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柳平
摘要:2020年10月,習近平主席視察時強調“潮州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彌足珍貴,實屬難得。我們要好地去研究她,去愛這座城市,并且呵護好她,建設好她!”在融媒時代,潮州電臺文化節目《潮汕風情話》將迎來創新和發展的春天,迸發更強勁的內在動力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 融媒體 潮文化 碎片化 節目為王
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代潮人精益求精、開拓創新,淬煉出光輝燦爛的非遺文化,發展形成精品薈萃的工藝美術體系。目前,潮州市擁有1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特色產業,潮州市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工藝美術之都”榮譽稱號。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承載著精深厚文化,是廣大潮汕人民卓越才情智慧的體現。這一直是潮州電臺開辦文化類節目《潮汕風情話》的素材和依托。
2020年10月,習近平主席視察時強調“潮州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彌足珍貴,實屬難得。我們要好地去研究她,去愛這座城市,并且呵護好她,建設好她!”“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主席的的鼓勵振奮人心。“希望潮州抓住這個大好時機,趁勢而上,起而行之,繼續把潮州建設好!”主席的殷切期讓人奮進。作為本地媒體,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發揚好這個難得的“瑰寶”呢?潮文化節目本就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有著堅實的受眾基礎,在融媒時代,潮州電臺文化節目《潮汕風情話》將迎來創新和發展的春天,迸發更強勁的內在動力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融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節目更需融進更多“潮”元素
當今的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傳統媒體從業者的觀念也必須改變,要在思想意識層面進行一場革命,建立起適應融媒體發展的新的思維模式。語言風格作為播音主持人主持過程中的重要標簽,不僅對于播音主持的吸引力有著重要影響,也決定著播音主持人的自身形象。在融媒體時代,播音主持人應當圍繞融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的特點,不斷創新自身語言風格,使自身語言風格能夠適應融媒體的客觀需要。
1、節目的本土化、鄉土化,是地方廣播節目的一個獨特優勢和制勝法寶。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于斯,長于斯,一提起家鄉,一枝一葉總關情,人們總會在心中涌動一股別樣的情愫。對于滋養自己成長的家鄉傳統文化,人們更是情有獨鐘。地方文化類節目用潮州話來主持,語言本身就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生命記憶。歷史上潮人不斷向海外遷徙,當潮人走出潮汕又回望潮汕時,發現潮州話其實趣味盎然,而且底蘊深厚,再次涌上心頭的是深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潮汕風情話》這個節目目前除了在潮州臺播出,還在粵港澳大灣區之聲、國際臺播出。本土方言潮州話是聯結海內外潮人的最強大精神紐帶。我們節目經常用一些潮汕俗語,包括潮汕諺語、俚語等來引入,這些是潮汕人民在千百年來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造、流傳下來的,它言簡意賅,一句之中包含許多內容,具有哲理性、經驗性又具有鮮明的方言和地方特色。往往一句俗語或者一句諺語既可以增加語言的趣味性,又能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比如在講潮州工夫茶文化這期節目,我就用了一句俗語“水滾目汁流”,“水滾”即水開了。“目汁流”即流眼淚。“水滾目汁流”是指對于一些本人沒能力承受的事,不要強自為之,否則將承受不了。這一句俗語是從一個北方女婿喝工夫茶的故事流傳下來的。這樣的節目引入,既承載著豐富的地方人文,又讓節目生動活潑起來。
2、讓節目盡量融合更多的“潮”元素。在潮汕地區的“講古”,就是用方言來“說書”,是地方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在講潮州母親河韓江的系列中,我們把與韓江有關的一些民間傳說、紀實故事,如“仙佛造橋”、“橋腳鯉”、“韓愈祭鱷”的故事,用講古的形式穿插在節目中播出,這樣不僅融知識性、趣味性、可聽性于一體,同時也豐富了節目的聲音元素。另外潮語歌曲、潮州歌謠、潮州歌冊,這些大多唱的是本地的一些民風民俗、歷史故事,內容豐富、音韻優美、瑯瑯上口,是潮州文化的寶貴遺產。我們經常在節目中也結合播出,這樣容易勾起人們對童年的回憶,讓聽眾在節目中聽到另外一種情懷。
3、碎片化廣播節目時間短、內容精能吸引更多不同年齡段的移動人群進行收聽。根據調查顯示,融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新媒體也力求用更加簡單、短小的形式來展現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新媒體相互借力,聯合出品“短頻快”節目是接下來我們節目深入研究的方向。在主持過程中,也要力求精簡高效,要善于直入主題,省去冗余的鋪敘,讓聽眾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悉中心內容,同時,語言也要盡量精準凝練,讓聽眾能通過有限的語言準確了解到我們要傳播的內容,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來關注和喜歡我們的文化類節目,潮州傳統文化才得以薪火相傳。
二、一次采訪多元傳播,讓“潮字號”文化節目更精彩呈現
這幾年,廣播融媒體建設熱火朝天,廣播內容通過“音頻APP+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官網”等平臺同步發布,多元立體化的融媒體傳播已成常態。如今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在熟練掌握廣播音頻制作軟件的同時,還需要結合新媒體,學習制作視頻,用全媒體的思路對節目內容進行呈現,融入更多新潮元素,“一次采訪、多種產出、多元傳播”,使廣播節目最大化采編生產。才能不斷地鞏固聽眾的忠實度,助力文化傳承。
1、廣播潮文化節目應借助融媒平臺實現聲影的精彩展現。廣播進軍短視頻平臺,是緊跟融媒體時代發展速度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完善融媒體傳播矩陣,打造廣播可視化場景,開創廣播節目新形式,將自身擁有豐富內容資源整合,展現出更精彩、更多樣化的新時代廣播。潮文化節目應該深挖文化內核、走近工匠,用鏡頭記錄他們的藝術創作,用聲音傳播他們的工匠精神,讓廣播的潮文化節目和本臺融媒平臺“看潮州”APP聯動起來,使潮州傳統的工藝美術既能有深入詳細的專題系列節目又有視頻的精彩展現。眾所周知,“潮字號”品牌的打造過程,凝聚著潮州人的智慧與汗水,有苦苦的摸索,更有艱難的突破,有智慧的閃光,也有情懷的流淌,更有諸多感人的故事。在做系類節目——“潮字號”品牌的打造時,我們主要營造共情體驗和藝術共鳴、創新表現手段,將傳統元素和當代視角相結合,讓節目顯得既有藝術性又有人情味。目前《潮汕風情話》節目用融媒體來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元化的視聽需求具有很大的優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可以進行優勢互補,使我們日常的廣播節目具有更強的權威性和時效性,從而不斷地提升傳媒質量。
2、以節目內容的分眾化、分段化滿足信息消費時間碎片化。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信息的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傳統廣播也應該改革轉型,必須根據聽眾信息消費時間碎片化的特點和要求,對節目內容進行分類化、分眾化、分段化、濃縮化改造。目前《潮汕風情話》節目播出時間一天2次,一期節目時間在8分鐘內。比如在做“龍湖古寨”這一系列節目時,我們將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建筑群,分為建筑規劃、人文特色、民俗風情、建筑特色等幾個部分碎片化播出,讓一個本身被貼上“曲高和寡”標簽的古建筑節目更具可聽性。
3、提高主持人素養,形成情感共鳴。現在,隨著廣大受眾價值觀念的轉變和審美層次的提高,聽眾素質普遍提高,審美品位也有了明顯提高,越來越多的聽眾渴望通過精神上的共享共情共鳴,獲得文化滋養和審美愉悅。主持人應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斷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讓受眾欣賞到多樣化的節目內容,豐富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作為《潮汕風情話》的節目主持人應該對潮州手工藝術和非遺文化懷有深厚感情,這樣才會自覺去了解和挖掘潮文化的精髓,把自己的感悟通過節目表達出來,避免硬邦邦照本宣科讀稿件的感覺。在與采訪嘉賓配合方面,我們特別注重在細微之處產生思想碰撞,形成情感共鳴,激發聽眾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例如做潮州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項目涵蓋的內容非常龐雜,有歷史沿革、木雕分類、工藝傳承等。因為節目時長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作為主持人要先對潮州木雕作全面的了解,再選擇一個切入點,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從細微處入手,突出人物的個人小世界,再以他的生活變化折射出宏大的時代背景和社會主題。“守護非遺,傳承手藝”是我們共同的目標,也是我們辦節目的宗旨,接下來我們要繼續為傳承潮文化把節目做得更加有聽頭、有新意。
4、好聲音,好主播,好創意就是傳統廣播在新媒體中的核心資源。 潮州歷史悠久,建制至今已有1600多年,是“潮州文化”的發祥地,素有“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的美稱。潮州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傳統獨特、文化資源豐富,一是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悠久的歷史,給潮州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遺產。二是文化特色亮麗鮮明。以潮州話、潮劇、潮州工夫茶、潮州音樂、潮州菜、潮州木雕、潮繡為代表的潮州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文化節目始終是內容為王,注重節目的貼近性、服務性,既要接地氣,又要有情懷。
總之,除了內容之外,基于內容的聽眾互動平臺的建設、音頻內容與圖文內容相結合等融媒運營模式,同樣需要傳統廣播深入探索。如此,通過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才能讓不同媒體間相互導流,更能迎合受眾內容消費的習慣。聽眾互動平臺的建立,也讓廣播與聽眾的距離更近,聽眾對廣播反饋的聲音也會促進音頻內容進一步向好。在融媒體時代,《潮汕風情話》廣播文化類節目要把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作為核心切入點,破舊立新,迎合聽眾的視聽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在內容為王的新時代,開疆擴土,與時代同行,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實現節目的高質量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正賦《新媒體時代廣播的幾條發展路徑》[J],中國廣播2016(7)
[2]王 維《融媒體時代廣播傳媒“內容為王”的重構與創新》[J],視聽縱橫
[3]鐘啟華 陳剛 周玲 思雨《借力短視頻,廣播融媒升級新形態》[J],視聽廣電
(潮州市廣播電視臺 5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