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再憶 張美林
摘要:皮爾斯的實效主義思想的理論基點是“實效”,我國法治實效的研究可以從皮爾斯實效主義理論中得到啟發與思考。皮爾斯的“實踐、實驗、檢驗”三個實效探求路徑可以為法治實效得以實現提供三個初步性思考。法治建設的目標必然是追求法治實效,法治實效是法治建設的必然歸宿,既指法治建設理論研究的實效,又指法治建設工作的實際成效。針對皮爾斯實效主義理論對實效的探求啟示,當下法治實效的實現可以從制定法治實效目標、實驗驗證并評估法治建設方案和讓法治評估貫穿法治建設全過程三方面尋求突破點,這對法治建設工作的推進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關鍵詞:實效主義;法律實效;法治實效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5-0038-02
在鄉村的法治建設中,法治實效是很重要的參考量,能反映法治建設者的法治建設行動是否準確,除此之外,法治實效還是激發法治建設參與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工具,通過一系列的反饋、參考和調整,使法治建設參與者親身感受法治行動實效的積累,由此打破法治建設形式主義的壁壘。
一、法治實效的概念界定
當前對于法治實效的研究,經歷了由法律實效到法治實效的發展與跨越。所以要對法治實效進行研究,需要以法律實效為出發點,從法律實效的內涵界定和實現路徑來理解法治實效的深層含義。
(一)法律實效的含義
謝暉在《論法律實效》一文中提到“法律實效是指國家實在法效力的實現狀態和樣式,是應然的法律效力實然化的情形,是法律主體對實在法權利義務的享有和履行的實際狀況。因此,法律實效在實質上表達著法律的實現過程。它是法律評估的唯一客觀標準,也是司法的直接目的和衡量司法效能的參照”[1]。
法律實效和法律效力是有著緊密聯系的兩個概念,理清二者的關系,可以從根本上理解法律實效的本質含義。首先,法律實效是法律在實踐中發揮其法律效力后最終呈現的實際樣態,所以,從發生邏輯上講,法律效力在法律實效之前;法律效力作為法律的內在屬性,是法律之所以成為法律的根本依據,通常情況下,法律實效的狀態是受法律效力內容與范圍所限定的。其次,法律效力是法律自身所具有的約束力,這種約束力不會因為任何行為的發生而改變,屬于“應然”范疇,而法律實效是指法律實施者為了實現其目的而運用具有相應法律效力的法律,并最終得到具體實現的程度和狀態,強調的是貫穿法律制定和法律實施的一系列法律活動后得到的結果,表現為具體的可知、可感、可觀的一種有序狀態,屬于“實然”范疇;再次,法律實效是法律效力和法律效力正當性(效力也存在積極效力和消極效力,那既然已經是實效,說明法律的積極效力已經得到確證)的確證,在法律被制定的時候,就已經內含了法律制定者想達到的某種愿望與目的,換句話說,就是已經預設了法律即將產生的效力,可是此時的法律效力還僅僅停留在理論與意識層面,并且其正當性在此時是得不到驗證的,即使是在法律制定者的最初出發點是善的情況下,也是難以自證清白的。所以,法律效力還必須通過具體的法律活動,并產生預想的法律實效,使其得到驗證與確定,而當實現法律實效的狀態以后,法律效力正當性的問題也同時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二)法治實效的含義
法治指數的出現是法律實效向法治實效轉變的重要原因與標志,“法治指數是衡量法治發展狀況的重要尺度,是用模型和指標體系對法治發展狀態進行量化評測的一種數據結果。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再造和重新解釋,人們不僅能全面總結法治發展取得的成就,而且能一眼發現所存在的問題”[2]。法治指數為法治實效實現狀態的評估和認知提供了數據支撐,使法治實效變得可量化、可操作化,并使法治實效研究進入規范化狀態。
方桂榮等認為:“在法治建構行動中,‘法治實效’通過科學揭示法治建構的行動效果,借助社會監督、部門競爭、干部晉升機制,有效激發法治建構參與者的動力,并輔助其確定下一步行動方向以破解法治建設中出現的形式主義難題。”[3]
從范疇上講,法律實效和法治實效的含義有著天壤之別,如果說法律實效是法律效力的實現狀況,那法治實效就是涉及了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等各法治環節的綜合法治成效與樣態。“法治實效”并不單單只局限于法律制度的良性確立上,更強調從“科學立法”到“嚴格執法”再到“公正司法”和最后“全民守法”的全方位的有機統一性,是結合了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各法治環節的有機整體,是各法治環節綜合作用下的動態性、全局性呈現。
二、實效主義理論的實效探求思想
在實踐中探求實效。實效目標得到實現的過程,包含了實效目標的確立和所采取的行動,而最終實效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實際的實踐活動,實踐是實效目標與實效結果的中介與橋梁。皮爾斯不提倡單純為了思辨而思辨,把思辨作為一種“消遣活動”,他認為所有的思辨活動都應該圍繞實效結果而展開,應該面向結果,而不做無謂的思辨。
以實驗方法促成實效。“中國法治建設并無經驗可循,以實驗的方式、以探索性的姿態進行法治實驗是有效方式”[4]。皮爾斯認為,實效目標確立以后,應該采用實驗的方法幫助實效目標得以實現。實驗包括實驗者對實驗情況的預設、證實與反思總結。實驗者在實驗過程中,首先設定實驗方法和會遇到的問題,還有與之對應的解決方案,再通過具體的實踐過程加以解決與證實。
檢驗是保證實效的必要環節。皮爾斯認為,成果有兩種,即預想成果和實際成果,在得到真正的成果之前,成果只能是預想成果,在此,皮爾斯點明了理性認識和理性目標之間的統一性。預想成果的方向是向著未來的,是行動者根據自身主客觀條件、以往的經驗所設定出來的。預想成果對行動者起著制約引導作用,為行動者指明大概的行動范圍與方向。在實踐過程中,人們得到的實際成果和預想成果是存在偏差的。唯有經過檢驗,然后追尋產生偏差的內在因素,再回頭審視實踐路徑的合理性,并依據實際成果對實踐路徑作出相應調整,使實際成果能盡可能地接近預想成果。
三、實現鄉村法治實效的思考
當下,政府開展的各項法治評估內容使法治評估成為實現法治實效的一個有效方式。
(一)制定法治實效目標
科學設定法治實效目標是實現法治實效的基礎和前提。法治實效目標的設定應該強調科學化與系統化,首先,在設定法治實效目標的時候,應該考慮司法、立法、執法和守法各方面因素,并開展實地調查;其次,法治實效目標的確定關乎往后一系列的法治建設,所以在設定好法治實效目標后,應進行實效目標可行性的評估,確保法治實效目標是可行的。
(二)實驗驗證并評估法治建設方案
法治建設方案的可行性直接關系著法治實效目標能否實現,所以應該盡量確保法治建設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學合理性。在此意義上,皮爾斯和中國法治實踐學派認為:“法治實驗的特點是自覺地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特定法治場域為實驗點,以社會調查。量化分析為方法,以探索和認識法治實踐活動的本質和規律、探尋最優化法治道路為目的,反復試驗觀測法治方案的效果”[5]。法治建設涉及了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等各法治環節,在建設過程中更是受到法治環境和條件等的影響,因此,在很大概率上會出現法治建設方案與目標之間的偏差。此時,只有通過不斷實驗,發現建設方案的不妥甚至錯誤的地方,不斷調整建設方案與目標,才能不斷確保法治建設方案的科學性。
(三)讓法治評估貫穿法治建設全過程
首先,法治實效的實現需要法治實效目標的確立,而法治實效目標的確立又應該是建立在對具體的法治建設全過程進行評估后。其次,法治實效的實驗方案的確立也同樣離不開法治評估的環節,法治實效目標一經確立,需要針對性地根據法治評估所給出的具體方法對實現方案進行調整,并不是盲目地給出一個實驗方案就能投入使用的。最后,法治實效的實現離不開主體也就是人的參與。一方面,人在實踐過程中對法治進展的掌握必須通過法治評估來獲得;另一方面,主體在進行法治建設時,其積極性和法治精神等主觀因素對法治實效的實現有著重大關系,從法治評估的結果性視角看,可以激勵法治建設參與者的法治精神和積極性,同時也可以讓法治建設成果可視化,培育全社會成員的法治精神。
四、結語
皮爾斯實效主義理論以“實效”為理論基點,主張從具體的實踐過程探求實效,拒絕紙上談兵式的一切空想;并用實驗的方法預設實踐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給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以求更有助于法治實效目標的實現;運用檢驗論審視實踐路徑的合理性,使實際成果盡可能的接近預想成果。由此,從皮爾斯的實效探求理論出發,當前實現法治實效可以從制定法治實效目標、實驗驗證并評估法治建設方案和讓法治評估貫穿法治建設全過程三個方面尋求突破點。
參考文獻:
[1]謝暉.論法律實效[J].學習與探索,2005(01):95-102.
[2]田禾.法治指數及其研究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03):51-56.
[3]方桂榮,錢弘道.論法治實效[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47(01):121-136.
[4]錢弘道,王朝霞.論中國法治評估的轉型[J].中國社會科學,2015(05):84-105+205.
[5]錢弘道.主持人語:中國法治實踐學派及其界定[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4(05):121-123.
(薦稿人:冉杰,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