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兩種不同的麻醉方式對B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為對象,共計80例,分為參照組40例、研究組40例,參照組應用傳統臂叢神經盲探操作,研究組應用B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麻醉效果對比分析。結果研究組麻醉優良率高于參照組,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研究組藥物使用劑量、并發癥發病率均優于參照組,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結論B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效果顯著,有效預防不良反應,減少藥物使用劑量,并改善麻醉效果,具有顯著應用價值。
【關鍵詞】B超引導;臂叢神經阻滯;盲探操作;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61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2-037-02
手術治療為臨床常見治療手段,術中需配合應用麻醉,確保手術順利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表示在患者的臂叢神經干周圍注射局部麻醉藥物,覆蓋范圍中出現神經傳導阻滯,發揮麻醉效果[1]。本文將以近年來80例患者為對象,探究兩種不同的麻醉方式對B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詳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為對象,共計80例,分為參照組40例、研究組40例,研究時間為2019年5月-2020年5月。其中,參照組患者,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最小年齡是29歲,最大年齡是71歲,年齡平均值是(48.95±5.86)歲。研究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最小年齡是28歲,最大年齡是72歲,年齡平均值是(48.54±6.37)歲。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密切關注患者的臨床癥狀,并監測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指標;在麻醉之前,取平衡鹽溶液5mmol/kg補充。
參照組應用傳統臂叢神經盲探操作:在入室以后,取監護儀連接,檢測SpO2等指標,開放上肢外周靜脈,采用仰臥位體位,在患者體表使用標記筆標出肌間溝位置,使用碘伏消毒,在麻醉前約15分鐘,取咪達唑侖(生產廠家:江蘇恩華藥業集團有限公司;H10980025;)0.05mg/kg靜脈泵入;消毒穿刺部位,操作者使用22G靜脈套管針在腋動脈搏動最商店、腋動脈間10-20°夾角穿刺,并緩慢進針,鞘膜出現突破感。對于不適患者,再次向前推進套管針約2-3mm,隨后將套管針針芯取出,針套連接輸液延長管,注入20ml羅哌卡因(濃度為0.3%),置管行術后鎮痛,在達到確切效果以后,進行全麻插管,最后,使用丙泊酚2-6mg/(kg.h),瑞芬太尼0.1-0.3ug/(kg.min)維持治療,同時間斷應用維庫溴銨持肌松,手術結束以后停止麻醉藥。
參照組實施B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入室以后,取監護儀連接,檢測SpO2等指標,開放上肢外周靜脈,在麻醉前約15分鐘,取咪達唑侖0.05mg/kg靜脈泵入。隨后,患者保持平臥位體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診斷,識別臂叢神經,由神經刺激儀引導下進行臂叢阻滯麻醉,注入20ml羅哌卡因(濃度為0.3%),置管行術后鎮痛,在達到確切效果以后,進行全麻插管,最后,使用丙泊酚2-6mg/(kg.h),瑞芬太尼0.1-0.3ug/(kg.min)維持治療,同時間斷應用維庫溴銨持肌松,手術結束以后停止麻醉藥。
1.3 觀察指標
評估麻醉效果,意識清醒,手術過程中無疼痛,即為優;手術過程無疼痛,肌肉不足夠松弛,但不影響手術,即為良;不滿足以上情況,即為差。隨后,詳細記錄藥物使用劑量、并發癥發病率。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均值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用“%”表示,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性水平均為:P<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麻醉優良率比較
研究組40例患者中,麻醉優良率為95.00%,其中優患者共22例(55.00%),良患者共計16例(40.00%),差共計2例(5.00%)。參照組40例患者中,麻醉優良率為80.00%,其中優患者共16例(40.00%),良患者共計16例(40.00%),差共計8例(20.00%)。研究組麻醉優良率高于參照組,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2.2 兩組患者藥物使用劑量、并發癥發病率比較
研究組40例患者中,藥物使用劑量是(26.74±2.91)ml,并發癥發病率1例(2.50%)。參照組40例患者中,藥物使用劑量是(37.97±4.73)ml,并發癥發病率6例(15.00%)
研究組藥物使用劑量、并發癥發病率均優于參照組,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3 討論
臂叢神經阻滯為臨床常用麻醉方法,在上肢骨折手術中廣泛使用,可對患肢神經進行阻滯,并利用阻滯神經傳到,完成麻醉,可作為手臂、肩部等手術治療常用麻醉方式[2]。B超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使用B超掃描儀器輔助,有效查找與確定臂叢神經最佳位置,直觀顯示穿刺針在臂叢神經的穿刺程度,以及患者局部組織麻醉藥物的浸潤程度,避免盲探操作偶然性,操作準確性有效提高[3]。本次研究結果可見,研究組麻醉優良率高于參照組,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研究組藥物使用劑量、并發癥發病率均優于參照組,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綜上所述,B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效果顯著,有效預防不良反應,減少藥物使用劑量,并改善麻醉效果,具有顯著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侯慰芳.兩種不同的麻醉方式對B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21,42(1):45-47.
[2]謝佳軍.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聯合七氟烷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應用[J].健康大視野,2019,(20):68-69.
[3]姚艷萍,蔣宗強,曾濤,等.B超引導下頸淺叢神經阻滯聯合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鎖骨骨折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19):52-53.
【作者簡介】胡峻菡,1999年2月22日,男,漢族,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人,大學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