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魯迅先生的文章,常常從真實的生活感受出發,滲透著個人獨特深刻的體驗,因此莫不栩栩如生,發人深思。
他的《風箏》一文,也是如此。淡淡的思鄉情、濃濃的兄弟情、深深的愧疚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文中的風箏,無論是北京晴冬的風箏,還是故鄉春天的風箏,在先生深刻思想的浸漬下,飛揚在人性的天空,已成了人性的良知和大愛。
生活是充滿感動和精彩的,人間是充滿溫情和悲歡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詞語本來是鮮艷芬芳的花朵,現在卻變為夾在書頁當中的干枯的花片,只是從外形上使人想到那曾是一種有生命的東西。” 在課堂教學中及時地運用文本中的“亮點”詞句積極內化,努力追求“源于文本,別于文本”的語言境界,把思想感情推向了一個更深遠的高度,從而達到詞句與心靈的融合,智慧與情感的碰撞。
下面是我執教《風箏》的教學片段:
生自由讀:“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故鄉的風箏時節,……我現在在那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師:讀著讀著,你會把這一段話讀成一個詞語。你認真去讀,鎖定這個詞語?
學生回答:“驚異”“沉重”“肅殺”“悲哀”……
學生討論評點自己篩選的詞語。
師:如果再讓你做一次篩選,你會鎖定哪一個詞語?
學生回答:“悲哀”
教師嘴里不停的念叨著:“悲哀、悲哀、悲哀”……誰冒出問題來了?”
學生沉思片刻后紛紛舉手。
生1:有什么事情讓“我”感到“悲哀”?
生2:“我”的“悲哀”有人知道嗎?
生3:“我”為自己不“悲哀”做了努力嗎?
生4:“我”的補救和努力,讓“我”的“悲哀”消失了嗎?
生5:“我”最后從“悲哀”中解脫出來了嗎?
……
師(興奮狀):太好了。同學們再讀讀課文,課文中哪些地方回答了剛才你們提出的這些問題?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生1:“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是中年。我不幸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成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
生2:“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生3: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們漸漸談起幾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生4:“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生5:“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失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把握的悲哀。”
……
老師搭話:是啊,你把“悲哀”這個詞語又讀成了長長的一段話。閉上眼睛,讓我們用心地去看,這些話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的樣情景?來,把你看到的情景寫成幾句話。
生1:我仿佛看到了在溫和的春日里,一群孩子在放風箏,而“我”的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
生2:我仿佛看到了十來歲的,多病的,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那片天空里,有風箏……。
生3:我仿佛看到了“我”憤怒地沖進雜貨間,肆意地毀壞了小兄弟的風箏,傲氣地離開,任他驚恐、瑟縮、絕望。
生4:我仿佛看到了“我”和弟弟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當“我”敘述到關于風箏一事時,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可弟弟什么也不記得了。
生5:我仿佛看到了“我”曾多次嘗試彌補過去對小兄弟精神的虐殺,可他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以致“我”的心只得一直沉重著的悲哀情景。
……
在這情感噴薄點上,教師激情發言:同學們,剛剛我們想到了那么多,看到了這么多,其實就一個詞語,那就是——
學生異口同聲說:“悲哀。”
師(鼓掌):對,就是“悲哀”。
教師小結:那就讓我們鎖定“悲哀”,再讀課文,深刻體會“悲哀”這詞與文章情感的共生互長。
……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風箏》的這一教學片段圍繞“悲哀”一詞,回環復沓,掂量了幾個來回,由“悲哀”延伸、拓展、想象,最后,又歸于“悲哀”。它從一段話濃縮成一個詞,再從一個詞溶解為一段話,充分體現了詞句與情感的共生互長。看上去好像只是“悲哀”這么一個詞,其實不然,它給了學生一個釋放自我的突破口,由這個詞擴展而成語言,由此體會到的情感是非常豐富的,這其中有淡淡的思鄉情、濃濃的兄弟情、深深的愧疚情……而所有這些,都將伴隨“悲哀”這個詞語積淀于學生的心靈,它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是強烈的,他們會因此受到更多的人生教益,明白人生的真諦。我想,這肯定比我說教要深刻。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學生的潛能其實是很大的,但需要引領、需要點撥、需要激發、需要指導。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讓課堂成為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地帶,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通過教師的引導巧妙點撥,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對妙詞進行了有效的品味,能與文本對話,與生活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這樣,給每個學生創造了品味語言的機會,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創新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更培養了學生健康美好情感的共生互長。
一塊石頭里可以看到一片風景,一粒沙子里可以發現一個靈魂。
“源于點滴,行于心田”,真的很好!
杭州錢塘新區新圍中學 浙江省杭州市 3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