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苗苗
摘要:游戲作為幼兒的主要活動,是其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對幼兒情感發展的影響很大。借助于游戲,幼兒形成對社會的基本認知,促進幼兒情感概念的生成;幼兒在游戲中模擬社會,進一步主動有意識地感知與理解情感;幼兒情商的發展也離不開游戲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幼兒游戲;情感;情商
游戲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幼兒有游戲的權利。同時,游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也是促進幼兒情感發展的重要途徑。游戲是幼兒自發的有需要的無意識的活動,他們從游戲中獲得心理上的安慰與幫助,游戲在其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游戲與幼兒的動作、語言、認知、思維發展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尤其在幼兒情感發展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人的成長基礎在少兒期,幼兒的劃分階段一般是指2-6歲的孩子,這段時期是孩子從無知狀態向有意識地認識世界的關鍵期,這也正是人們重視幼兒學前教育的重要原因。這段時期也是皮亞杰所說的“前運演階段”,這個時期兒童開始以符號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當他在實際活動中遇到挫折需要加以校正時,他是靠直覺的自然調整而不是依靠有意識的運演活動。“運演”是皮亞杰用來互粉兒童年齡階段的概念,筆者認為運演就是“推理”,是指人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之后做出的對事物的判斷。而幼兒因為社會經驗的欠缺幾乎是沒有“推理”能力的,他們判斷事物靠的僅僅是直覺,而這種直覺正是來自于他們最主要的活動——游戲。
在幼兒的生活中,游戲可以說是他們活動的主要方式。各種各樣的游戲是幼兒與成人世界的聯系,在閑適愉悅的游戲環境中幼兒表達著他們逐漸形成的情感與價值觀,不同類別的游戲促進了幼兒情商的發展。
一、情感概念的生成
幼兒生活的環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兒園,接觸最多的是父母家人和幼教老師及同齡的小朋友們。環境的單純決定了他們頭腦中形成的關于世界的概念是簡單的,比如家庭、友愛等這些看似簡單的概念是一點一點在幼兒的頭腦中形成的,每一個概念的形成都是在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中逐漸習得與強化的。
假裝游戲是每一個孩子成長過程的指導者。在角色游戲“娃娃家”的過程中,幼兒會一起商量著分配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模仿著成人的樣子,例如:小男孩選擇做“爸爸”、“爺爺”等成人生活中的男性角色,而小女孩模擬“媽媽”或“阿姨”等女性角色,他們在游戲中模擬著日常家庭生活的樣子,模仿家人的行為和言語,就相當于一個微型的社會。幼兒在這樣的游戲中以他們的理解學習社會生活的習慣和規則,他們對于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最初理解正是形成他們情感概念的雛形。他們在游戲中不得斷獲成功,發展成就感。
幼兒在不同的游戲中學習感知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技能,例如在“醫院”的游戲中,孩子媽媽抱著生病的寶寶到“醫院”看病,醫院里竟然掛出“休息”的牌子,說“今天不上班”。這樣的情況在教師的評價引導下要使幼兒了解“醫院永遠需要有人值班”這樣的常識,教師在引導中幫助幼兒逐步完善提升知識的結構和情感的體驗。
在游戲中幼兒的思維模式也是在逐漸形成的。瑞士兒童研究專家皮亞杰認為幼兒的游戲活動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惟發展的基礎。在游戲中,幼兒運用直覺將自己理解的世界內化為可以表現的形式,借助“模仿”、“假裝”等途徑獲得淺易的社會經驗,逐漸學會處理簡單的事情,進一步了解周圍的人和世界。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往往更容易會產生友誼。幼兒教育家瑪麗·蒙臺梭利認為不同年齡的幼兒之間的交往可以擴大彼此之間的交往空間,掌握交往技能,正確把握交往態度,形成良好的社會性行為,有助于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不同齡的孩子在一起,不同的情感體驗者的經驗融合,大齡的兒童給低齡的幼兒介紹他們的小經驗會增強兒童的自信心,使他們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在“汽車”游戲中,六歲的樂樂扮演司機,他教會了四歲的琪琪油門和剎車的區別和作用,樂樂在講解時的深情專注而充滿激情,成就感的形成會使他增強信心,從而對未知的事物充滿興趣。
游戲的內容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幼兒在游戲中幼兒會有快樂、傷心、生氣、憤怒、喜悅等各種情緒體驗。在“醫院”游戲中,扮演“醫生”的幼兒會體驗給“病人”聽診、打針、處方等等的感覺,會關心“病人”病情的發展情況,在表演中,幼兒會深深體會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等情緒,也會從其中漸漸理解不同情況下人的情感。幼兒扮演小記者,充分體驗小記者報道事情時的成就感;幼兒扮演顧客,當品嘗到各種美味食物時,會有內心的滿足感等等。在角色游戲中,可以豐富幼兒的情緒和情感,還可以提高幼兒控制情緒和情感的能力,增加情緒的穩定性。
在游戲中,孩子經常會出現一些積極的情緒情感,如開心地和家人出去游玩、與小動物嬉戲等,這些積極的情緒有助于提高孩子和家人的情感交流、對自然界各種事物的興趣,形成幼兒良好的個性,加深他們對各種情感體驗的理解與記憶。逐漸加深的積極情感記憶在幼兒的思維中漸漸定型,對幼兒理解社會行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情商的提高
情商,是與智商相對而言的。智商,IQ,即智力商數,由法國人比奈發明,包括觀察、記憶、想象、分析判斷、思維、應變能力等。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數來表示,用以標示智力發展水平。
幼兒的智力水平可以通過各種游戲得到鍛煉和提高,在游戲中,幼兒通過語言與同伴進行協商、計劃、設計游戲,完成對游戲內容、角色、游戲材料、規則的安排,這樣既促進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又發展了幼兒的智力。游戲中幼兒幼兒接觸到各種性質的物體,并用各種感官參與其中,通過眼看、耳聽、口嘗、手摸,了解各種事物的特性大大加強了感官的感受性,促進了感知能力的提高,同時豐富了知識經驗。例如,在玩水游戲時,幼兒感知并認識水的流動、溶解、沉浮等特性。在玩數字游戲、連線游戲、蓋高樓等趣味知識型的小游戲,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基本的知識,增強幼兒的記憶力;折紙、編制、剪紙、泥塑等民間游戲可以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而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不同的情感情緒也有助于其情商的發展。
虛擬性或象征性是游戲普遍的特征,并以“假裝”為標志或條件,給幼兒提供了想象的充分自由和空間。以假裝游戲為例,這類游戲有一定的社會性,在游戲中幼兒模仿成人世界發生的故事并以自己幼小心靈的理解力來處理“社會”問題,在游戲中幼兒的情緒情感受到故事情節發展的影響,他們的情感處理能力也在游戲中得到鍛煉。在游戲中,幼兒了解自我,起初可能是無意識的,但是在經過了幾次游戲之后,尤其是在得到了幼兒教師的積極評價之后,幼兒會在游戲中感受到自我價值體現的愉悅;同時,在游戲中幼兒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可以感受到他人情緒的變化,并作出反應;在游戲中幼兒還會學會根據游戲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以達到規范。這些表現都是在游戲中提高幼兒情商的表現。
幼兒在游戲中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與提升,游戲中的孩子可以提高應對生活中問題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情商。情商教育是當前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幼兒是未來世界的主人,我們將自己對未來世界的設想加諸于他們的身上,以我們的智慧與教育引領他們完成。游戲是我們需要借助的最有效的工具。
參考文獻:
[1][瑞士]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
[2]何玉紅.假裝游戲與幼兒情緒發展探析,科教導刊,2012年1月(中)
[3]劉潤.在體驗、混齡中發展幼兒良好的同伴關系,科學大眾,2012(7)
[4]蔣冬紅,魯忠義.幼兒游戲與創造力發展,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6)
新疆石河子市機關第一幼兒園 8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