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鋒 洪玫
新時代體育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對學院體育工作方案的策劃與實施提出新要求,以“健康第一”為引領,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為目標,完成立德樹人結果,落實學院體育工作策劃。
健康的身體是民族復興的前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關于體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導,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文件法規的陸續出臺,更是把體育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習總書記的強調為全國體育工作指引了方向,為綜合性的學院體育工作確立前行目標,“健康引領擔使命,保質保量做表率,立德樹人守初心”成為綜合性學院體育工作的工作指南,落實、創新、發展現實的具體的工作實務。
1 學院體育工作方案的策劃與實施
1.1 “健康第一”貫穿體育教學管理各環節
首先,在目標設置上,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和“以人為本”的教學與管理理念,打造“最關愛學生”的大學。根據學生需求,為其營造一個寬松的體育教學環境,使學生具有一定體育文化欣賞能力,并掌握有效提高身體素質的技能和健身運動方法,積極參與各種活動,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形成終身體育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形成終身體育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其中,在運動參與目標:通過參加體育俱樂部的鍛煉活動,切實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深刻理解體育運動的內涵及其對自身發展的影響,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并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在運動技能目標:通過參加體育俱樂部課程的教學與活動,幫主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運動項目,較熟練掌握兩項以上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身心健康目標:根據學生需要來精心設計俱樂部的教學與活動。使學生在課內外體育運動實踐中,身體形態、機能、身體素質得到改善和提高,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狀態。并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得到愉快的情緒體驗,使學生的個性、潛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展示,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社會適應目標:根據體育獨有的學科性質特點,通過體育運動競賽的對抗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學會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其次,在管理機構設置構架上,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2012]53號)和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和《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文件的精神為依據,本著“大學體育俱樂部產學研一體化”的原則,以大學體育俱樂部產學研核心團隊為樞紐,以單項運動俱樂部為平臺,構建麗水學大學體育管理機構和大學體育俱樂部運作體系。大學體育部具體負責學校體育工作。大學體育部設主任一名、副主任兩名,崗位為專業技術崗,四個中心,統一管理三個運動俱樂部開展教學、輔導、訓練、競賽等活動。三個俱樂部開設的課程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龍舟、體育保健、太極拳、籃球、足球、排球、網球、戶外定向運動(野外生存)、輪滑、田徑與趣味田徑、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體育舞蹈、瑜伽、易筋經、跆拳道、射弩、游泳等20門課程,在三個俱樂部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把體育教學課、課外體育鍛煉、校外體育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俱樂部形成課內外有機聯系的結構情況下,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實行“開放式教學”;在開放式教學里,我院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上課時間、自由選擇俱樂部、自由選擇教師,落實了我國《體育與健康》標準提出健康第一的“三自主教學模式”。
第三,在教學形式上,俱樂部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為基本出發點,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堅持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教學活動課可分為“小班課”和“大班課”兩種。小班課人數為30人左右,由教師擔任教學與訓練課;大班課人數80-300人教學活動課,由教師和高級會員擔任教學指導。具體采用分級教學,初級會員通過要求向上晉級成為高級會員。其中,初級會員入會管理是根據各體育俱樂部運動項目特點,結合自身的運動素質選擇參與俱樂部體育項目學習與課外鍛煉活動。學生根據各俱樂部運動項目特點進行任選,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龍舟、健美操、太極拳、籃球、戶外定向運動等項目,只要對該項目有參與活動的興趣均可參加并被吸收為初級會員。每學年第一學期第1-3周各俱樂部結合新生入學教育進行招募,初級會員由教師和高級會員擔任教學或教學活動輔導。初級會員學習要求及考評方式是:初級會員以俱樂部為單位,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體育教學活動,初級會員的教學活動旨在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要求學生每周必須參加該俱樂部組織的活動和教學活動,其中包含每學期不少于30次課外鍛煉。完成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考核實行學期評價制,1學分/學期,一學年共2學分。而高級會員入會,是具有一定潛在的體育運動能力和特長的學生,通過專業項目訓練,提高運動專項技能,參加省級或以上各類比賽,為學校體育爭光,為麗水市體育事業服務。俱樂部教學活動主要安排專項訓練、體育競賽內容,了解競賽規則和裁判法,為各級各類項目比賽儲備運動人才。各俱樂部根據項目特點可直接從初級、中級會員、體育教育專業及全校在校學生中挑選成為高級會員。高級會員學習要求及考評是:晉級為高級會員是具有一定潛在的體育運動能力和特長的學生,培養價值,由特聘教練員擔任高級會員的教學與訓練、交流與競賽等教學活動。高級會員必須參加該俱樂部組織的專項訓練(3次/每周),指導課外鍛煉活動指導(1-2次/每周),并積極參加俱樂部組織的學校體育比賽裁判和組織管理工作。成績考核實行學期評價制,1學分/學期,一學年共2學分。
第四,在學生成績評定方式上,選項課成績:專項技術與知識;專項素質;考勤。早鍛煉及課外活動成績:考勤。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學生成績由選項課成績、早鍛煉及課外活動成績、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三項內容組成,其中選項課成績占總成績50%(其中專項技術與知識占30%;專項素質占10%;考勤占10%),早鍛煉及課外活動成績占總成績20%(其中早鍛煉15%,課外活動5%),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占總成績30%,最終以百分制進行登錄,畢業時以“合格或不合格”二級標準進行評定。且把學生體育成績、早鍛煉考勤、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作為學生參加評選“三好學生”及評優評先基本條件。
在各級單位大力支持下,在全體體育教師及管理人員的努力下,做到“保質保量做表率”的預期。
1.2 體育化人,管理育人,立德樹人貫穿始終
在管理育人方面:其一,大學體育俱樂部共有20項體育教學選項,供初級和高級會員自主選擇。俱樂部各級會員教學活動、課外鍛煉指導、群體育比賽、競賽訓練均采用指紋系統考勤的方式進行管理。其二、學生根據教務系統選擇選項課(根據項目特點班級學生人數可調整至30-50人),早鍛煉及課外活動時間由學生自由選擇。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選擇2個以上不同體育項目進行學習和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其三、學生每學年結合學院自己專業課、通識課、選修課等時間安排,根據大學體育部公布的學習和訓練項目、時間、地點,選擇自己興趣愛好的俱樂部,所選活動時間不得與其他課程發生沖突。其四、學生在俱樂部規定時間里參加學習和訓練,如有特殊情況需要調整,由學生提出申請,經大學體育部批準同意后,可在同俱樂部項目之間調整。其五、大學體育俱樂部安排:周一至周五下午4:10-5:40晚上18:00 -19:30;學生在此時間內完成俱樂部活動;周六、周日可根據俱樂部需求安排教學活動。其六、學生因病或殘疾可向學校提交暫緩或免予執行《標準》的申請,經縣級以上醫院證明,體育教學部門核準,可暫緩或免予執行《標準》,暫緩執行的填寫緩考申請表,免于執行的填寫《免予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申請表》,《免予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申請表》需存入學生檔案。確實喪失運動能力、被免予執行《標準》的殘疾學生,仍可參加評優與評獎,畢業時《標準》成績需注明免測。嚴格的教學管理,培育了學生規則意識,強化規則觀念。另外,還強化學生要形成尊重教學、管理、同伴的意識,管理育人價值無限。
在體育化人方面,體育文化的形成了學生成長的內外環境,我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為體育育人創造了隱形的條件,把體育育人功能化成潛在的,潤物無聲的模式,教師的雙向嚴格要求,管理的人性化與程序化貫穿于體育教學始終。體育本身是一種文化,具有其教化功能,因此體育育人內外雙向作用發揮明顯,麗水體育工作初心依舊,前景光明。
1.3 守住初心,牢記使命,繼往開來
每年在年終及新的學期開始,體育教學工作將繼續進行,在新的起點上,要求學生,第一,全校大一大二學生必須加入體育協會,第二,將早鍛煉和課外活動相結合,規定每學期鍛煉次數不變,每天考勤時間段設置2個,一個為早鍛煉時間另一個為課外活動時間。考勤由學生體育協會進行。每個協會安排鍛煉時間和安排人員考勤,第三,如果學校有體育系或體育學院,則要求學生參與體育協會的組織管理和指導工作,并每學期進行考核,每學期1學分。對于教學管理人員,要不忘初心,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管理水平,提高育人能力,要加強與生共進,關心學生,體恤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以更好育人。
2 綜合性學院體育工作創新發展
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階段社會矛盾發生了轉變,已經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體現在學校體育工作的創新發展方面,就必須立足于人們美好生活需要,在充分、均衡上下功夫。
2.1 立足學院本土文化,服務學校師生,落實均衡與充分
打造符合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的師資隊伍,從教師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入手。在他的科研項目資金、人力方面提供配合,找到人才,但是單單找到人才還不夠,更推動建立專業性的“教學、科研、文化”三結合教師隊伍培養模式。保證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同步;以研促教,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同步;定期派送教師到國外知名高校進行訪學,提高教師國際化視野。形成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本土文化研究者,且落實到當代學校體育工作中。在傳統的學校體育工作中以更高、更快、更強為引領的強競技性的體育教學與管理工作,隨著社會發展,我國學校體育工作已經是全民健康思想引領始終,強化競技性與群眾性的融合,強化集體榮譽與個體表現融合,強化規則秩序與人文關懷融合。表達鼓勵與引導大家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在體育鍛煉中提高身體心理素質,提升思想精神境界。但是,通過幾十年的體育工作實踐,學者們逐漸意識到,根植于西方國家的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以及多元智能理論等并不能完全契合我國的體育工作實踐需求,需要進行適應我國社會背景的“本土化”研究,由此學院體育工作先從體育課程改革入手,喚醒本土意識,對本土身體運動文化進行充分的肯定,然后再發展到對本土文化的開發與傳承,在本土喜聞樂見的身體活動中,發展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最后遵循本土課程理論建構邏輯,再把本土體育文化上升到創新層面,更好的服務師生完成上述的幾個融合。
2.2 體育工作與時代相連,發揮其文化功能,強化均衡與充分
體育思政貫穿始終,例如,學校體育競賽活動的運動會設計與實施,突出集體性項目、民族性項目、趣味性項目。讓大家這些項目中培養協作精神、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提升四個自信,強化四個意識。特別注意的是高校隱性體育課程不僅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有利于學生的情感、意志和個性的培養,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形成終身體育觀念和良好的鍛煉習慣。高校的隱性體育課程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的要素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課外體育活動與課內教學中隱性體育課程的體系依然不夠完善,還有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提高的方面。
師生意識培養方面,奉獻與收獲并存,成績與精神同在,裁判員與運動員同在,學生與老師同在,領導與群眾同在,大家在運動中享受快樂,在拼搏中錘煉意志,在成功中感受喜悅,在失敗中學會自強,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的獲得的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
特殊時期的正確應對。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影響,疫情防控進程表明,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對人民生命健康的影響是多維度的,涉及生理、心理、倫理和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公共衛生體系的優化必須要樹立起大健康的理念;同時也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與健康人才培養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公共衛生與健康人才培養投入不足、培養理念有待更新、社會效益有待提升。在學校范圍內,按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體化的教育目標,以間接地、內隱的方式呈現的、經過規范設計的體育文化要素的綜合。
對國家政策體系的響應與實施配合。體教融合釋放光彩,在這樣精神性體驗中,健康與快樂、協作與競爭、勇敢與頑強,運動達人以不同的形態彰顯競技之美,參與之美,堅持之美,以運動的身軀宣告:我運動我快樂。
通訊作者:洪玫
(作者單位:麗水學院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