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海
隨著新課程教學理念的落實以及我國教學水平的進步和發展,現階段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德育理念培養和綜合素質強化。新課改要求教師“以生為本,立德樹人”,不但要完成“教書”的任務,更要落實“育人”的思想。語文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三大基礎學科之一,作為一門富有社會性和人文感的學科,在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理念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一些具有文學討論價值的文章,讓學生學會表達技巧、明白語文思想,從而塑造學生的文學素養、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同時,語文課本中題材豐富的文章還能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建立健康的三觀,具有極高的德育教學價值。
教師應橫向解讀,突出語文教學德育性
德育二字包含的內容較為寬泛,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熱忱愛國等都可以納入德育教學,就像對語文教材的解讀,一篇文章所展現的內容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單一。教師在講授語文知識時應進行橫向解讀,注重其中德育理念的發散。
教師可以聯系生活、聯系學生的認知規律去進行知識傳授。比如說《精衛填海》這篇課文講了精衛銜石填海的故事,在學生的固有認知中,“銜石填海”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學生初讀課文時難免會覺得故事有點“可笑”。因此,教師要換一個角度去解釋:精衛的夢想遙不可及,但是它依舊義無反顧,雖然目標很遙遠,但是腳踏實地并非不可能實現。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聯系學生自身,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例,“同學們剛開始讀書時,覺得很多知識學起來很困難,但是現在回頭去看,那些曾經覺得復雜困難的知識是不是都變得簡單易懂了呢?這個過程就像精衛填海,你們‘填平’了一個個學習的‘海’,最終實現了理想,這是不是更說明了堅持的重要性?如果中途放棄,也就沒有了現在的你們。”通過橫向解讀教材,教師讓學生能將知識聯系自身,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教會學生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這對學生的德育觀念培養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教師應擴充教學資源,深化學生理解
教學資源的擴充和增補,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刻地了解學科內容。在語文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課外資源來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語文知識,而增加實例能讓學生進一步確信學習內容的真實性,使課文內容更具有說服力。在培養學生德育觀念、構建語文德育課堂中采取這種教學手段,能深化學生理解、增強學生認識。
比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仁人志士數不勝數。教師可以引入楊靖宇、左權等人的事跡,讓學生體會這些為革命前仆后繼、甘愿犧牲的革命志士的精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點明:“同學們,我們之所以有今天這樣來之不易的生活,是因為有這些意志偉大的先烈在為我們負重前行。今天老師引出的只是那些被人們熟知、銘記的革命義士,還有無數沒有留下名字的愛國人士,在歷史的長河中,是他們用鮮血鋪就了民族獨立的道路。”教師慷慨激昂地進行總結,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激發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德育觀念、構建德育課堂的目的,進一步升華語文教學主題,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有積極的幫助。
教師應開展語文課外實踐,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存在
除了在課堂上實行德育教育,課外實踐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培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語文這門學科與生活有較為密切的聯系,很多文章都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系,教師可以以文章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開展生活實踐。
例如,在學習《父愛之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實踐寫作,主題為“爸爸的一天”,讓學生跟隨父親的腳步,去觀察父親在一天中都做了什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父母的艱辛,他們除了要工作養家,還要做飯洗衣,維持家中的大小事宜。這樣的實踐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學生對父母的固有看法,給學生幼小的心靈帶來震撼,他們會逐漸學會感恩,這對學生的德育理念培養有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在學生完成相關作品后,教師要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他們分享心得體會,從而完善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立德樹人”理念下構建德育課堂,就要在教學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改變傳統教學的課程設計,通過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感受來發散出語文學科中的德育元素,進而促進學生進步和成長。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鄒平市長山鎮苑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