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舒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也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于各種活動中。區域游戲是幼兒一日游戲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將一些活動融入區域游戲中。
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獲得自我管理的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區域游戲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其自主性較強,在游戲中教師是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更是觀察者,干預不宜過多。現階段,我們提倡幼兒成為教室的主人,在區域游戲這個比較自主的環境中,幼兒可以進行自我管理,如:
制訂游戲計劃。在班級中,班級公約是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制訂的,幼兒已經學會了根據自己的情況來修改班級公約的內容,也可以在區域游戲中進行游戲的設計或修改游戲計劃、規則等。如,在科學區的游戲中,我們讓幼兒先畫出自己想要探索的內容再進行探索,最后記錄下自己實驗的結論,潛移默化地讓幼兒了解一個實驗是怎樣完成的。這個方法,可以讓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進行有主題的思考;一些能力相對薄弱的幼兒,也可以模仿能力強的幼兒,從而學會思考,提高能力。
創設自主管理的環境。環境是最好的老師,創設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幼兒進行自我管理。進區卡是我們開始區域活動之前幼兒就要選擇好的,每到周一,他們需要把自己的名字卡放在區域卡上。這樣,我們的區域環境就可以讓幼兒在游戲結束后自覺整理本區域的玩具并且在游戲的過程中愛護這些玩具,從而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
教師在區域游戲中提供的幫助
教師能根據幼兒發展需要,提供活動材料。在區域游戲中,我們需要提供一些利于幼兒發展的材料。首先,材料要與幼兒階段發展目標一致。材料是支撐幼兒游戲的基礎。在材料投放時,教師在了解幼兒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必須對本班幼兒的培養目標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針對性地選擇、投放那些對幼兒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的操作材料。
教師在選擇、投放操作材料時,要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分解若干個能與幼兒的認識發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層次。同時,教師在幼兒活動時,應給予他們必要的提示和引導,使幼兒在選擇材料、進行操作擺弄時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動。如在匹配游戲中,我們提供了小動物的正面、影子及局部特征,讓幼兒自由選擇玩哪個,并在自己的操作擺弄中發散思維。
教師能有效地進行指導與觀察。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敏銳地察覺幼兒的需要,充分信任幼兒學習的能力,為他們主動學習提供必需的條件。首先,教師可采用平行介入的方法。大多數幼兒都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喜歡模仿周圍的人和事。因此,教師要采用平行介入的方法進行指導,以同伴的身份與幼兒一同游戲,讓幼兒更有親切感。在游戲時,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坐下來玩游戲,這樣在發生情況時就能很自然地介入幼兒的游戲,幫助幼兒解決情況。
教師應做旁觀者,給幼兒更多的空間。教師要和幼兒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給予他們自主探索的活動空間,先觀察、后介入,通過觀察理解幼兒的活動意圖、思維方式,對幼兒的活動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不要輕易進行評判,應理解幼兒不同行為的合理性,營造寬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環境。例如,幼兒在進行下飛行棋的游戲時,他們由于誰先下棋的問題吵了起來,我就站在邊上,但沒有立即制止,想看一看幼兒最后會怎么解決。事實告訴我,幼兒最終自己想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用石頭剪刀布的方法解決了誰先下第一個棋。
教師的指導要適時、適度。教師的指導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訴幼兒,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時間,讓他們在探索中體驗成功與失敗,有機會自己解決問題或是糾正錯誤。有一次,一個小朋友在玩游戲“找不同”,他選擇的是最難的一關,結果他被最后一處不同難倒了,怎么也找不到答案。他把目光投向了我,我走到了他身邊,但是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只是幫他縮小了一下范圍,讓他再仔細找找。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逐漸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開展班級區域游戲時,應更多地做一個旁觀者,要把時間還給幼兒,讓他們自己去玩、去探索。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高新區青淞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