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清
摘要:近年來,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四年制高職本科教育改革試點為契機,在數控技術專業領域系統推進新工科建設,突出高職實踐教學特色,強化專業理論應用能力,培養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特性”和“全崗位技術鏈復合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新工科專業人才,以適應現代制造產業向智能制造、協同生產、定制化生產轉變。該校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過實踐檢驗并取得了一定成績,能為制造類專業四年制高職本科的進一步實施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新工科;高職本科;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5-0135-02
基金項目:本文為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數控技術專業四年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g20180707)研究成果之一。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向縱深發展,大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越來越激烈,制造業已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和大國博弈的“競技場”[1]。為了在競爭中積蓄優勢,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2],開啟了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的探索熱潮。
一、高職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現代制造產業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技術的引領下,制造內容、制造形態、制造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制造類專業的多學科知識融合特性更加突出[3]。從數控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滲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視角分析,當前的高職院校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新技術新產業需求脫節
從數控技術專業工作崗位需求而言,近年來,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大、崗位附加值低的工作崗位逐漸減少,而與高端數控裝備、智能生產系統等新技術、新產業相關的工作崗位需求越來越大;從技術技能要求而言,知識結構單一、技能體系落后、操作以重復機械為主的技能培養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科交叉融合、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新工科技術人才培養要求。主要因為高職院校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標準未實現與新技術、新產業及時、精準的對接,人才培養目標不適應智能制造、協同生產、定制化生產等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二)推進“知識鏈適應新技術鏈”對接不夠深入
“一專多能”是新工科人才的典型的特征?!盎ヂ摼W+”“智能+”“設計+”成為制造產業轉型的重要標志,新興產業要求數控技術專業培養的人才既要具備專業技術技能,還要具備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及設計創新等方面的技術技能,形成能夠完成產品設計、生產計劃、工藝規劃、生產執行和生產服務全過程的技術鏈。
從傳統數控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分析來看,高職院校在推進知識鏈與新技術鏈對接方面不夠深入,綜合實踐能力缺乏系統性訓練,特別是對工程實踐類新技術課程開發不足,培養的學生在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方面的能力尚顯薄弱。
(三)跨學科整合不夠,創新能力培養不足
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機械設計、數控加工制造為基礎,通常安排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學科的相關課程,似乎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專業特征。但從課程教學標準的設置分析,沒有體現以專業領域工程實際問題的研究和解決為依托,沒能超出原單一學科教學范疇。多門學科的簡單累加,無法使學生形成對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術整合,也就很難培養更加廣泛、多元化的思維模式??鐚W科交叉融合不夠也是當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直接導致所培養的工程技術人才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不足。
二、高職數控技術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思考
數控技術及其相關產業的重大變革來自物聯網技術、工業智能技術等高新技術與數控技術的融合,這種深刻變革影響著制造業企業的組織方式與生產模式[4]。
(一)推進人才培養目標與新產業需求對接,改革人才培養定位
對比高職、高職本科和普通本科教育的特點可以發現,普通本科專業教育注重學科性,側重培養寬口徑人才,強調專業理論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三年制高職專科由于培養周期短,注重崗位能力培養,突出就業導向,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較弱,綜合運用技術的能力不強。而四年制高職本科培養模式實施長周期、系統化的職業技術教育,保留并提升高職實踐教學特色,加強專業基礎理論應用能力培養,有效填補新產業人才空缺,滿足升級數控技術專業人才的需要。
為此,本研究確定四年制高職數控技術專業以服務裝備制造業向智能制造、協同生產、定制化生產等先進生產方式發展為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學、職業素養和創新精神,懂得機械設計、制造工藝、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熟悉數控設備操作,掌握物聯網、工業智能等專業技術技能,勝任高端數控裝備、智能生產系統的應用和解決綜合技術問題等崗位工作,具備全崗位技術鏈復合能力,適應未來持續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新工科專業人才。
(二)推進知識鏈對接新技術鏈,重構課程與實訓教學體系
本研究按照“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有機結合、項目實踐與新技術鏈直接相關、專業方向與新型業態緊密對接”的基本原則,構建“文化素質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核心類課程+專業方向類課程+綜合能力類課程”的“基于技術技能、適應兩個‘轉變’”的課程體系,濃縮主修學科課程知識,擴展物聯網、工業智能等新技術學科的選修空間,推進知識鏈與新技術鏈對接,打破學科壁壘與技術藩籬,實現學科交叉融合與技術融會貫通。
(三)培養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打造創新教育鏈
本研究在數控技術基礎上融入創新創業元素,突出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打造“創意-創新-創業”的全過程創新教育鏈。上游激發學生創意,中游實踐創新計劃,下游服務學生創業,如圖1所示。
激發創新創業理念、引導專業學習方向。本研究通過在第一課堂開設“機械創新設計”“發明創造與專利申請”等課程,學習創新方法與創新途徑,培養學生創新理念與創新能力;在課程教學的全過程融入創新創業理念,強化專業課程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
拓寬學科競賽渠道、帶動創新能力培養。教師可依托學校技能文化節、數控技能大賽、“挑戰杯”等第二課堂活動,為學生創新提供平臺;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使學生親歷創新過程,體驗研究和創新樂趣,培養學生創新實踐的能力[5]。
強化成果推廣、助推創新團隊組建。教師可組建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探索“團隊輔導+產業引導”的服務體系建設,通過為學生團隊配備校內專家、行業精英等手段,加強團隊輔導,創建一批有市場推廣價值的創新項目,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科技創新意識以及成果轉化意識。
三、結語
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對技術與學科的交叉融合,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數控技術專業四年制高職本科試點工作開展以來,一是根據四年制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設置必要、夠度的多學科專業基礎理論課程,拓寬學生的專業口徑,為其奠定較為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二是立足高職教育注重應用、強化實踐的特點,積極推行工學結合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合作企業聯合開發新技術實訓課程,促進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新要求對接。三是強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通過“創意-創新-創業”全過程創新教育鏈,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的創新能力。此種長周期、系統化的本科層次職業技術教育,努力打破學科壁壘與技術藩籬,實現項目實踐與新技術鏈直接相關、專業方向與新型業態緊密對接,實現學科交叉融合與技術融會貫通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能給制造領域新技術新產業培養合格人才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劉鑫橋.新工科建設、闡教融合與產業轉型升級[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01):1-4.
[2]周香,閆文平.面向“新工科”建設的高職教育改革方向與行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04):34-40.
[3]陳本鋒.新工科背景下高職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適應模式探索[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17(05):57-62.
[4]劉崢.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探索,2017(03):41-44.
[5]余再新,王志強,安鈴芝,等.“新工科”背景下高職院校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4(04):4-6+14.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