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芳
【摘要】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適者生存、強者發展”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而許多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對子女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托兒階段是兒童個性形成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由于兒童都是初次融入集體,普遍會存在焦慮現象,這對幼兒適應園中生活十分不利。本文通過總結幼兒入園不適應的具體表現,從而深入地引出其存在著的自然原因和社會原因,在此基礎上,對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的對策上從家長策略、幼兒園策略和家園共建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入園 適應性 表現 原因 策略
一、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的表現
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的表現就是不適應。即幼兒不能及時地隨環境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個人問題的表現上,個體情緒的表現上,與人相處的表現上,身體狀況的表現上。
二、幼兒入園不適應現象的原因
幼兒入園時,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幼兒本身缺乏相應的認知、判斷能力,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應,幼兒自身生活習慣發生改變,自然也會產生應激。一般情況下,人在應激條件下,適應性發展良好的人會通過認知和行為上的努力,自身調節潛藏的資源,改變自我與壓力環境的關系,減少情感上的痛苦和緊張,從而恢復自我心理平衡,達到自我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幼兒還達不到這個要求。
從孩子自身角度看,主要是幼兒的氣質類型、焦慮性人格,遺傳基因等相關;孩子產生分離焦慮與孩子自身的氣質類型及孩子的性格特質也有關。性格內向的孩子,不愿主動和其他孩子們說話,因此缺乏與老師及同伴的交往,這樣的孩子自然因對新環境的探索較少而缺乏適應新環境的經驗和興趣。如果幼兒性格內向,不能與別的幼兒進行友好交往,甚至躲避其他幼兒,依賴性較強,很少單獨活動,也會使得適應需要更長時間。
三、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的對策
(一)家長策略
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參觀,讓孩子了解周圍的環境以及一些游戲活動,看看幼兒園里大型戶外運動玩具,翻一翻家里沒有的圖書,認識老師和小朋友,使幼兒園對孩子來說不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消除他對陌生環境的焦慮感。同時多帶孩子到家庭附近的社區或是公園玩耍,常帶孩子到戶外運動、游戲,對孩子早期熟悉不同的環境和克服對陌生人的害怕大有裨益。
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方面,家長要告訴幼兒小朋友之間要相互謙讓、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與小朋友之間有了矛盾要找老師,不能打架等等。當然家長還可以通過幼兒園老師了解班上有哪些小朋友是住在同一小區或鄰近地區的,這樣可以互相聯系,彼此串串門或相約在雙休日共同到郊外或游樂場玩耍。可以增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幼兒有了熟悉的伙伴,大多就愿上幼兒園了。
(二)幼兒園策略
幼兒園要創設家庭式的環境,尊重幼兒的生活習慣,教師要鼓勵孩子們通過游戲活動,加強交往,減少陌生感,以同伴的榜樣作用逐步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同伴關系。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方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教師要注意自身的情緒和行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渴望用不同的方式與人們溝通、交流與互動。因此,要通過師幼互動、親子互動、親師互動和同伴互動緩解焦慮。從而將對親密撫養者的高度依戀逐步轉移,從而減少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感,以此緩解孩子的入園焦慮。
教師可以通過優美的旋律、快樂的童謠、有趣的故事、好玩的游戲等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逐步將孩子的分離焦慮分解。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教師和家長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要學會控制焦躁不安的情緒和行為。幼兒園是孩子離家后的第一個港灣,分離焦慮的緩解,安全依戀的獲得,可以促使孩子在新的環境中學習、探索,從而使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三)家園共建策略
1、家庭方面
家園配合對解決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就顯得很重要,家長的理解、支持是最重要的,家庭、幼兒園都成為兒童發展的促進者。家長要配合老師,幼兒送到班級教師手中后迅速離園,不要因為幼兒哭鬧家長就心軟、動搖。須知,寶寶雖小,對家長的情感、心態卻是十分敏感的,當寶寶察覺到家長的動搖心態時,會強化他不愿上幼兒園的想法。所以家長應把握好心態,保持愉悅的情緒狀態,送寶寶進幼兒園,并對寶寶的點滴進步予以及時鼓勵。
2、幼兒園方面
在兒童人園前做好家訪,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性格愛好等。在家里和兒童第一次見面,熱情地和他談幼兒園的事,有時還帶去幼兒園的玩具,并讓他留下玩;在家訪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兒童適應其它環境的特點,到入園時分批接收,最先收容易適應環境的兒童;為適應有困難的兒童找一個小伙伴,陪伴他,幫助他;仔細觀察或向家長了解幼兒的喜好、習慣,在幼兒情緒不穩定時,用他們平時喜愛的事或玩具吸引,轉移注意;做好家長思想工作,不返回來看孩子,否則容易使孩子不信任老師;培養幼兒持續入園意向。
通過本文的研究與論述,可以看出幼兒入園階段對幼兒來說是十分關鍵的成長環節,因此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理性地看待在適應過程中出現的適應障礙,有效地進行人園適應性教育,并把干預措施擴大到園內園外,力求形成一整套系統完整的干預模型。教師應該根據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等,去合理地引導孩子通過恰當的策略,讓孩子擺脫焦慮和陌生感,體驗到集體的愛和關懷,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園中生活,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姚梅林.幼兒教育心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丁連信.學前兒童家庭教育[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 范秀娟.小班新入園幼兒適應性情況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1.
[4] 祁海芹.兒童入園“分離焦慮”問題矯治[J]. 教育科學,2003.
[5] 李莎,湯妮,馬愛萍.幼兒入園適應障礙的表現與干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
[6] 鄧秀.幫助新人園幼兒渡過分離焦慮[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3.
[7] 徐立平.幼兒人園適應工作中的誤區[J].幼兒教育,2004.
[8] 紀紅霞.入園適應相關因素解析[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
[9] 候春在.幼兒“拒園”行為的歸因研究[J].早期教育,2002.
[10] 鄒卓伶.嬰幼兒入園適應的過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德化第二實驗幼兒園 福建省泉州市 36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