還是在社會掀起了一些波瀾。起碼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這部過于理想化的電影并不買賬,對那個除了美貌與善良之外一無是處的公主并不喜愛。這也促使迪士尼公主電影走上了革命之路。
三、第二代公主——自由的夢想
1963年Betty Friedan出版的《The Feminine Mystique》這本書挑戰了女性只有作為妻子和母親人生才有價值的傳統思想,并引發了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這次女權主義運動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末,并隨著民權運動而興起。其主要思想是關注婦女的法律和社會平等并譴責男權社會的性別歧視,從根本上改變整個社會對于女性的固有印象和想法,逐漸解放了禁錮女性的道德枷鎖。
20世紀90年代掀起的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則修正和強化了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的一些觀點,更加關注不同種族、階級和取向的問題,倡導每個女性追求獨屬于自己的美麗的定義,追求獨特而不是千篇一律。
這兩次女權主義浪潮深深影響了想要緊緊抓住大眾文化的迪士尼電影。在努力擺脫父權主義控制的背景之下,第二代公主們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真正夢想而挑戰權威和現狀,敢于追求愛情,反對種族歧視,打破等級制度,賦予弱勢群體話語權。與第一代公主一直優雅和善良的刻板形象和舉止不同,第二代公主的性格則各具特色,行為和姿態也更加靈活和多樣。
《阿拉丁》中的茉莉公主正是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和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的結合體。她是一位少數族裔公主,也是迪士尼動畫中的第一個非白人公主;這強化了第三次浪潮中對種族和文化多樣性女性賦權的思想。她勇于追求愛情,向往自由,追尋自我,展現了女性的智慧和主動性。她反對政治婚姻,拒絕社會所施加在女性身上的義務;她夢想為愛而結婚,拒絕淪為一個為了家庭的榮光和生育的義務而與男人建立婚姻關系的玩偶。這恰恰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中所宣揚的婚姻自由和以實現自我價值為人生目標。正如電影中茉莉公主所告訴自己的,“我不是被贏得的獎品”。電影中男主人公的出身不僅發生了改變,而且阿拉丁的形象也不像前幾位王子一樣完美,比如阿拉丁曾靠偷東西謀生和欺騙公主,這些都挑戰了男性的權威和至尊地位。另外,不同于第一代公主電影中完全以愛情作為主題,阿拉丁中的愛情故事雖然存在,但并不是劇情的主要線索,反而是反面角色與正面角色之間的沖突成為了主線。
雖然電影《阿拉丁》充滿了女權主義色彩,但這部電影仍然不是一部真正的女權主義電影,只能算是迪士尼重塑品牌文化的一次認真嘗試。因為盡管公主試圖挑戰傳統的父權制價值觀,但也重復著之前王子保護和拯救公主的老套路。這也給人留下了男人在危急時刻仍然強過女性的想法,削弱了茉莉公主的獨立形象。
四、第三代公主——超越自我成長的夢想
在距離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過去十幾年后,第四次女權主義浪潮在2012年左右開始出現。現代社交媒體使得女性在社會中面臨的窘境和歧視在網絡上傳播,促進了全球對當代女性所面臨問題的談論。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下誕生和發展的后女權主義——一種倡導在個人生活和選擇方面提供新的賦權和自由的女權主義新形式——為最新一次女權主義運動提供了思想土壤。新女權主義者意識到這個世界對于女性來說仍然充滿危險,工作場所的歧視以及身體和言語上的性侵犯和騷擾隨處可見。與故意避開特定和具體的結構和分類的前一次女權主義浪潮最大的不同之處是,這次運動重新使用了“女權主義者”這個標簽,并且引以為豪。這次運動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對于社交媒體的使用,網絡使得更多的新思想傳進千家萬戶,增加了為女性平權的基礎 。
在這一大背景下,迪士尼在距上一部公主電影《花木蘭》上映11年后,推出了一部新電影——《公主和青蛙》。在新女權主義時代下成長的公主們不僅擁有和男性同等的權益和機遇,更是擺脫了早期公主形象中“被拯救”的標簽,強調了女性擺脫壓抑和束縛,勇于表達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主體性,塑造了現代新女性形象,體現出較強的女性主義色彩。第三代公主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前輩所經歷的父權的陳腔濫調,將重點放進女性與其他角色而不僅僅是與男主人公的關系上,把愛情作為一個次要的元素。
在新時代公主中,《冰雪奇緣》把女權主義推向了高潮。與以往公主不同,艾莎不僅是一位公主,更是女王,她全面掌控自己的權利和自治權。在電影中,艾莎果斷選擇了王位和王國,體現了女性的自我壓抑和釋放;艾莎被妹妹扯下手套象征著壓抑艾莎心底的欲望開始復蘇;摘下另一只手套,脫下披風等一系列動作都象征著她要自由與自我;變身之后的艾莎,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真面目,達到了女性的自我蛻變和本體回歸。
與姐姐艾莎一樣,妹妹安娜雖然前期一心只追求愛情,但后期她在尋找艾莎的旅途上獲得了自我覺醒。當她穿著禮服掉入水中與怪物搏斗,在生死關頭為了拯救姐姐甚至犧牲自己,這些都說明她蛻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女性,
這部作品中代表通過婚姻來取得權利、金錢和地位的漢斯王子卻成了反派人物,不僅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男性角色,而且成了需要被批判的對象,也更進一步反襯了需要獨立、自由、平等的新現代女性形象。
當然,這部影片雖然被冠上真正的女權主義公主電影的稱號,但是也繼承了一些傳統刻板印象。例如,影片中安娜與漢斯王子見面不到幾個小時就決定與他結婚;后來拯救艾莎時依然想著只有男性角色的真愛之吻才能起到作用;最后艾莎再一次回歸王國,這些都再一次強調了前面二代公主電影的核心——只有回歸家庭才能真正幸福,削弱了真正的女權主義的內核。
五、影響
在一項對在小時候觀看過迪士尼公主電影的公司職員的一項調查中,研究者發現這些被調查對象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電影中傳達的思想的影響,可見公主電影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長期影響。前期的迪士尼電影對女孩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給觀看者植入了性別刻板印象。但是這些早期電影卻有益于男孩發展,更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在迪士尼公主電影越來越傾向于女權主義的當下,這些電影比起早期電影的確使得女孩更加獨立和追求個性,更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那么過于注重女權主義的進入會不會反過來給男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這是一個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多雌雄同體的女性角色和越來越多缺乏男子氣概的男性角色的出現,會不會給孩子們帶了性別角色方面的困惑?這是教育者和動畫電影創作者應該在日后去深入關注的問題。
六、結論
隨著時代和社會價值觀的發展和改變,迪士尼塑造的公主形象從柔弱、單純、依附于男性到勇敢、叛逆、爭取自由和人格上的獨立,女性的自主意識在不斷加強,展現了現代女性自我認知的成長過程,以及對自身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探索和肯定。雖然這三代公主在不斷汲取四次女權主義浪潮的成果的過程中仍有著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總體上不斷完善,演繹了一場由內而外的現代化轉變。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市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