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輝
作為一個在一線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的教育工作者,筆者對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深感憂慮與困惑,在當下越來越浮躁與功利的時代,語文教學也受到了強有力的沖擊。語文教學也隨之變得浮躁與功利,失去了語文教學原有的本真,也失去了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這種現象不僅表現在公開課、優質課等大型課例上,更多的大面積表現在日常課上。日常課的詬病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詬病之一:缺乏有效的備課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這是誰都知道的。也許是因為要上公開課的緣故,許多教師比較重視公開課的備課工作,可是在許多的日常課上,我們發現較多的教師其實是備課不充分的,沒有把教材讀厚,也沒有把教材讀薄,課前只是匆匆把課文讀過了一遍,按照教案或教學用書去上課。許多教學設計全然不去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認知水平,在課堂上一味照搬教案。我想,語文教學之所以長期在低效、甚至無效之中徘徊,這不得不說與教師的無效備課有莫大的關系。怎樣做到有效備課呢?特級教師徐金國老師說:“教師備課要做到‘三讀’,即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備課時,必須做到讀厚教材,讀進教材再讀出教材。”所謂讀厚教材,首先是教師要通過讀教材正確把握教材的特點和教材編寫的意圖。其次是大量搜集和查閱與教材相關的資料。只有教師在備課中進行大量的閱讀查證,上下求索,才能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妙趣橫生。只有課前認真閱讀和搜集與文本相關的背景資料,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論世,正確解讀文本。所謂讀進教材,首先是教師自身要努力沉潛到文本中去,對文本要傾注自己的感情,敢于表達和善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其次是教師要努力透過文字讀出文本背后的內容。“讀進”教材最好的做法就是,拿到一篇課文,自己仔細讀上三遍,然后思考四個問題:文本應該寫了什么?文本究竟寫了什么?作者這樣寫為了什么?作者是怎樣寫得的?等到四個問題思考有了大致的答案,這時再去查閱各種資料,看自己的解讀與編者的解讀有多大的差異,怎樣的解讀才最符合作者的本意,最適合學生接受,然后做出自己的選擇。所謂讀出教材,首先是從教材出發,讀進教材、讀透教材的基礎上,解讀一篇文章,教師必須做出自己的判斷,究竟怎樣的解讀才是最恰當、最適合學生,怎樣的解讀更富有創新。只有這樣讀厚教材,讀進教材再讀出教材,備課才有成效,這也是教師上好日常課有力的保證。
詬病之二:缺乏有效的訓練
有的教師課前根本不去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也沒有安排有效而科學的訓練,講到哪算到哪。導致目前許多語文課堂長期在低效、甚至無效之中徘徊。我們可以這樣想,雖然公開課可以衡量出一個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也可以看出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個性,有參考價值與借鑒價值,這里我絕沒有貶低、否定公開課的意思。但是公開課畢竟在平時學習之中只是占據很少時間,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與語文素養的形成要靠平日長期的積累與訓練,沒有“臺下的十年功,哪來的臺上的三分鐘?”日常的課堂上,我們也看到一些課堂上的訓練目標既不明確,也不科學,大部分時間教師都在零碎地問,泛泛地問,教師的課堂話語太多,在課堂上不講究美感,不講究鋪墊、照應,不進行交代與過渡,不進行有力的課堂小結,不進行深刻優美的講析。有些日常課不重視時間效益,教學環節分配的時間不夠合理,有時還經常性拖堂,這些都是不可取的。語言教學的材料,天然地存在于每一篇課文中。課堂上對形式進行語言教學,是一種工具的授予,是一種技能的培養,更是一種人文的熏陶。許多日常課上眾多的提問與學生的課堂活動只是集中在“教懂”二字上,“利用課文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這種極其重要的教學設計理念仍然只是停留在理想的境界之中。從學生終身受用的能力來看,教懂課文不是目的,培養與訓練閱讀分析語欣賞的能力才是目的。我們的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這種能力從何處來?就是要靠日常課的訓練與積累。那種漠視訓練,訓練不科學或不合理的做法實在要不得。
詬病之三:缺乏有效的反思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我做了一輩子的教師,但是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于漪老師的話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教無止境,要教到老學到老,教學不能滿足,否則就會停滯不前。其實,我們有沒有捫心自問過自己,這一節課自己教了什么知識給學生?訓練了學生什么能力?有沒有熏陶學生的情感?這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有沒有落實“三維目標”。就目前的語文課堂實際情況來看,許多教師很少進行教學的反思,似乎認為這只是公開課的專利,因為公開課有教師或領導、專家的評課,平時上課沒有評課。因此,許多教師的教學反思只是流于形式,教案上的反思只是寥寥數語而已,課后也沒有深刻反思自己這一節課這樣上對學生有效嗎?這樣設計的訓練科學、合理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我的這節課的成功點在哪里?不足的地方又再哪里?如果能夠經常這樣反思,把它整理下來寫成文,并且做到持之以恒,相信對教師日后教學、教研能力的提高絕對有幫助。怎樣反思?方法有很多。例如記錄下自己在課堂上成功的做法,那些地方做得可圈可點,也可以反思自己這一節課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學生參與學習的情況怎樣,有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用語是否合理、到位,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否合理,有沒有把握好教學的節奏,師生互動的效果如何等等。語文教育家、特級教師李鎮西老師認為,做最好的老師,就是要先做好自己,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昨天比,這一節課和上一節課比,永遠的比下去是最好的進步方式之一。他還提到,教師要每天做好“五個一工程”,即每天寫一次教育教學心得,每天上好一節語文課,每天抽時間認真讀一次書,每天找學生談一次心,每天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一次反思。我想,只要我們的日常課能夠經常這樣的反思,認真讀書、刻苦鉆研,又何愁提高不了我們的教學、教研能力呢?
盡管日常課有這樣或那樣的詬病,但是只要我們重視它,善待它,端正態度,總是可以找到方法解決的。我想到于漪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一頭挑著學生的今天,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毕氲竭@,我深感作為教師肩負的責任是如此的巨大,而這種艱巨的責任更多的體現在日常課里。因此,我想說:老師,請善待日常課!
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陽山中學 ?5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