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英英
從我國國民體質監測數據可知,持續20多年的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但是,仍存在著中學生運動水平參差不齊,運動技能令人擔憂,學習能力有待提高等現象,尤其多數學生由于深受中考及應試教育等的影響,并不能真正對體育產生興趣,從而造成了身體素質水平的下降,影響到身體健康的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強健體魄的鍛煉和堅韌性格的培養,而且也與新時期提出的全面發展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馳。教師在教學中要嚴格按照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樹立學科核心素養理念,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在改革實踐中尋找適合學生實際的新方法與手段,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從根本上確實提高整體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及學習素養。
1 發揮輿論作用,重視學校體育工作
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體育教師都應重視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把“以學生發展”理念作為日常教學、管理與訓練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學校在輿論導向方面的作用,借助校園廣播、校刊(報)、板報宣傳欄、致家長一封信、家長會及學生集會等渠道,大力加強宣傳力度,提高人人關心體育、人人參與體育的良好氛圍;加強與社區聯動,深入開展社區聯誼活動、體育知識有獎競猜及趣味運動等,引導學生自覺地將課外體育鍛煉融入日常生活中,營造人人樂于參與體育活動的社會環境;提高相關學校領導、管理部門以及教師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認識,及早從應試教育的陰影中擺脫出來,同時注重教學方法的革新,調動學生主動投入體育學習與課外活動的熱情,促進學生對體育鍛煉有個全新的認識;各級政府要不斷為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提供大力支持,根據本地區等實際,規劃好運動及健身場所,不斷更新、完善體育運動設施,同時加大對體育師資方面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社會指導員及各級教練等專業水平,為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2 實施“陽光體育”,形成良好運動觀念
“陽光體育活動”開展的關鍵在于讓中學生真正認識到其實質性和意義,激發他們參與體育學習與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活動開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這就需要學校領導,尤其是一線體育教師的高度重視,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陽光體育”運動的強烈欲望,把“每天鍛煉一小時”的任務落實于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同時,通過開展“冬季長跑”“跑操”“長跑火炬接力”“趣味運動”等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積極營造校園陽光體育活動氣氛,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到陽光體育行動中,并且體育活動開展情況,進行集體表彰與個人獎勵機制,使這項具有激勵性質的制度得以持久發展下去,讓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嘗試到集體合作與進步的樂趣,久而久之,中學生就會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同時,促使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真正認識到實施“陽光體育”運動的實質所在,以便激發起他們的共同關注與重視,營造良好的校內外體育運動氛圍,更好地推進陽光體育運動的蓬勃發展。
3 豐富活動內容,樹立主動鍛煉意識
教師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對象,也是學生提高身體素質的主要因素。鑒于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通過開展校本教研、集體研討、專題培訓、技能展示等手段,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強化師資水平的提高,促進教師拓寬眼界及專業化的全面發展,以便于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訓練活動,使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得以健康發展。例如:持之以恒地抓好廣播操、大課間、多樣化的課間活動;開展以年段、班級等為單位的體育集體項目鍛煉,促進群體性活動的有序開展;構建符合本地區、學校、學生實際的體育特色項目與活動內容,如:開展校園足球比賽、花樣跳繩比賽、開展以提高跳躍能力為主的立定跳遠接力比賽、舉辦以班級男女生組成的拔河比賽、開展往返接力跑等趣味性活動……在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時間及鍛煉效果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優選活動內容,為吸引學生長期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及發展體能奠定基礎。
此外,教師還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有效開發現有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樹立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主動尋求鍛煉、創新鍛煉的形式,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符合自己特點的運動處方。要合理安排作息規律,有效選擇體育鍛煉的方法和途徑,推進學生體育鍛煉的有效開展,營造和諧、平等、愉悅的體育學習氛圍,持久有效地提高中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
4 統籌多種資源,完善運動設施建設
充足的運動場地、安全的運動器材及完善的運動設施等,既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也能保障課外體育活動的穩定開展,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自主與合作鍛煉的興趣和熱情,確保了體育鍛煉的實效性。
為此,學校要結合本校師資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時添置學生樂于參與運動所需的器材,完善運動設施的建設,開展更具特色的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為實施陽光體育運動、課外鍛煉和課堂教學提供優質的鍛煉環境,例如:開展諸如舞龍舞獅、武術等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體育項目或健美操、搏擊操、軟式排球等學生喜歡的新興運動項目;根據中學生的運動需求,不斷豐富體育器材的品種,提倡器材使用的多樣化與實用性;積極利用學校現有的條件,就地取材,制作實用性的鍛煉器材,例如:將廢棄的排球懸掛在固定位置上,讓學生進行扣球練習等;充分利用當地的社會教育資源,如:開放社區活動場所,邀請社會體育輔導員進行技術指導等,以滿足學生掌握日常鍛煉的體育技能的新要求,豐富課外體育活動……如此既可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又可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激發學生自主鍛煉的習慣,促進體育課堂教學及運動訓練效果,達到每個學生體質健康得以提高等目的。
5 革新應試觀念,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目前,大多數的體育教師因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而圍繞著當前教學大綱既定的運動項目進行教學,這種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考核體系、統一評分標準等方式,其評價的性質是最終以一個明確的分數來呈現學生的成績,衡量學生的運動水平。加上中學生要參加體育中考,在這一前提下造成體育教學中“考什么,就教什么,練什么”的應試教育現象,導致多數體育教師背離體育課程標準要求和教學計劃,從初一開始就始終圍繞著體育中考測試項目進行教學,導致了學生逐漸失去了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鍛煉的積極性,加上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參與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鍛煉,久而久之,許多中學生的體能、身體素質及體育鍛煉能力急劇下降,極大地限制了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抑制了學生運動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學科核心素養理念,正確把握課改精神,優化有助于促進學生身體發育及身心發展的訓練方式,改變原有的那種體育課堂刻板、枯燥、單調的訓練課模式,點燃學生對體育學習興趣與鍛煉熱情之火焰,將提高學生的體能和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及學習素養有效地滲透于日常的體育教學與課外活動中,為社會培養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教師要深刻理解學科核心素養對體育課堂教學及學生能力培養等精神,明確良好的體能給學生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構建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打破學生原有的體育鍛煉項目范疇,發揮學生良好的個性運動特征,使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愛體育鍛煉,并促進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感受到體育的樂趣,促進他們創新性思維的發展,使學生“五育”真正得到全面發展,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廈門集美中學)