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鑫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剛接觸英語閱讀學習,對英語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個別字母、單詞的發音上,所以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口語表達能力,讓其建立從認識到熱愛、從被動到主動接受英語學習的思維,以及教會其轉變傳統思考和看待問題的方式。在現階段的小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和認知時能從多角度、多方位、多維度來思考,從而全面發展個人的核心素養。
教師應利用網絡優勢開展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前,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制作與課程有關的動畫,設計有趣的問答形式,為學生創設教學意境,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產生閱讀文章的想法。
例如,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中的“Cartoon time”部分主要是教學生數數并回答數字問題。在學習前,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下載這一課的課程動畫,通過生動可愛的貓咪和老鼠之間的對話,讓學生觀察動物們的行為和語言并進行討論,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之間的情景對話,由一個學生扮演貓,一個學生扮演老鼠。學生甲:“Do you like mangoes?”學生乙回答:“Yes, I do.”之后學生甲以驕傲的表情展示自己的食物:“Look!One, two,three!I have three mangoes.”學生乙聽了學生甲的話,露出了吃驚的表情說道:“Cool!”學生以這樣的情景對話的方式進行交流互動,不僅能激發自身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能體驗到英語交流的樂趣。在交流中,學生會更加容易理解本課學習的內容,還潛移默化地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泛讀+精讀”的閱讀模式
“泛讀+精讀”指當文章過長時,第一遍閱讀時,應大致瀏覽文章,掌握文章大致意思和結構分布即可,目的就是在心里對這篇文章有個大概的理解;第二遍就可以帶著問題細讀每一部分,再具體分析問題。
例如,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What a day中的Story time是一個小女孩寫的日記,記錄了她一天的活動。這篇文章較長,學生可以采用“泛讀+精讀”的方法進行閱讀,配合每一段旁的插畫先大致閱讀全文,知道文章的大體意思,了解每一段是在講什么活動,了解文章結構分布情況。之后,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精讀。教師可先以問題引導:“How did the weather change on this day?”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回答:“First, the wind hung after the sunny day, and then the dark clouds floated over and began to rain.”再比如,教師問:“Where did you find the parrots?”學生回答:“In the park.”學生帶著教師的問題,再去對文章進行精讀,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掌握具體內容后讀懂其中的表達內涵。這樣的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訓練了學生的語法思維,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聯系上下文的猜詞技巧
學生如果掌握了這一點,就掌握了英語閱讀理解的精髓。在英語學習中,學生不管掌握的詞匯量多大,總會有沒有見過的單詞或語法,這種情況下就要靠聯系上下文進行猜測。學生可以聯想它與之前學過的語法或單詞有什么相似之處,然后融會貫通,進行類比理解。學生理解上下文的意境后合理地進行猜詞,自己猜出來的詞往往要比別人告訴的印象深刻,這樣學起新知識會更加輕松而且記得更牢固。
例如,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故事The king’s new clothes,這篇文章較長,其中會有一些學生不認識的詞。比如“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這句中Foolish一詞學生可能不認識,這時就可以聯系上下文猜詞。在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上文出現了“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Clever是聰明的意思,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然后再結合下文,就可猜到Foolish大概就是“不聰明、愚蠢”的意思。這種方法不管是在英語閱讀中還是英語應試考試中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教師應為學生選擇一些經典好文,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經典文章,學習經典句型,積累單詞語句等,如英文經典讀物《小王子》,這些讀物中的語句非常經典,學生可以在其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英語表達形式,還可以感受到西方與東方語言文化表達的差異,感受西方文學之美。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蘇州市相城經濟開發區澄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