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炳霞
摘要:對于智障兒童而言,由于智力問題或者身體在受到先天性的損傷,在家庭教育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無法適應社會環境。不過,生態情景課堂可以幫助智障兒童提升一些社會基礎能力,幫助兒童掌握一些生活技巧。對生態情景課堂提升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實踐研究進行分析,在培養智障兒童生活技巧的同時,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智障兒童;生活技巧;生態情景課堂;適應能力
引言
生態情景課堂是以尊重學生個體為主,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也是關愛生命,重視個人發展的課堂教學。生態情景課堂在實踐教學中,對于生命的安全是十分重視的。對于智障兒童而言,在生態情景課堂教學下,可以在童年的美好時光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愛。生態情景課堂教學十分注重智障兒童的個性發展,并以關愛生命為立足之本。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責任心,幫助智障兒童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一、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為智障兒童打開生活的“竅門”
對智障兒童而言,掌握好生活能力,就是提升社會適應能力最基本的方法。在生態情景課堂中,教師需要根據智障兒童的心理特點,為兒童創設趣味性情景教學方式,使兒童更好地接受教育。例如,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為兒童講述一些童話故事,促使兒童對故事產生興趣,使兒童能夠以故事中的主角為榜樣。如《生活故事》,促使兒童在聽講故事的過程中,明白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幫助兒童共同完成一些生活中的瑣事,從而幫助兒童打開生活技巧的“竅門”。
要想促使智障兒童能夠掌握一些生活技巧,就必須使智障兒童學會生活技巧。如在生態情景課堂教育中,要培養智障兒童如廁習慣。一些智障兒童在剛剛進入校園時,由于分不清男女廁所,經常進錯,甚至部分智障兒童由于缺乏思維能力,經常隨地大小便,而且不會用紙巾擦拭。在生態情景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智障兒童生活能力中存在的不足,使智障兒童能夠在校園中,完成一部分生活中的瑣事,幫助智障兒童掌握辨識男女廁所的方法,并教育智障兒童,隨地大小便是一種不文明的現象,使兒童在校園的生活中,不再隨地大小便。此外,教師還需要在生態情景教學的作用下,引導兒童學會紙巾折疊進行便后擦拭,并教育兒童在方便后,養成洗手的習慣。
二、多示范、勤練習,培養智障兒童基本勞動能力
要想有效提升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就需要在生態情景教學中,培養兒童多面的生活能力以及勞動能力。提升智障兒童生活勞動能力,是保障兒童適應社會的關鍵能力之一。對于智障兒童教育而言,即便采用生態情景教育方法,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使兒童掌握勞動技巧,因此教師需要明確生態情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多一些耐心,對兒童多加進行指導,并在勞動中為智障兒童多加進行示范,使其通過模仿,掌握一部分勞動技巧。對于智障兒童而言,在教育的的過程中,教師利用生態情景課堂,需要放慢教學節奏,使兒童更好地吸收教學知識內容。例如部分智障兒童不會使用黑板擦,甚至一部分智障兒童用自己所穿的衣服擦拭黑板。因此,教師對智障兒童要多一些耐心,促使兒童能夠認識黑板擦,正確使用黑板擦進行擦拭,并避免衣服蹭到臟。在生態情景教學中,教師需要具有一定的耐心,不要急促,更不要對兒童發脾氣,否則對智障兒童的心理將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在生態情景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促使兒童進行訓練,使兒童掌握擦黑板的“竅門”,并針對班級中其他一些勞動活動,也掌握一些基礎技能,有效提升兒童的勞動能力。
三、創設生活場景,培養兒童社會適應能力
要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當從智力障礙學生的特點出發,重視創設生活場景,借助趣味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將課本中的知識融入生活。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內容時,可以將其與一年級上冊中的《認識鐘表》結合起來,利用鐘表幫助學生認識時針分針秒針各自所代表的意義,然后提出相應的問題:周末在家時,大家都是幾點起床呢?中午又是幾點吃飯?晚上幾點開始上床睡覺?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加深對于相關知識的印象,最后也可以布置相應的作業,鼓勵學生以“我的一天”或者“爸爸的一天”為題,編制相應的時間表,使得學生可以進一步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
在生態情景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兒童開展角色扮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兒童之間能夠形成良好的友誼,從而有效提升兒童社交能力,也提升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四、結合生活化素材進行情境創設
在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模式的選擇也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環節。教學模式是課堂活動的載體,所以選擇適當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使整個教學過程渾然一體,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充分體現,而情境教學顯然是比較適合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可以提出學習要求,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完成任務,進而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實現生活化教學,就要借助生活化的素材進行情境的構建。這就涉及培智兒童生活的特殊性,教師在選擇生活化素材完成情境構建的過程中不能想當然,要在充分了解培智兒童的生活情況之后選擇他們熟悉的、能夠接受和理解的部分作為情境創設的素材,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教師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將多媒體教學資源、3D投影技術以及網絡自動化等技術手段運用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從而達到更好的情境創設效果。而對于培智兒童而言,越是能融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學習效果越好。因此,在針對培智兒童的生活化課堂構建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生活化素材來實現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是重要的途徑和策略。
結語
總之,生態情景課堂教學,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充足的信心與耐心,更加需要教師在教育中,幫助智障兒童提升自信心,幫助兒童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勞動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并在生態情景教學中,全方面對兒童進行培養,使兒童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陶素玲.拓寬學科教學,培養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9(7):63.
[2]侯莉敏.兒童社會性教育的基本條件[J].學前教育研究,2017(10):30-33.
貴定縣特殊教育學校 5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